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6,(4)
近几年,信任危机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事实。早在25年前,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就对现代性社会的信任问题做出了精辟分析。本文以其《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为引,将书中所阐述的内容加以归纳概括,认为信任危机的产生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的原因,即时—空分离、全球化带来的冲击、制度性存在的乏力以及个人存在的孤独,在简要分析各个原因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现实社会状况,加以剖析我国社会信任危机发生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2.
陶淇琪 《学理论》2015,(1):80-81
工业文明的发展把人类引入了全球化时代,与经济发展并行而来的是全球性的风险。我们进入了一个世界风险社会。从风险社会概念着手,主要介绍了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风险的含义、风险社会的形成与发展。立足于实践论的角度,剖析了资本逻辑与科学理性在风险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主要批判了现代性在风险形成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如同对人类历史有不同的划分一样,信任在人们的认知结构中也有不同的判断。习俗型信任和契约型信任是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的两种信任形态。现代社会需要的则是协商合作型信任。在协商合作型信任的基本框架下,主客体互信是前提,理性协商是基础,倡导合作是灵魂。这种信任形态具有显见的时代价值。它契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能降低社会治理的运行成本,激发社会成员的互惠意识。因而,是一种契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信任形态。  相似文献   

4.
从现代性哲学诞生之时,人们就在质疑其合法性的存在。后现代性哲学的产生令这种质疑更为强烈。为此,我们将后现代性哲学产生之前的现代性哲学称之为传统现代性哲学。资本逻辑是与传统现代性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社会体制的哲学表达,中国道路与许多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发展道路一样,就是要对资本逻辑予以瓦解。当然,瓦解不是消除,尤其是在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还没有到来,即全球化依然是资本逻辑化的当下时代,与中国道路相适应的哲学逻辑——中国新现代性,只能瓦解传统现代性。当下时代的资本依然处于资本逻辑能够创新的阶段,当今时代还不能消灭或取缔资本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行政论坛》2017,(6):134-136
当今,现代性的观念已被普遍接受,但对后现代性还有争议。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是一种什么关系,是断裂还是延续,存在不同的观点。持"断裂"观点的学者,基本以历史本身存在断裂为依据。持"延续"观点的认为,后现代性中还存在现代性的诸多要素。全球化加速了后现代性。进入21世纪,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有的学者用流动的现代性替代了后现代性的表述,有的学者提出多元的现代性。这些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支持了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是一种延续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包含两个互相矛盾和冲突的维度:一个是启蒙现代性或社会现代性,另一个则是审美现代性或文化现代性。虽然同样坚持现实主义文学创作道路,但路遥和贾平凹的创作具有不同的现代性追求,前者侧重于启蒙现代性,后者则突出表现为审美现代性。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带有很强的文化意味。韦伯是研究文化现代性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借助工具理性来阐释文化现代性的核心内容。建立在工具理性基础上的文化现代性蕴含了科学主义意识形态、人本主义和自由主义三大文化特征。五四新文化运动,使得中国社会发展也具有了现代性文化诉求的意味。现代性遭遇了后现代的质疑与批判,这是因为现代性本身固有的矛盾和张力:工具理性与自由、一元化逻辑与多元化文化诉求。其中,现代性文化的传统性悖论是现代性文化固有的深层次矛盾。  相似文献   

8.
政党的现代性是建立在社会现代性基础之上的,同时,政党的现代性又对社会现代性具有一定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在人类历史上,只有保持先进性的政党,才能及时解决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各种艰难险阻,切实保障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僵化、保守、落后的政党只能被历史淘汰。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我们党所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更为复杂严峻,只有认真解决理想信念、批判精神、主体意识、奉献意识、民本意识等现代性理念缺失问题,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自觉、自信地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不断修正自我,真正把自己建设成为以现代核心价值观为支撑的先进、清廉、纯洁的政党,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9.
对现代性进行理论探讨是现代西方思想运动的基本主题之一。亚当.斯密确立的劳动价值论,既从经济学层面对现代性的合法性进行了辩护,又从"历史深处"凸显了现代性的界限。马克思通过劳动价值论批判,把现代性视为自我否定、自我扬弃的过程,从而在经济学语境中完成了对"现代性"的实践批判和超越。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与社会信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社会中,信任已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有限的个体信任,而成为普泛的社会信任,从而使制度性因素在信任关系建构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制度不仅作为信任关系和信任活动得以展开的外部环境因素,保障着信任活动的顺利展开和发展,而且因其在社会生活中的独特功能与作用而成为信任关系中的信任对象,构成现代信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从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功能出发,探讨现代制度对广泛社会信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唐爱琳 《学理论》2012,(19):191-192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普及,微博已经成为当下发展迅速最快的新媒体形式。基于对吉登斯现代性的分析,阐述了微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信任关系,指出微博是现代性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动力机制是网络的时空分离和反思性。微博的发展推动了对信任机制的思考,对现代社会信任关系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2.
鲍情圆  杨钦 《学理论》2011,(12):25-26
当前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时期。社会信任,无论是人格信任还是系统信任,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失状况,直接引发了社会生活中的信任危机。借鉴卢曼的信任理论,以期对迈向中国社会的信任危机作出经验解释和提出制度建设意见。  相似文献   

13.
发轫于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现代性指引人类创造了伟大的现代文明.当今世界多数国家将现代化建设作为自己的战略任务和目标,追求现代性成长,表明现代性仍是人类未完成的谋划.现代性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话语权势,为当前社会发展指引着方向.然而,社会现代性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境,警示我们不可盲目地对待现代性问题,对其进行正确的意识形态批判应是必然的思维选择,只有这样,才能使现代性成长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4.
刘富胜 《学理论》2009,(12):42-43
反思“现代性”一直是现当代哲学的主题;然而,无论是“后现代主义”还是“社群主义”都没能为走出现代性困境指出一条真正可行的道路,它们要么彻底倒向“个体主义”,要么坚决重拾“传统权威”。本文首先分析了现代性的价值以及遭遇的困境,并进而指出“和谐社会”理论兼具“个体自由”和“社会团结”的内涵,是走出现代性困境的另一途径。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观念已经成为把握时代特征、推动社会实践的精神力量。综观现代性观念的演变,对人的重新发现构成现代性的起点,对理性的信仰构成现代性的动力,人和理性成为现代性观念的主要探讨对象。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推进,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相应地,有关人和理性的认识也发生转变,总体上呈现不断深入的趋向。对人和理性的再认识,不仅成为现代性观念调整的核心,也预示了现代政治、经济等方面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16.
鲍曼的现代性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莉 《理论探讨》2005,(1):46-48
齐格蒙特·鲍曼是当代西方最著名的研究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的社会学理论家之一。鲍曼既不同于吉登斯从制度维度对现代性进行的分析,也不同于卢曼通过"差异视景"的建构在系统内部进行自我观察和自我描述的理论立场。他对现代性的关注是以事件(大屠杀)和问题(知识分子角色的转换)为切入点,以后现代性为参照系,以各种隐喻的修辞手法来分析源于现代性的动力机制和理论追求内在的两难困境。  相似文献   

17.
林爽 《学理论》2013,(11):31-32
作为一个彻底的辨证论者,马克思在肯定现代性在世界历史的形成和人的本质自由而全面发展中奠定重要前提的同时,也指出现代性所造成的殖民统治及其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深刻地阐释了世界历史和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客观过程,并揭示了现代性的内在矛盾,为人们辩证地审视现代性问题和全面把握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境遇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构建提供了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作为后马克思主义阵营的理论家,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消费社会思想从另一视角对西方消费世界进行了一番新的阐释,他以批判性的言辞分析了资本主义消费社会的弊端。鲍曼消费社会理论的批判指向主要有:以批判性视角认知流动的现代性消费社会;以批判性思维揭露消费活动的虚假性、操控性和诱惑性;以批判性口吻预测消费社会导致的灾难性后果——消费主义的新隐忧和新危机。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7,(7)
"现代新儒家"和"台湾新士林哲学"是现代中国哲学史上两个重要的学术流派,它们在中国哲学史上展现了各自的特色,也表现出来不同的价值意义。唐君毅和罗光分别是两个学派的重要代表,对二者的比较不但使我们能够了解他们思想的不同,也可以使我们了解两个学派的不同价值取向和特点。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自欧洲启蒙时期开始出现,到20世纪日益成为影响世界的“行为制度与模式”.它强调主体性原则、理性原则等.1978年,中国又开始新的现代性追求时,西方已开始反思现代性,但理性精神仍是人类有价值的宝贵成果.19世纪末,中国开始了追求现代性的道路,其后最为重要的标志应是辛亥革命.新的一场现代性追求已使中国由计划经济国家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国家,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同时,社会政治改革还有着艰巨的任务和使命,需要我们付出卓越的智慧和努力去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