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国学人民解放军的缘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全国学人民解放军运动的发生,有着一个缓慢的酝酿过程。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遇到严重困难,通过各种因素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人民解放军的表现引起了当时社会各个层面的关注。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毛泽东根据形势需要和顺应群众呼声,发出向解放军学习的号召。  相似文献   

2.
正改革开放以来,三明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蓬勃开展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并取得显著成效,为全省全国各地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借鉴。1984年6月,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工作会议在三明召开,会议充分肯定了三明的做法和经验,发出了"全国学三明,三明学全国"的号召。三明因此成了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发祥地,被誉为"文明摇篮"。人们一提到三明,便会将之与"精神文明"相联系,或者一讲到"精神文明",便会想起三明。三明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唯一保持文明城市称号至今的城市,也是自  相似文献   

3.
正思维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被称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学知识、作判断、想心思,都是在进行思维活动。然而思维有几种类型,通常用哪种方式思考,人们平时往往不去探究。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有一场关于形象思维的讨论影响甚广,还很有政治色彩。那时占据主流的意见反对形象思维的说法,认为思维就是抽象思维,从具体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文艺创作也不例外。改革开放后,学术界又重新讨论形象思维。"诗要用形象思维",毛泽东一封信里的这句话得到普遍赞同,形  相似文献   

4.
1948年底,国共大战胜负已分: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饮马长江北岸,蒋介石政权四面楚歌,精锐丧尽,败局已定……此时,中共党人毛泽东面对的是"宜将剩勇追穷寇"打到江南去解放全中国,还是"沽名学霸王"满足于"南北而治"?最终,毛泽东排除干扰,选择了"将革命进行到底",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相似文献   

5.
《湘潮》2017,(9)
正"人民解放军永远是一个战斗队。"这是1949年3月5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中,用简练通俗的语言对我军根本职能的概括。毛泽东指出:"人民解放军永远是一个战斗队。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在国内没有消灭阶级和世界上存在着帝国主义制度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军队还是一个战斗队。对于这一点不能有任何的误解和动摇。"这里,毛泽东清晰地表达了人  相似文献   

6.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离开我们40多年了。然而,全国学雷锋活动几经风雨,却始终没有间断。是什么力量使雷锋在中国大地上产生这么久远的影响?这就是雷锋精神的力量。中共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都曾亲笔题词并发表讲话,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弘扬雷锋精神。这么多的领袖人物为一个普通的士兵题词,把雷锋精神当作一面旗帜举起来,这在我们党和共和国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相似文献   

7.
《理论与当代》2004,(7):57-58
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末,国外媒介和学术界已陆续开始了对邓小平的介绍研究 这一时期,虽然国外媒介和学术界已经开始注意到邓小平并开始了对他的研究,但还没有专门的论述,许多研究是从属于其他研究成果的。这一时期并没出现产生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全国人民学解放军"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在我国掀起的一场轰轰烈烈的全国性运动,对各行各业和全国人民都产生了深刺影响.其所延续时间的漫长性,对全国影响的广泛性,对各领域组织制度改造的深刻性,对我国60年代的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研究这一运动兴起和发展的过程及其所造成的影响,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和研究60年代的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的思想博大精深。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从实现党的伟大历史使命出发,就全党乃至全国人民在经济建设中应当"学些什么"、"为什么学"以及"怎么学"等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从而形成了他独具特色而又富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学习观。  相似文献   

10.
积极响应号召,王震率新疆军区11万名解放军指战员开进戈壁荒滩,垦荒种地,兴建新城 1949年12月5日,毛泽东发布命令,号召全军:“除继续作战和服勤者而外,应负担一部分生产任务,使我人民解放军不仅是一支国防军,而且是一支生产军,借以协同全国人民克服长期战争所遗留下来的困难,加速新民主主义的建设。”“人民解放军参加生产,不是临时的,应当从长期建设观点出发。而其重点,则在于以劳动增加社会和国家财富。”  相似文献   

11.
张恩亮 《奋斗》2010,(1):11-12
<正>1950年2月27日,毛泽东在哈尔滨视察时,获悉正在召开哈尔滨市第二次团代会,他欣然挥笔写下"学习马列主义"的题词。在毛泽东题词的鼓舞下,我省很快出现了群众性学习热潮。1958年6月,共青团三届三中全会做出决议,号召全国青年开展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学习毛泽东著作的运动。到1960年2月,全国约有2000万青年参加了学习。1960年4月,共青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和全国妇联在哈尔滨专门召开了"全国青年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毛泽东著作黑龙江现场会议",推动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毛泽东股份合作制经济思想研究较少。本文以原始文献为基础 ,对毛泽东关于股份合作制经济的基本思想进行了梳理 ,客观地反映了毛泽东股份合作制经济思想的基本面貌和有关历史进程的基本面貌。该研究对于现阶段股份合作制改革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是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干部提出的殷切希望.今天,重温并牢记毛泽东同志所倡导的"两个务必"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队伍中,人人都记得毛泽东发出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这位解放军的普通战士,在党的培养下成长为全国人民的好榜样,他身上的魅力不仅是共产主义精神的体现,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15.
自从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来,毛泽东研究呈现日趋拓展和深化之势。建构中国“毛泽东学”的问题于80年代被人提出并做了一些工作,90年代,这个问题又一次被郑重提出,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在1992年11月初召开的全国中青年毛泽东思想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位学者,对毛泽东学的建构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探讨。与会代表认为“在毛泽东的故乡,毛泽东思想的发源地,创立完整的‘毛泽东学’学科体系,是中国学者义不容辞的职责”。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一问题虽已郑重提出,但直接探讨毛泽东学学科建构问题的科研成果尚十分罕见。这一方面证明研究这一课题之不易,另一方面恐怕还与有些人对这一学科能否建立存有疑虑,即“毛泽东学何以可能”的问题尚需求证。国内的毛泽东研究,一般属于中共党史学科的研究范围,哲学和各门人文  相似文献   

16.
长久以来,国外学术界一直把研究毛泽东及其思想作为“中国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为此,他们不惜花费重金设置机构、出版刊物和书籍等,来研究毛泽东及其思想,以期解开中国共产党产生、发展的奥秘。他们认定:毛泽东及其思想是解开这一奥秘的万能钥匙。 一、建国前对毛泽东的介绍 国外学者对毛泽东及其思想的真正研究,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  相似文献   

17.
论思想政治工作学概念的"起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该文首次提出思想政治工作学概念的"起点",包括历史起点、思想起点和逻辑起点;提出并论证了其历史起点是原始人类群体思想工作,思想起点是原始群体思想工作的思想,逻辑起点是思想联结;论述了思想政治工作学概念的历史起点、思想起点、逻辑起点之间的关系,为研究思想政治工作学概念的起点提供了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南宋大诗人陆游曾经针对写好诗说过如下具有辩证色彩的话:“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笔者认为,所谓“诗外”功夫其实是一种工作方法。如果我们把这种辩证方法借用到思想政治工作中来,那么,思想政治工作的功夫就在思想政治工作之外。我们知道,思想政治工作要求达到政治认同的价值目标,用什么办法达到这种政治认同则是我们要探寻的问题。在我国,政治教育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用以达到政治认同的重要手段,它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灌输的方法。正如毛泽东指出的:“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向农民群众不断地灌输社会主义思想。”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赶超"思想再认识--兼与齐卫平等人的观点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泽东"赶超"思想集中体现在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前期.因这一思想与50年代后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曲折历程有着密切联系而受到研究者的较多关注.但由于毛泽东自50年代后期在思想与实践的关系上呈现复杂状况使得毛泽东晚年的研究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在"赶超"思想的研究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本文试图就研究中存在的几个争论性问题提出自己几点不成熟看法,以期引发更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关于斯大林在解放战争后期是否劝阻中国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的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对1994年公布的斯大林和毛泽东在1949年1月间往来的电报,学术界也有不同的解读。通过对"划江而治"的源起以及斯大林和毛泽东之间往来电报的分析,可以认为斯大林没有明确劝阻人民解放军渡江,但这并不表明斯大林没有使国共双方"划江而治"的想法。苏联战略安全利益第一位和苏美关系的大局始终决定着斯大林此时的复杂心态,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斯大林双重的对华政策和复杂意图。这是毛泽东多次抱怨说斯大林"阻止我们过长江"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