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与非西方文明中的世界主义思想既有共同价值内涵,也有其各自鲜明特性。在哲学基础方面,西方世界主义思想从原子物质、自然法和个体理性角度出发来论证世界主义中的个体价值,非西方世界主义思想从宗教哲学、主观感知与自我体验的角度来追溯其哲学基础与思想源头。在理想社会秩序设想方面,西方世界主义思想从正义和权利视角来论述应然的人类社会秩序,非西方世界主义思想更多地是从维系宗教情感、社会关系的角度出发,来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人类社会秩序。在关于未来理想社会模式及超国家共同体设想方面,西方世界主义思想具有更多的政治理想色彩,非西方世界主义思想更多地体现了自身的宗教社会性与本土性的特征。世界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价值主张推动着政治学理论及其实践向更加文明的方向转变:从不同文明冲突到人类共同价值的营造;从不同文明的相互包容和尊重到和谐文明秩序与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从国家间权力政治和权力博弈到世界主义权利政治与合作;从道德哲学理想到现实制度实践;从民族国家到世界主义国家;从民族国家公民到世界公民;从超国家共同体设想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世界大同理想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社会主义不仅指称一种未来理想的社会形态,更指称一种建立在真正人性基础上的合理社会目标和价值追求的话,那么社会主义应该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理性与生态理性的相互统一,这也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高兹的目标.高兹通过对经济理性的现代性批判与对生态理性的合理性建构,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这一理想鲜明地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3.
希腊人不仅把政治视为一种理性的活动 ,同时也把法治作为一种理想的政治状况加以追求 ,但他们这种不仅试图创造理性的政治、而且试图创造理性的法律秩序的努力却让希腊的政治生活走向了法治的反面。在希腊文明的后期 ,亚里斯多德终于意识到法治也许是一种与希腊式的理性政治正相反的范畴 ,但他自己也未能找到一种法治的制度化体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政治活动中的个体利益既包含个体的经济利益也包含个体的政治利益,个体利益的满足是公共利益得以实现的基本途径;理性人的个体利益最大化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是理性人在政治博弈中实现的利益均衡并有助于公共利益的实现;公共管理中的理性人假设是对公民与政党动机的客观描述,公利性假设是对公民与政党动机的理想要求,二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公民与政党动机的完备性假设。  相似文献   

5.
正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与人类历史发展相伴而生,与各个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如影随形,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着重要动力。人类历史的发展,深化着我们对文明演进规律的认识,也彰显着文明交流互鉴的价值。当今世界,我们面临许多共同挑战,面对复苏乏力、地区冲突、恐怖主义、难民危机、气候变化等问题。如何正确处理不同文明间的关系、促进文明互鉴共进,更为紧迫地摆在世界面前。中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推进文明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特点只有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才能真正得到说明,应该在与苏联东欧马克思主义和欧洲共产主义的比较分析中揭示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特点:东西方两大文明的交流、交锋与交融创新;致力于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革命实践理性及其实事求是的实践精神;在曲折反复中实现主题转换,不断与时俱进;始终保持辩证法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7.
刘柳 《法制博览》2013,(8):26-27,23
法律理性化是西方法律文明从古希腊以来一以贯之的传统。在中国法治现代化的过程中,重提法是理性这一命题,不仅要求我们正视理性在法律中的地位,而且要求我们全面、准确地理解中国法律发展的主要问题,并能够果断的提出解决方法,使中国社会主义法律能在法治发展的长河中准确定位,成长壮大。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人化自然观作为真切反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本质的思想,是指导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理论。它的思想内涵丰富深刻,具体包括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有机统一、人类主体性与自然先在性相协调、人化自然以劳动实践为中介、资本主义社会自然异化、共产主义社会两大"和解"等观点。在现代化进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潮流中,马克思人化自然观仍然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对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解决现实生态问题都具有启示意义,同时也为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解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而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化建设具有普遍性和规范性的特征,要求人与人和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对人格的考察具有立足于现实并指向未来理想的双重维度,他一方面强调人格作为人之本质特征可以归结为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一方面强调人格是现实的、社会的人所具有的特质,注重人格的现实性维度。由于时代的局限,虽然马克思当时并没有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但是,他认为未来理想社会应该是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双重和谐的社会,而在这个社会中,所有的人都是自由的、平等的主体,并且能够自觉按照自然的规律来展开行动,并自觉承担起对于他人包括后代人的责任,注重自己行为对社会和自然的长远影响。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马克思的这些设想对于我们进行新型人格的塑造,无疑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社会发展进步的理想尺度和现实尺度的统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的理想尺度 ,是人类社会发展所追求的至善至美的终极状态 ,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 ;生产力的状况是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的现实尺度 ,体现对人的现实关怀 ;以人的价值及其实现作为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的理性尺度 ,既保留和肯定了前两个尺度的必然性、客观性、合理性 ,也克服了各自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相似文献   

12.
李开盛 《国际展望》2021,(3):26-41,152,153
在百年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处理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根本指南。追求民族复兴是一个长期、宏大的历史进程,它使中国走上了一条不同于其他大国崛起的道路,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必然要求与历史使命。从实现目标及其顺序来看,民族复兴包括安全保障、富强发展、文明重构三个层次。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共产党人的主要目标是在二战、冷战等严峻的国际安全环境下,实现保障国家安全这一目标。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外交主要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一中心,走出了从“谋富”到“求强”的复兴之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开始更多地强调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及其对世界的可能贡献,文明复兴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当前,在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提出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目标,将民族复兴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并为最终实现这一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环境伦理是研究人与自然道德关系的应用伦理,它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在价值上存在着一致性。因此,我们要立足科学发展和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实际,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整合环境伦理的各个流派,实现环境伦理的观念和理论创新,突出其应用性和实践性,为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环境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建设生态文明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国家目标之一。根据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不同关系,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西方环境伦理,即人类中心主义、感知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儒家经典文化中存在丰富的生态思想,既有表现人类中心主义的内容,也有表达动物福祉、生态系统和"天人合一"整体融合的内容,基本属于弱人类中心主义。在实践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结合起来还存在一些障碍,但是经过改良的儒家思想能够极大地促进传统思想发生转变,从而在个体和社会层面上解决中国面临的巨大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5.
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而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理想方式和最佳途径。法必先善而后行。我国有关循环经济立法与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诸多缺陷与不足。应针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立足国情,借鉴国外成功的循环经济立法经验,完善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环境伦理思想,始终充满着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关怀。马克思对人类生存发展理想状态探索的基点是现实的人。人类生存发展的理想状态包括人与社会关系的理想状态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想状态两个基本层面。人类生存发展理想状态的构建,从社会制度层面来说,必须铲除私有制和异化劳动;从人类生存发展的实践层面来说,它依赖人本身的积极作为,即人成为健全的利益主体与责任主体。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系统创新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乃是依据农村社会大系统发展的规律,通过创新农村社会各子系统以及农村系统与城市系统的关系,实现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将整体上相对落后的中国农村社会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是由于诸多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和突出问题,还需要我们深入调查和研究,通过系统的创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批判错误社会思潮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路径,一是有的放矢地分析批判错误社会思潮的内容、实质及症结;二是在分析与批判中建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一方面是基于对各种社会思潮的主要观点及其本质的客观了解与认识,对其进行理性的分析与评价;另一方面是在分析批判之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进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段林  胡颖 《法制博览》2023,(13):19-21
景区生态保护以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是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必然趋势。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基础性战略布局,关系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与生态发展未来,倡导景区生态保护势在必行。但中国当前缺乏完善的景区生态保护法律制度,导致景区生态保护与法治建设脱节。因此,构建景区生态保护法律制度对景区生态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冲突最前沿,总能看到公盟研究室的身影。在理想的支撑下,公盟研究室作为一支民间的力量,理性、建设性、循序渐进地持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