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家对这样一个命題,即马克思恩格斯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提出过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所有或大多数国家“同时胜利”的理论,从未发生过疑问,并把这一理论视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著名公式;直到帝国主义时代,这个公式才由列宁提出的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一国胜利”的新公式所代替。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生活的时代,并沒有从理论上形成一个“同时胜利”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在理论界普遍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即马克思恩格斯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所有国家或至少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胜利。到了帝国主义时代,列宁“发现了社会主义可能在一个国家内胜利的真理。”①并且认为,“列宁是用新的方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在一个国家内胜利的问题,并肯定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的第一个人。”②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缺乏根据的。本文试就这个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3.
不断革命的思想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48)和《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1850)中提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认为,当无产阶级具有足够的力量,组织、影响并采取独立的政治立场时,便能够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自己的政权。“虽然,民主主义的小资产者希望赶快结束革命……而我们的利益和我们的任务却是要不间断地进行革命,直到把一切大大小小的有产阶级的统治都消灭掉,直到无产阶级夺得国家政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85页)马克思恩格斯把不断性看作是革命过程各个阶段的连续更替。他们告诫说:“在运动的初期,工人还不可能提出纯粹共产主义的措施”,“不经过全部较长的革命发展的道路,就不能占居统治地位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91页)  相似文献   

4.
不破哲三指出,在国家观上,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存在着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和是否废除“民主共和制”等思想的严重误读,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原意是指“改造旧的国家机器”。但列宁却在《国家与革命》中认为“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就是全部“破坏”、“粉碎”等意思,将马克思恩格斯对“民主共和国”的肯定曲解为废除“民主共和国”。其原因在于列宁并未读过马恩的相关著作,就根据当时俄国的具体实际得出了被后来人们认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一国首先胜利”与“几国同时胜利”新析要战通“一国首先胜利”与“几国同时胜利”的关系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之一,长期以来,理论界对这外问题始终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即“对立论”和“统一论”。前者认为,列宁的“一国首先胜利”否定了马克思恩格...  相似文献   

6.
如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未来社会特征的论述,是社会主义实践中提出的一个重大问题。过去,我们曾把马恩的论述作为唯一的标准和先验模式,结果导致了实践中一系列“左”的错误的发生。近年来则产生了另一种倾向,即有些人因为社会主义的现实状况和马恩的看法有颇大的差异,就认为马恩的看法有“认识上的缺陷”,甚至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几乎未作专门的概括”。这要求我们对此作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一国胜利"理论,经历了一个由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再到斯大林的发展和演变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提出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必须"同时胜利"的同时,认为一国可以首先取得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胜利,即一国无产阶级可以首先夺取政权,并开始社会主义变革;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明确提出了"一国胜利"论,进而形成了"一国建成"思想,即一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变革,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的思想,但同时认为一国不能取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斯大林在同反对派的论战中,曲解了列宁的思想,提出了"一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论,继而又提出了"一国建成共产主义"论,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胜利的理论推向了极端。  相似文献   

8.
列宁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革命观是一致的。在革命的前提问题上,他们都认为,无须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但必须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才能开始社会主义革命;在革命的进程问题上,他们都认为,无产阶级政治革命可以在一国或几国首先获得胜利,但要取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则至少需要各先进国家无产者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71年的光辉的历程。71年来,我们党在正确路线的指引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特别近14年来改革开放的巨大胜利,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但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党内也多次发生过右的和“左”的错误,给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造成了重大损害,延缓了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把统一战线提高到一个很重要的地位,指出统一战线是我们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邓小平同毛泽东一样,十分重视统一战线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根据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和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提出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统一战线的思想,并成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有效地指导着我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壮大,在实现新时期的历史任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 把“革命统一战线”发展到“爱国统一战线”。五十多年前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讲“中国无产阶级应该懂得……如果单凭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历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看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实质上是"虚假意识",颠倒性和欺骗性是其表征。实现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虚假性的超越,主要手段是共产主义革命,必然结果是建立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实现条件是构建一个人人平等、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马恩等经典作家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虚假性本质的批判,揭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要凸显对社会现实的解释力,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第一位,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  相似文献   

12.
本刊1982年第4期刊载了徐维尧《民族解放运动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吗?》一文。文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后的民族解放运动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的结论提出了质疑,并主张用“同盟军”代替“一部分”的提法(以下简称“一部分”)。本文提出一点不同看法,与徐维尧同志商榷。民族解放运动是当代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这一论断,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在帝同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一个重大发展。这个提法,科学地反映了当代民族解放运动的内容、性质、地位、作用和发展方向。如果用“同盟军”来代替“一部分”的提  相似文献   

13.
随着本世纪70年代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公诸于世,哲学界对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研究人类学问题目的意图的探讨众说纷纭。本文主要根据收集在马恩全集45卷和19卷的马克思的有关著作以及恩格斯的有关著作,对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研究人类学问题的目的意图作初步探讨。一、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古代人类学问题,是对他们本人早已开始的人类社会形态发展进程研究工作的继续和深化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创立唯物史观之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第一次提出和使用了“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14.
问 :有人认为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 ,将对社会制度产生重大影响 ,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答 :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很自然的 ,同时也是很重要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曾经指出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77页 )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 ,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42页 ) 这实际上是形象地表明 :科学技术的发展 ,不仅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而且也促进了生产关系和人们的社会关系以及思想观念的相应变化 ,最终是导致社会制…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列宁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所解决的四个重大历史课题:一,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二,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问题,列宁的思想有一个从“共同胜利论”到“一国胜利论”的转变发展过程;三,革命胜利后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问题,文章指出列宁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前就多次提出并尽快实现了重点转移;四,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方式、方法的问题,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列宁提出了保证“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方向的几条原则。文章还简述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规划。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的提出及本来意义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许多结论都是通过对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基本矛盾进行分析后作出的。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他们曾经设想这一革命将首先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动并陆续取得胜利。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在这些国家里,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引起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空前激化,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生产力进一…  相似文献   

17.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关于两种社会制度在世界舞台上共处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者并没有加以论述和探讨。因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曾经认为,“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它是世界性的革命,所以将有世界性的活动场所”《马恩选集》第4卷,第369页)。对于这一点,当时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深信不疑。列宁根据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不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既不能被“泛化”,也不能被“简化”———纪念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80周年倪德刚今年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80周年。明年是马克思主义诞生150周年。150年来,近80年来,特别是苏东剧变以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了大问题,而且是极为混乱的大...  相似文献   

19.
小平同志曾强调指出,改革也是一场革命。针对这一命题,学术界所提供的大量论证,可概括为这样几条:(1)改革虽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那种原来意义上的革命,但它也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细枝末节的修改,而是对体制的根本性变革;(2)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障碍的途径;(3)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从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毫无疑问,上述论证是极富说服力的。但笔者认为,要进一步准确地把握“改革也是一场革命”的含义,我们尚需对这一科学命题进行如下补充论证。 (1)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的特殊性,决定了“改革”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题内应有之义。资产阶级革命是在资本主义结构较为现成的形式已经具备时开始发生的,这种形式在爆发革命之前就已在旧社会内部生长并成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任务是夺取政权,使之适合于已有的资本主义经济,这一革命随着夺取  相似文献   

20.
从马克思恩格斯社会革命理论的提出到现在已过了一百多年,但是,"革命"这一话语却从未远离我们。从20世纪90年代的"告别革命",到2012年底革命成为各个阶层普遍关切的话语。革命究竟意味着什么?文章通过探究马克思、列宁及卢森堡对社会革命的认识,来加深对社会革命这一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