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本精神之二———物我一体,人天同构的“天人合一”精神把人与社会、自然视为一个整体,坚持以“天人合一”整体趋同思维,这是中国思想文化表现出的又一基本精神。我们的先人认为人类的自身的存在与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孤立进行的,它与自然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在大自然...  相似文献   

2.
论先进文化的战略地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有赖于全党同志深刻认识先进文化的战略地位 ,努力提高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文化的战略地位首先取决于文化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文化”是一个含义颇多的概念 ,概括而言 ,主要有三种解释。第一 ,广义的“文化” ,从社会与自然区分的角度定义文化 ,认为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无论是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都是文化 ,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第二 ,常义的“文化” ,主要指思想、道德、科学、哲学、宗教、风俗等社会意识 ,也…  相似文献   

3.
王克婴 《前沿》2003,(9):170-173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过程。由于这一过程主要是由西方引导的 ,因此 ,全球化过程也是一个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之间 ,基于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差异而集聚和强化矛盾的过程。寻求一种新的价值标准和文化系统 ,调和和化解这一矛盾 ,是全球化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华和合精神以其“和谐共生”的思想理念 ,在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问题方面具有独特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系.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就是以其文化特征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印记的。我理解文化有大文化与小文化的概念之分。小文化的概念应与知识同义,概念再放大一些是指精神文化的内容,包括科学理论、教育、文艺、道德、宗教等人类总体精神生活领域。大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应该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等。从这个意义理解,就等于与人类有关的一切都可以划人文化的范畴。人类从野蛮进入文明的过程中,文化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贯穿始终,所有问题都可以归为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实力就是力量。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其实就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综合性实力的重要组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省城太原如何把文化建设“这盘棋”走活,走出精彩和韵味,实现集三晋文脉与现代气息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名城建设目标,必须全力推进文化软实力建设。  相似文献   

6.
天人合一:自然与人文的跨文明阐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学把世界看成是由“人—社会—自然”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普遍联系的有机统一整体 ,自然生态、人类文化生态、精神生态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因此 ,西方文化中的二元对立、人类中心主义、机械自然观是人类生态危机的文化渊源 ,“役自然”的现代工业文明、消费主义是造成生态失衡的直接原因。相反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自然观强调自然是一个有机统一整体 ,天和人之间能达到动态平衡 ,文明的创建应师法自然。所以 ,中国文化的自然观对全球生态文化的重构具有重要思想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7.
两百年前,英国著名教育家纽曼说过:"大学不是诗人的生地,但一所大学如果不能激起年轻人的一些诗心的回荡,一些对人类问题的思索,那么,这所大学之缺少感染力是无可置疑的"。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涉及到思想、精神、文明、文化、传播等诸多方面,而思想的建设是最为核心的。大学是一个国家创造思想、建设思想、传播思想的重要阵地。大学精神是大学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本期独家策划围绕大学精神在国家发展的作用、大学在现代文明中的作用、如何培育大学精神、大学如何造就大师等方面编发了一组文章,期望能对读者理解大学精神与文化软实力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人文精神:当代社会发展与人的解放和文化自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发展问题是20世纪中期以来全世界共同面临的紧迫课题。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人的解放。当代社会,这种立足于人的发展观是以“人的解放”为核心内涵的文化自觉,即人文精神的确立为前提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类精神,是一种文化精神,是一种历史精神。建设具有现代人文精神、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的中华民族文化是走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的最高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9.
龚正荣  李欣  吴育哲 《公安教育》2007,(4):16-18,38
<正>大学是以培养“人”为天职。关心“人的解放”、“人的完善”、“人的发展”是大学的本质。大学之所以为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客观物的存在,更因为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这种大学精神最重要的内涵就是其人文精神。可以说,大学人文精神主要是指大学所弘扬的在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文化的哲学视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物质生产是一切社会现象产生的基础这一基本观点来看,网络文化就是以计算机互联网和现代通讯技术为基础,以虚拟网络空间为存在形式的现代新型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是对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和社会心理发展状态的反映,也是对现实文化和传统历史文化的再造和继承。不能把网络文化理解为“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也不能把网络文化仅仅理解为对“网络经济和网络政治”的反映。就其实质而言,网络文化作为对人类现实文化和传统历史文化的再造和继承,它既不同于“整个人类的文化”,也不同于“关于网络的文化”,而是与现实文化、历史传统文化有别的,具有自身鲜明特征的新型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1.
三十年中,“打倒”作为举国性的流行术语,人们只记下了一次,那就是“文革”对一切“非无产阶级文化”的横扫。其实,眼下的商品经济热潮以及由它衍生的“现代文化”、“现代思想”,又一次对几千年的传统文明鼓动着“打倒”之风。好像佩上“现代”徽号的文化人,对人类文明史已经做出了彻底的、最终的透视和解析,结论是:一切带有昔日色彩的人物、思想、学问都颇愚昧腐朽,都该打倒。我倒认为,和几千年传统文明相比,“现代人”正陷入了另一种更为怵目惊心的蒙昧,也很可怜——标志之一就是总想打倒永远  相似文献   

12.
吴新颖  于斌 《求索》2012,(4):254-255
大学精神文化型塑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阐述,就是教育主体通过发挥大学精神文化所具有的育人功能,以更好地帮助受教育者实现思想自我构建的一种教育方式。当下,在社会因素和大学自身因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精神文化具有的育人功能减弱甚至缺失。大学精神文化的型塑,是加强和改善大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以校训、校徽、学风、校史为例重点探析大学精神文化型塑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一、“现代化”对传统中国的挑战“现代化”自二次大战以来成为一个广为流行的概念。关于现代化概念的定义,学术界众说纷纭,但其共同点仍是显而易见的———多以“科技知识”和“社会变迁”为要旨,强调人类与空间环境(自然、社会)以及时间环境(传统、现代)的协调。我们由此可大致上把“现代化”理解为一个人类在科技革命的激荡下社会转型的全球性社会变迁的过程和所要达到的水平。文化模式表征一种文化的特定的价值取向和主导精神。关于中国文化的主导精神和价值模式,梁漱溟用“伦理本位”四个字作了简明精辟的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  相似文献   

14.
新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一个显著的重大变化就是增设了“文化生活”模块。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政治学科的一个突出亮点。该模块内容目标的第一条就是:“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这里,作为“文化生活”的开篇,就需要弄清楚什么是文化的问题。一、文化是一个众说纷坛的概念地球上原本没有文化,只是在出现了人类之后,才出现了文化。例如,发现于坦桑尼亚的“奥杜威文化”、发现于法国的“莫斯特文化”,就是考古学认定的旧石器时…  相似文献   

15.
生态平衡,原来是一个生物学上的名词,意思是指生物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与其周围的生存环境之间必须保持稳定性。目的就是保护物种的多样性,以及物种与人类生存环境的相互协调性。 其实,人类社会的思想也存在一个生态问题。思想作为人类社会“最灿烂的花朵”,也和其它一切有生命的物种一样,和其周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因素息息相关,实质上也有个“生态平衡”的问题。在“文革”期间,极“左”思潮泛滥,是失  相似文献   

16.
放弃     
中国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的典籍浩如烟海。“对于现代的普通人来说,学传统文化,一本《论语》,一篇《老子》足矣!”著名学者、历史学家张岂之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12月17日,张岂之教授在“广州讲坛”上,就中国传统文化与21世纪世界文化格局作了专题讲演。 传统文化精华可超越时空 76岁高龄的张岂之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国文化思想史专家,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已50多年。在谈到传统思想文化的精华和现代价值时,张岂之说,“传统文化的主题就是讨论天道与人道的关系问题。比如老子提出的‘天道自然,人道无为’,讲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儒家荀子提出‘天道有常,人道有本’,讲的就是自然和人应该有职能分工,而人又能够参加到自然变化当中去,为人类自身谋福利。”在张教授看来,当前党中央提出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与中国传统天道人道思想是一致的,“传统文化虽然产生于农业社会,但其精华超越时代,和现代社会仍然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是袁宝华同志在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第十次年会上提出的。这一命题是针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社会“现代化”建设进程,要与现代社会的物质、精神生活相协调而提出的。 什么是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 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作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动态概念。我认为,应包括以下内容:①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  相似文献   

18.
“大学是什么”是个古老而崭新的命题。现代社会,大学与社会经济的合作不断深化,大学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助推器。然而,人们在肯定大学与社会经济联系加强的同时,也担心这可能导致弱化大学的文化功能。正是在此背景下,关于大学精神与社会公共文化建设的讨论也就具有了新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周潇潇 《重庆行政》2016,(4):99-100
詹姆斯·凯瑞提出的传播仪式观,使传播学研究从“信息传递”、“传播效果”的狭隘视角中跳脱出来,认为“传播的仪式观把传播看作是创造、修改和转变一个共享文化的过程”[1],通过意义符号的传播,一个维系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得以建构[2].人们的传播行为借以不同的媒介技术得以进行,媒介技术也在影响着人们对传播的认知、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同时,媒介和文化是合而为一的:一方面,媒介技术本身就是人类的文化产物;另一方面,文化通过媒介技术得到展示.  相似文献   

20.
李坚众  王连生 《群众》2000,(4):56-56
把思想政治教育巧妙融入适当的载体之中,有利于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与威力。而寓教于“为”、寓教于“境”、寓教于“管”,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寓教于“为”。就是把思想政治工作寓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之中,从培育精神推动力、文化渗透力、环境影响力、内需拉动力和发展后续力“五个力”入手,围绕经济建设做人的工作,做好人的工作促进经济发展。人类已经进入新千年,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而我国又是一个人口众多、物质基础相对薄弱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