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提出建设尊重自然的文化、构建新型生态伦理关系,建设绿色发展的文化、坚持生态平等与公平,建设绿色消费的文化、提升公民的生态意识,进而构建当代的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2.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建立在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基础上,是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一种新的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观的立足点.在生态文明的新时期,着眼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的建构,标志着人类道德的进步和完善,是新时代人类处理环境问题的新视角、新思想,是人类道德的新境界.当前只有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生态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没有生态系统的“十月怀胎” ,就没有人类 ;没有生态系统的无私孕育 ,产生了的人类也不可能生存下去 ;没有生态系统的逐步优化和良性循环 ,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实现和谐发展。一句话 ,生态系统是承载人类文明大厦的基石 ,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长期稳定发展最深厚的基础。在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 ,着力优化生态系统 ,理应成为人类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政策。经济压倒一切甚至经济就是一切的狂热 ,直接导源于“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片面认识 ;而“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理论则是生态利益是人类的最高利益 ,因而生态必须无条件优先的立论基础。以触目惊心的环境破坏、无可挽回的生态代价换取的所谓“繁荣” ,实际上不过是对人类社会釜底抽薪式的破坏而已。  相似文献   

4.
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长期以来、特别是当前严重困扰人类社会的全球性问题。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于这一问题的不同解答影响着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自然的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5.
学界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侧重于纵向社会形态的演变,忽视其横向融合一体化。事实上,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纵横向的统一。重视和加强人类社会发展纵横向统一性问题的研究,应立足物质生产原理,确立国家关系的人类系统结构,坚持社会基本矛盾原理与国家间竞争合作性的逻辑统一,由此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的关系,历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点。从本体论维度看,人是自然的产物;从实践论维度看,人与自然是对象性关系;从人的发展维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加强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有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5,(31)
按照黑格尔所有权理论,"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取得占有、使用和转化这些人对自然的活动之中,这一过程构成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当然,随着后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断深入,黑格尔所描述的人与自然的统一过程实际上也越来越表现为"异化"的过程。直到今天,这种"人的物化"过程给人类社会生存环境带来的影响已然成为现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8.
王霞 《理论探索》2013,(5):48-51
生态女性主义者从性别的社会建构出发,通过性别隐喻,将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同人对自然的压制相等同,并将西方科学对自然的认识视为从"男权"出发对自然女性的一种侵犯。生态女性主义者要求重新审视社会性别角色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女性的视角批判现代西方机械自然观,消除人与自然二元对立所带来的生态困境,倡导有机论自然观。生态女性主义有机论自然观是对古代自然观的适度回归,其核心就是要恢复自然自身的价值,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控制"转向"敬畏"。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7,(4)
国家级新区的设立承载着历史发展重任,江北新区是我国第十三个、江苏省首个国家级新区。作为华东面向内陆腹地的战略支点,新区在区位条件、产业基础、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江北新区必须秉承“绿色”发展理念,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开展新区建设工作,走可持续、绿色、协调发展道路。本文从生态治理角度对新区的现状进行综合性描述,并提出以下建议:坚持江北新区绿色生态发展道路;推动江北新区产业转型与现代化;健全江北新区行政管理体制;建立新区生态治理交流圈。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的关系历来是生态伦理观照的核心问题。"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作为生态伦理视角下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认知,不仅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性追求,同时也是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中国方案。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生态伦理,从更具基始性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和大力提升生态伦理的理论力量与实践力量,积极应对我国生态伦理当前存在的"遗忘""虚无""缺位""乏力"等问题,跳出西方"资本逻辑"窠臼,挖掘中国传统生态思想,构建符合中国实际、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的生态伦理,不断增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命力与震撼力。  相似文献   

11.
曾静 《学理论》2011,(15):24-27
从"人——自然"的关系视野出发,生态美学的理论发展呈现出去人类中心主义、去生态中心主义和回归生态人文主义等三个阶段的变迁。应保持生态美学的无调式辩证想象,促使生态美学不断寻找新的理论生长点。  相似文献   

12.
由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省经济学学会、陕西省弘扬汉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的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题的理论研讨会,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主题,结合国情、省情相关重点问题,专家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研讨,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和新对策。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和实践背景针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发展要求,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副校长李向国教授指出,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国际经验表明,这是一个资源消…  相似文献   

1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目标与科学的发展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世纪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进一步反映了社会主义追求物质丰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突出了政治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是从共同富裕和社会的有机构成两个层面体现并丰富了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观。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组织结构观与城市社区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社会组织必然出现重大变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基本社会组织只有公共组织,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组织、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均是基本社会组织,它们分别形成了政府、市场和社会三大板块或三个部门。现代社会组织结构的特点是:第一板块较小,而第二、三板块较大。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丁祥艳 《理论导刊》2007,23(12):7-9
科学发展观站在发展观的时代高度,是我党自主和自觉的发展理论,是我党发展观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大理论指导方针,是蕴含着全面而理性的价值维度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相似文献   

17.
18.
胡锦涛"和谐世界"思想:中国新的世界发展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朱西周 《理论导刊》2006,2(4):12-15
胡锦涛“和谐世界”思想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外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在新世纪、新阶段,对国际、国内形势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正确判断;是中国提出的新的世界发展观;是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关于中国外交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国际意义。学习和坚持胡锦涛“和谐世界”思想,努力构建和谐中国,并为构建和谐世界作贡献。  相似文献   

19.
康渝生 《学理论》2008,(20):28-32
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还拓清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理论观点出发,深入细致地分析了科学观的实质与核心,即“以人为本”;并且在人学理论的框架内分析了科学观的内涵特征和精神实质,最后,概括了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的本质诉求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离不开对政治的关注与讨论。因为政治关系到整个国家权力的运行,关系到人类生活的福祉。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以关注人的生存权利为底线,注重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政治体系的运行中关注权力的正当运行与资源的公平分配,从而为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