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之若命”在《庄子》中共出现两次,历来论者都将它释为“听从命运安排”,故认为《庄子》有宿命论思想。但仔细分析,此处的“命”当作“自然之性”解,且《庄子》中出现的“命”,很多可作此解,因而不能说《庄子》有宿命论思想。  相似文献   

2.
《庄子》中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庄子家已经贫穷到揭不开锅的地步了,无奈之下,只好硬着头皮到监河侯家去借粮。监河侯是个很实际的人,他知道庄子不过是有些学问却没有什么生活能力的人,借了粮食是没有能力归还的。  相似文献   

3.
面对先秦残酷的社会现实:孟子归因于统治者的暴政,庄子归因于统治本身;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孟子希望统治者行善政,庄子主张“无治”与“返朴”;关于个人修养:孟子注重外放性的“内圣”与“养气”,庄子则主张内敛性的“逍遥”。  相似文献   

4.
《庄子与鲁迅》,是郭沫若同志于一九四○写的一篇专论,提出了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古代哲学家庄子与鲁迅思想、创作的关系。郭老认为:“鲁迅颇受庄子的影响”;“鲁迅爱用庄子所独有的词汇,爱引庄子的话,爱取《庄子》书中的故事为题材而从事创作,在文辞上赞美过庄子,在思想上也不免有多多少少庄子的反映,无论是顺是逆”。  相似文献   

5.
《庄子》是我国先秦文学中运用语言、神话较多的文本之一。神话思维成为《庄子》的一种文本体现,同时语言的特殊含义在《庄子》的神话思维下得到充分的发挥。二者结合起来构成了《庄子》文章的神秘艺术气息,与其思想境界共同构成了《庄子》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米咪 《研究生法学》2009,24(1):129-136
庄子之“道”,最大的特点是“不可言说”性。庄子的目的并非仅仅是向人们展现“道”,而是更希望世间众人能够悟道、得道。《庄子》一书,致力于促使人们放弃世俗之“成心”,追求自然之“道”。庄子之“道”,简而言之,表达的是一种对自然状态的渴望与追求。  相似文献   

7.
前人多把《老子》“道生一”的“一”理解为最高存在者“道”本身,本文从动态角度指出,“一”应为在形而下的世界中存在的“道”;《庄子·大宗师》中“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一句,本文结合庄子“齐物”思想指出,这里讲的应是事物自身究竟以什么方式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庄子》蕴含着丰富的道家思想,书中"三言"文体就是庄子阐发其道家思想的体现。庄子不仅通过"三言"创作实现对"无玄"思想的精妙诠释,而且在接受美学层面,庄子同样发挥了"无"与"玄"在读者"三言"认知中的作用,进而从"创作到接受"中形成一个周和圆满的"无玄"思想释义体系。这种体系所呈现出来的思维特点,使得庄子"三言"创作带有强烈的道家哲学思辨色彩,并最终使庄子完成了在文学表现和言说维度中与老子无玄思想的对接。  相似文献   

9.
试论庄子“精神超越”的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关注的焦点始终是"修己",部分庄子后学则更加关注"治人".对"治人"的关注过分强调了人的精神活动在实际政治中的作用,并将庄子针对个体自我的"精神超越"引入实际政治领域,将庄子具有浓重"形上"、"超越"、"虚玄"意味和特点的"道",形下化、政治化、实在化、庸俗化了,同时也就使部分庄子后学对"虚静"、"无为"等在实际政治中的作用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幻想.特别是部分后学将庄子基本上仅同个体自我精神超越相关联的"自然观"直接引入社会政治领域.这都逾越了庄子思想的适用限度,许多问题便因而产生.  相似文献   

10.
孔、庄的音乐美学思想蕴含着不同的审美旨趣。孔子的“乐”,是尚有原始歌舞的痕迹并被赋予新的文化阐释的“人籁’。庄子的“乐”,是宇宙自然自我创造的“天籁”或“天乐”。以审美为本源,复以审美为归宿,是庄子音乐美学与孔子视音乐为教化途径迥然异趣之所在。理性精神与浪漫情怀,是孔、庄音乐美学思想的又一区别。  相似文献   

11.
距今2000多年前的哲学家庄子,在识人、用人、选人上很有一套办法。其观点提出虽然远矣久矣,但至今看来仍有非同一般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也同时使人面临"为物所役"的精神负累。由此,对生命价值的探索是迄今为止人类关注的永恒主题。庄子哲学的核心是人生哲学。本文意在通过对庄子人生哲学的探究,扭转把庄子哲学归为悲观主义的不合理评价,同时希望能够从中寻求到一个可以用于指导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3.
书讯     
庄子的奔腾作者:王蒙出版:湖南文艺出版社这部著作是作者对《庄子:杂篇》的演绎解释,与庄生共舞,揣摩逼近庄生的鱼、兔、意图、意念、雄辩与才华。如贾平凹在代序中所言《:老子》和《庄子》是最难读的,难的不是文章之如何难读,而是其思想是一时难以领会的,它是随着读者的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逐渐被领悟的。我的体会是,《老子》和《庄子》是常读常新的,年轻时读和50岁再读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去年读和今年读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就好比说,人站在第一个台阶上能看见第二个和第三个台阶,  相似文献   

14.
孟子和庄子分别把道德之发生归之于自然和人性,承认道德的自然属性。在道德发生学问题上,二者的共同特点是"内在超越"。然而,孟子和庄子对于人性之自然属性有不同的判断,造成了儒、道两家道德发生学的根本分歧。孟子认为社会性的善也是内在于自然的,可以从本性中求得,同时又以人性与动物本性之不同论证人性在道德属性方面的优越性。庄子认为人之道德行为是自然而然的,一旦放在社会价值评价体系下就偏离了内在性而导致道德的外在化并进而伤害道德的真性。庄子推崇纯任自然的道德发生机制,因此不承认人在道德属性上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历来许多人爱读《庄子》,甚至终身不倦。《庄子》这部书何以有这样大的吸引力呢?许多论者均以为是由于《庄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鲁迅先生就曾说,《庄子》一书“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明代的罗勉遭也说过: “《庄子》为书,虽恢恑谲怪,佚宕于‘六经’外,譬犹天地日月,固有常经常道,而风云开阖,神鬼变幻,要自不可阙。古今文士,每每奇之。”(《南华真经循本》释题)汪洋恣肆、恢愧谲怪的艺术风格使得读者爱不释卷,这固然是不错的,但笔者认为,《庄子》独特的表达方式,则更是使读者终生不倦的重要原因。《庄子》是一部先秦时期的哲学著作,但却与一般的哲理散文不同,即不是用论述性的语言、严密的逻辑推理去阐述哲理,去说服人;而主要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情去感染人、打动人,让读者自己去“意会”其中的哲理。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使作品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沧浪诗话·诗辨》)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6.
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人,在法律思想方面他继承了老子的清静无为的思想,并且进一步发展为法律虚无主义。庄子的法律思想是批判型的,他对封建统治者的仁、义、礼、法、刑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批判,并主张人要回归自然,才能维持社会的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17.
庄子思想涉及许多普遍永恒的哲学问题,但它却是以一种审美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的.物我两忘、超越主客体的观照视角,非功利、非实用的价值取向,游玩、游戏的趣味和态度,都体现出庄子以审美的方式来化解哲学难题的特殊方式.庄子学说最终要引导人们进入"至美至乐"的境界,这使得其哲学具有不同于以追求真理为目标的西方哲学和以追求善为目标的儒家哲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江淮法治》2010,(2):F0003-F0003
阜阳师范学院坐落在皖西北中心城市——阜阳市。这里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我国著名的文化精英管子、老子、庄子,曹操、曹丕、曹植,欧阳修、苏轼、曾巩等赋予了这片土地厚重的历史底蕴。学校毗邻古颍州西湖,坐拥我国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京九铁路和皖北地区4C级机场,交通便捷,区位优越。  相似文献   

19.
尹宗国 《政府法制》2014,(31):58-58
在儒家看来,富贵加身而锦衣玉食是士君子的重要标志吧,而道家则不同。这种不同在庄子身上尤为明显,当楚王派使者礼聘他时,他说了句千古名言:“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这种宁愿“泥中自在”的态度,正是标准的道家风范。  相似文献   

20.
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早年为了谋生,曾在漆园(地名)作过小官。楚国国君楚灵王久仰他的大名,便派了使臣,携了重礼前来迎接他去楚国为相。庄子笑着对使臣说:“千金,礼物不可谓不丰厚;相国,官位不可谓不尊显。可是,足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