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调查广西奶牛隐孢子虫病的流行情况,采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和改良抗酸染色法对广西9个奶牛场和4个奶牛个体养殖户的1 612头份粪样进行隐孢子虫卵囊的检测,并以基于18SrRNA基因的PCR-RFLP技术对分离的隐孢子虫卵囊进行种类鉴定。结果显示,7个奶牛场发现存在隐孢子虫感染,隐孢子虫阳性粪样为189头份,总感染率为11.72%(189/1 612)。在感染的年龄段上,1~6月龄犊牛的隐孢子虫感染率为21.3%,显著高于7~12月龄的青年牛(9.6%)和大于1岁龄的成年牛(3.8%)(P<0.01)。感染季节以冬季感染较高,但与夏季感染结果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PCR-RFLP分析显示,分离的7个隐孢子虫株均为安氏隐孢子虫。调查表明,广西奶牛隐孢子虫虫株以安氏隐孢子虫为主,感染率与河南、江苏、安徽、吉林等省份相似。  相似文献   

2.
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是一种能够感染哺乳类动物、鸟类和爬虫类动物的原虫,Tyzzer最先在1907年发现于小鼠胃部的组织切片上。以后,陆续有人报告犊牛、羔羊、驹、猪、猴、鹿、鸟、鱼、鸡及蛇等18种动物感染隐孢子虫。隐孢子虫病是人畜共患病。人类的病例最先是由Nime等在1976年报告的。我国目前尚无本病的报道。我们于1986年5月在广东省某鸡场的雏鸡中首次发现本病。  相似文献   

3.
对湖南省8个县(市)的296头奶牛、177头水牛及12头黄牛进行了隐孢子虫病的调查。发现6个县(市)的牛有隐孢子虫的感染。奶牛感染率为5.3%~28.8%,其中某牧场1岁以下犊牛的感染率(46.7%)高于1岁以上午(23.9%),3、4月龄犊牛的感染率(分别为100%和60%)高于4月龄以上的犊牛;水牛感染率为6.6%~40%;黄牛中未发现隐孢子虫感染。以牛粪中分离出的隐孢子虫卵囊人工感染小鼠成功,从而证实牛的隐孢子虫在同一宿主纲内不具有宿主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对来自西安地区不同奶牛场的9头腹泻病牛经临床观察、病理剖检,并从肠道粪便中分离到隐孢子虫。用分离到的虫株接种新生健康犊牛2头。人工感染犊牛均发病并表现出比较典型的隐孢子虫病症状;对人工感染病犊做粪便卵囊再分离和病理学检查,不但重新分离到隐孢子虫,而且可见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固有层裸露,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出血,肠隐窝处含有隐孢子虫,粘膜下层炎性细胞浸润;肠粘膜压片染色镜检亦看到隐孢子虫。试验结果发现人工病例与自然病例所测指标相似,进一步证明西安地区犊牛腹泻是以牛隐孢子虫为主要病原的疫病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掌握乳牛隐孢子虫病在河南省的流行动态,从河南省郑州、开封、济源和鹤壁4个地区9个奶牛场采集12月龄以内的乳牛粪便样品582份,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和改良抗酸染色法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隐孢子虫总感染率为26.12%(152/582).其中,断乳前犊牛(5日龄至2月龄)隐孢子虫感染率为30.91%(51/165),断乳后犊牛(3~12月龄)感染率为24.22%(101/417).依据形态数值初步鉴定为2种隐孢子虫,即微小隐孢子虫和安氏隐孢子虫.微小隐孢子虫在断乳前犊牛阳性样品中的比率为50.98%(26/51),在断乳后乳牛阳性样品中的比率为9.90%(10/101).另外,饲养方式(断乳前犊牛单独隔离饲养和未隔离饲养)对断乳前犊牛2种隐孢子虫的感染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人兽共患的肠道原虫,隐孢子虫可感染包括猪在内的多种家畜和人类,但对云南省猪的隐孢子虫感染情况尚缺乏系统研究。为获悉云南省猪场隐孢子虫的感染情况及其虫种类型,本研究采集来自于云南四个代表性猪场的129份新鲜粪样,采用巢式PCR扩增猪隐孢子虫的18S rRNA基因序列,然后通过序列比对分析和构建进化树,解析隐孢子虫的种属关系;对不同地区及动物年龄的感染率进行风险因素分析。结果,有17个样本确定为隐孢子虫感染阳性,总体感染率为13.18%(17/129),其中16例为成猪隐孢子虫,1例为猪隐孢子虫;风险因素分析显示,感染率在不同地区及不同的年龄段之间均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本研究首次在云南省猪体内发现猪隐孢子虫虫种,研究结果为云南省猪隐孢子虫病的防控提供了基本数据。  相似文献   

7.
隐孢子虫是一种原生动物寄生虫。Tyzzer1907年在小鼠胃腺组织首先发现,嗣后许多研究者在包括7个目的哺乳类、4个目的鸟类、2个目的鱼类和1个目的两栖类等众多种类的宿主上均曾检出。已知,隐孢子虫可引起儿童和幼龄动物的腹泻及随之而来的脱水、虚弱,乃至死亡,尤其是对有免疫缺陷、免疫损伤和免疫抑制的人畜,常导致严重的疾患和较高的死亡率。在国外,新生犊牛常因隐孢子虫感染而呈现腹泻,便血和死亡,许多国家己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疫病进行研究。在我国,尽管犊牛腹泻并非罕见,但与隐孢子虫病相联系的报道则甚少。为此,我们对兰州地区新生犊牛因严重腹泻而致急性死亡的实况,作了病原学的初步调查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南京地区犊牛隐孢子虫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京地区3个奶牛场的55头6月龄以内的犊牛为调查对象,在16头犊牛的粪便中查到隐孢子虫卵囊,平均感染率为29.1%(16/55).A、B 2个奶牛场犊牛的感染率(分别是40.0%和35.7%)高于C场犊牛的感染率(19.2%),但3个奶牛场感染率的统计学差异不显著(P>0,05).各奶牛场1~3月龄犊牛隐孢子虫的感染强度和感染率均比4~6月龄犊牛高(P<0.05).  相似文献   

9.
自1907年Tyzzer发现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nm)以来,近70年内没有引起研究者的注意,认为它没有病原性。近年来,有关隐孢子虫病的研究日趋增多,证明哺乳类、鸟类、爬行类、鱼类等近20种动物和人均可受侵袭,成为多种动物肠炎和腹泻的重要病原。 鸡隐孢子虫病,Tyzzer(1929)首次发现于美国。其后有日本(1975)、中国台湾(1984)、广东(1988)发生本病的疫情报道。本文就雏鸡在自条件下发生隐孢子虫病的诊断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贵阳动物园圈养野生动物隐孢子虫的感染流行情况,以骆驼、黑熊、斑马、袋鼠、猕猴、长臂猿、大象等野生动物的新鲜粪便为样品(n=84),采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收集隐孢子虫的卵囊并提取D N A,以18S r R NA为目标基因靶点设计特异性引物,并采用巢式PCR扩增目的基因,后经10 g/L琼脂糖凝胶电泳,对检测结果为阳性的PCR产物进行序列分析并建立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共有13份隐孢子虫阳性样品,其中骆驼7份,感染率为70.00%,感染虫种为安氏隐孢子虫;斑马1份,感染率为10.00%,感染虫种为安氏隐孢子虫;长臂猿5份,感染率为23.81%,感染虫种为微小隐孢子虫、人隐孢子虫及小鼠隐孢子虫。本次调查发现该园野生动物隐孢子虫具有较高的总体感染率(15.50%)和鉴定出4种人兽共患隐孢子虫虫种,具有较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本研究首次报道了我国斑马感染隐孢子虫。  相似文献   

11.
隐孢子虫是一种球虫类原虫,于本世纪初由Tyzzer首先在小鼠中发现并予以描述。此后已发现隐孢子虫可感染多种脊椎动物。1976年以来又报道了经肠道活组织检验诊断的若干人体病例。近年来,隐孢子虫病作为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爱滋病)的常见并发症而引起重视。 (一)病原学 1.分类:隐孢子虫属(Cryptosporidium)隶属于顶端复合体亚门、孢子钢、球虫亚纲、真球虫目、艾美耳亚目、隐孢子虫科。其主要分类特征见下表。  相似文献   

12.
对广东省 10个奶牛场进行了隐孢子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并按大致 10 %的采样率采集了 10 87头乳牛的新鲜粪便 ,以饱和蔗糖漂浮法和改良抗酸染色法检查隐孢子虫卵囊 ,其中检出卵囊的阳性牛 92头 ,阳性率为 8.4 6 % ;有 7个场检出隐孢子虫卵囊 ,场阳性率为 70 %。这 7个奶牛场的卵囊阳性检出率分别是 10 .0 0 %、7.19%、6 .6 7%、9.80 %、6 .72 %、12 .76 %和 6 .72 %。调查发现 ,乳牛隐孢子虫的阳性率和感染强度与乳牛年龄呈负相关关系 ,而且可能与气候有关 ;所检出的隐孢子虫卵囊经形态学鉴定为鼠隐孢子虫 (Cryptosporidiummuris)。  相似文献   

13.
隐孢子虫病(Cryptosporriodisis)是新近被确认的人畜共患病。其病原体为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Tyzzer于1907年最先在小鼠胃腺的组织切片中观察到大量的隐孢子虫虫体,以后陆续在各种动物体内发现。目前已知隐孢子虫的动物宿主包括哺乳纲7个目、鸟纲4个目、爬行纲1个目及鱼纲2个目共40种动物。目前,本病已作为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的常见并发症而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隐孢子虫病 (Cryptosporidiosis)是一种全球性流行的人兽共患原虫病 ,由寄生于人和动物肠道的隐孢子虫 (Cryptosporidiumsp .)所引起。该病的主要症状为腹泻 ,在免疫功能健全者 ,这种腹泻表现为自限性过程 ,一般在 7~ 1 0d后自愈 ;而在免疫功能不全者 ,尤其是爱滋病患者 ,则表现为持续性腹泻 ,甚至威胁生命[1] 。隐孢子虫卵囊极其微小 ,常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 ,污染水源。近年来 ,由于不断发生水源性隐孢子虫病的暴发流行 ,所以水中隐孢子虫卵囊的污染及其检测问题倍受关注。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 (CDC)把它作为一种新的高传染性疾病来…  相似文献   

15.
隐孢子虫具有广泛的宿主,能使哺乳类、鸟类、鱼类和爬行类等多种动物发生感染。隐孢子虫病的地域分布也很广泛,除南极洲外,各大洲均有本病的报道。隐孢子虫的自然传播途径目前尚未确定,据现有的研究资料,隐孢子虫主要通过眼结膜、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这三个途径传播。我们曾对广东省内饲养数量较大的两个肉用鸡品种进行了隐孢子虫感染情况调查,表明隐孢子虫在这两个品种鸡中感染率较高,雏鸡和种鸡尤为严  相似文献   

16.
隐孢子虫病(cryptosporiodiosis)是由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引起人和其他动物的一种原生动物寄生虫病。隐孢子虫是Tyzzer 1907年在小鼠胃腺的组织切片中首先发现,并将其命名为鼠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muris)。Tyzzer(1912)还描述了小鼠小肠中的C.parvum,后来他还记述了兔小肠中和雏鸡盲肠中的类似虫体。Triffit(1925)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广东省奶牛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采用离心沉淀法、卢戈氏碘液染色法和饱和蔗糖漂浮法对广东省部分地区10个奶牛场共1 440份乳牛粪便样品进行显微镜检测,之后对隐孢子虫、十二指肠贾第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进行PCR鉴定。镜检结果显示:10个奶牛场寄生虫总感染率为47.64%(686/1 440),共检测出9类肠道寄生虫即球虫、十二指肠贾第虫、隐孢子虫、阿米巴原虫、圆线虫、鞭虫、贝氏莫尼茨绦虫、吸虫和纤毛虫,其中优势感染种类为球虫与阿米巴原虫,感染率分别为24.86%和24.65%;另外,不同年龄段乳牛寄生虫感染率及感染种类均有差异,断奶后犊牛感染率最高(62.29%),犊牛感染的寄生虫优势种类为球虫而育成牛和成年牛为阿米巴原虫。PCR检测结果显示:隐孢子虫、十二指肠贾第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的感染率分别为4.38%、2.20%和8.19%。此次调查结果表明,广东省部分地区奶牛肠道寄生虫感染比较普遍,同时也存在人兽共患病原隐孢子虫、十二指肠贾第虫和微孢子虫的感染,因此应加强该地区奶牛的饲养管理和肠道寄生虫的防控。  相似文献   

18.
住肉孢子虫病是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原虫病之一。住肉孢子虫寄生于家畜(马、牛、羊、猪、驼、鹿、犬、猫)、鼠类、鸟类、爬行类和鱼类等动物,也寄生于人。我国青海、甘肃均有本病发生;新疆尚未见报道。我们于1985年10月对新疆的巴音布鲁克山区牦牛住肉孢子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9.
郑州地区犬隐孢子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动物感染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和改良抗酸染色法对采自犬养殖场、郑州郊区宠物市场、实验动物房、宠物医院以及郑州郊县农村的309份犬粪便样品进行了隐孢子虫感染情况调查,同时用幼犬和SCID小鼠进行了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隐孢子虫平均感染率为2.59%(8/309);犬养殖场、郑州郊县农村和实验动物房犬的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0.56%(1/179)、10.53%(2/19)、16.67%(5/30),而宠物市场、宠物医院的被调查犬未发现隐孢子虫感染。所查到的8份隐孢子虫阳性样品有6份来自1~3月龄的幼犬,表明幼犬更容易感染隐孢子虫。动物感染试验表明,犬源隐孢子虫不感染SCID小鼠和2月龄非免疫抑制幼犬,但能感染免疫抑制幼犬。组织切片用HE染色观察的结果显示,犬源隐孢子虫主要寄生在幼犬的十二指肠和空肠。根据卵囊形态大小和动物感染试验结果,将从犬分离的隐孢子虫初步鉴定为犬隐孢子虫。  相似文献   

20.
为调查四川省骆驼的隐孢子虫感染情况,采用蔗糖溶液漂浮法检测了成都动物园和雅安市碧峰峡野生动物园共6匹成年骆驼的新鲜粪便,通过巢式PCR扩增了阳性分离株的18SrRNA位点基因,并采用MLST方法测定了该分离株在MS1、MS2、MS3和MS16基因位点单元型;同时构建了系统发育树,鉴定了感染的隐孢子虫虫种及亚型类别。结果显示,2匹骆驼(CDBC01、SCBCO2)感染了隐孢子虫,18SrRNA序列与安氏隐孢子虫人源分离株(GenBank登录号KF271478)的相似率均为100%;经MLST分析,该2株亚型分别为A6、A5、A2、A1和A4、A4、A4、A1,与先前在骆驼与牛上的报道一致。本试验首次在四川省骆驼体内发现安氏隐孢子虫,并确定为2种隐孢子虫亚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