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干栏民居,一般分为两层,用木、竹料作桩柱(也有用通长柱穿斗)、楼板和上层的墙壁,下层无遮栏(也有用水、竹条或木板及筑土墙遮挡):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放置大型生活用具或农具;顶层盖杉木皮或草、瓦等。近几年来,有不少中外研究者已将下层架空的民居归干干栏建筑形式,这就扩大了研究的对象和范围。近年来,日本学者对贵州侗族干栏民居的调查与研究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2.
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创造了独特的建筑文化,“干栏”式吊脚楼民居与闻名全国的鼓楼和风雨桥建筑,以其丰富的空间处理手法,别具特色的造型规律,变化自由的结构方法及其精堪的建筑技术,区别于其它民族的建筑风格,挤身于中华建筑之林。形成侗族民居建筑特殊性的原因,除其发展的历史渊源之外,他们居住地区的地理、建材条件亦是制约因素,但主要的原因应该是侗民族的民族个性,并因此而形成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本文试图从介绍建筑的实例中,研究侗族民居由小到大、从简至繁、从最基本的平面的  相似文献   

3.
晋谷 《今日浙江》2001,(3):46-47
浙江建筑历史源远流长,建筑技艺精湛,名闻遐迩。早在新石器时代,浙江就有了木建筑房舍。从余姚河姆渡遗址所发掘出来的大量建筑木构件看,这些木构件上有着多种类型的榫卯,说明当时的木构房屋已经采用榫卯技艺构筑。据测定,河姆渡遗址距今约有7000年。到了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到前2世纪)出现了青铜、铁器,“干栏式”建筑形式逐渐发  相似文献   

4.
刘扬武 《今日民族》2013,(10):53-54
位于滇黔桂三省交界处龙山脚下的广南县蚌古村民风古朴,典型的壮族干栏式民居建筑保存完整。据考证,该村在清朝乾隆年间已经形成规模,延续至今未变。目前该自然村有130户人家,627人。  相似文献   

5.
唐建国 《思想战线》2013,(Z1):11-14
云南各少数民族在各自所处的环境中,独立地创造出相互近似的"干栏建筑",并适应于居住者的生活习惯和行动方式,不断完善住屋的环境功能。除了局部地区的特殊需要之外,传统干栏式建筑的"地面化"趋势发展直接影响到它的存在。村寨一般都建在坝子中或江河沿岸的平地、半坡,依山傍水;建房置地环境生态。竹楼上层铺木板和篾席,卧席而坐,上下楼梯进屋都要脱鞋,非常清洁。下层架空堆柴、舂米、织布和喂养牲畜。粮仓一般与住房分离。寺庙佛塔居中,聚会公共空间场所(开阔地或广场)。材料资源丰富,建房注重自然环境保护,防止生态破坏。  相似文献   

6.
吉良村民小组坐落在勐海县布朗山乡茂密的丛林中,布朗族传统的干栏式民居依山傍水而建。  相似文献   

7.
刘昶军 《云南人大》2008,(12):30-30
云南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批准了《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传统建筑保护条例》的决议(以下简称《条例》),这将预示着云南省率先把少数民族地区的干栏式建筑以及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塔、寺、亭、雕塑等建筑物、构筑物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范畴,开创了有针对性立法,突出民族特色立法,满足于人民群众需要、符合民族地区风土人情实际、力求实用可行立法的先河。  相似文献   

8.
苏星 《当代广西》2014,(3):F0003-F0003
《博物志》有云:"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所谓巢居者,说的正是广西各少数民族的先民——百越祖先们的居住方式。巢居,就是在树上筑巢而居。这种居住方式可去地湿、通风遮阳、趋避蛇虫猛兽,这一居住方式最终演化成极富地域特色的建筑——干栏式楼居。今天在广西各地看到的壮族干栏房、侗族民居和苗瑶等各族的居房,都是干栏式楼居的各式体现。广西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其中,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各族民居,既是广西人民智慧的结晶,又是广西民族文化的表现和社会历史的见证。原生态的广西民居,蕴含着亲切的乡土风情、质朴率真的品格、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以及富于创新的精神,充满了顽强的生命力。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的深入,钢筋水泥玻璃的现代建筑已大量落户广西乡间,围堵和威胁传统民居文化,一些富于特色的民居及村落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我们从本期始开设"广西民居"栏目,向读者介绍广西民族特色民居,希望籍此将人们审美的目光从钢筋水泥中拉回,并梦想着"诗意地栖息"的文化景观一直留存在美丽广西的乡土之间。  相似文献   

9.
王缉媛 《当代广西》2013,(15):54-55
"桂林山水甲天下,侗族风情看三江"——以鼓楼、风雨桥、侗族民居等木结构建筑艺术闻名世界的三江侗族自治县,拥有全国最完好、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的侗族建筑群。在侗族人民聚居地,寨寨鼓楼叠立,四周干栏式吊脚楼鳞次栉比,构成侗寨的特有风光,与风雨桥等人文建筑群构成了侗族风情园,更是侗族人民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
唐月 《传承》2013,(6):140-141
西南地区古老先民仡佬族人在历史的发展中,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祖先崇拜、梯田、干栏式民居、凿齿、贯头衣、悬棺葬等是仡佬族重要的古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1.
余群 《传承》2013,(4):140-141
西南地区古老先民仡佬族人在历史的发展中,以自己的勘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祖先崇拜、梯田、干栏式民居、凿齿、贯头衣、悬棺葬等是仡佬族重要的古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2.
张国成 《当代广西》2012,(13):46-47
他是山里的孩子,用家乡的方言歌唱着大山;他是一名小学教师,用粗糙的大手擦亮孩童的双眸;他是一名新闻工作者,用13年的坚守诠释自己的热爱。他的精神感动八桂大地。他就是农曾伟,同事们的"农哥",大新县新闻中心副主任。扎根基层用诗歌吟唱家乡在大新县五山乡三合村布唔屯有一栋破旧的壮族干栏式建筑,  相似文献   

13.
地处黔东南以雷公山为主峰的苗岭山区,层峦迭嶂,坡大谷深、森林茂密,温湿多雨。我国苗族最大的聚居区就在这里。他们的住房至今仍保持着本民族特有的传统干栏建筑形态,尤以半干栏型制最为普遍和独特,它那风韵别致的建筑形象,多姿多彩的空间环境,素朴粗矿的艺术风格,散发出浓厚的乡土气息的民族风情,蕴涵着丰富而强烈的民族文化精神。 建筑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综合载体,它最忠实而坦诚地体现着特定的地域民族的价值观念,社会意识,审美理想,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特征。发掘这些更为深层的内涵性质是深化民居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苗族民居独具一格,它藏于深山未人识,开发这颗少数民族建筑文化明珠的价值无疑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东南沿海的“百越”,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组成部分。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经碳素测定有七千年左右的历史,遗址中出土的籼型栽培稻、干栏式建筑、造船遗物和玉、石、陶、木等制成的工艺精品,显示了“百越”在当时就已有了相当发达的原始工、农业和文化艺术,因此,探讨“百越”文化,将有助于人们研究我国伟大的古代文明。 由于“百越”本身没有文字,现能看到的“百越”资料,都出自汉文古籍,但记载甚少,特别是与”百越”语言有关的文献资料,由于汉、越语言差异较大,凭汉文难以窥其原  相似文献   

15.
《今日民族》2003,(12):43
景颇民居,基本上沿用了传统的景颇族建筑模式,木竹草结构,干栏式建筑,顺山梁倚山而建,朝向大梁倚山而安。因景颇族崇拜太阳,故景颇族民居围绕太阳神,充满了许多神秘的色彩。总的来说,景颇民居分为地板区和楼板区,地板区主要用于生产休息。楼板区又分为左右两部分,左边部分主要设置神位、客房、粮屯、青年娱乐室等,右边部分主要设置卧室和厨房,楼区有5道门:正门、后门、两侧窗门、鬼门。建材和饰物中多处出现数字“六”,这主要是景颇民族认为天上有六个王宫,地上有6种官娃,所以用数字“六”来体现了齐全、万事通顺和吉利。民居建材中四棵柱子…  相似文献   

16.
覃汉旅 《传承》2012,(20):74-75
壮族、侗族地区旧有的和新建的干栏式楼阁廊桥外形美轮美奂,内涵蕴藉厚重,具有无可比拟的文化价值,值得传承、创新与守望。  相似文献   

17.
日据初期台湾稻米输日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台米生产和输日问题是日据时期台湾经济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日本学者和台湾学者在这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战前日本学者川野重任在他的名著《日据时代台湾米谷经济论》中指出了日据时代台湾(和朝鲜)稻米问题的社会意义,即日本本土稻米供应不足时  相似文献   

18.
战后日本学者关于卢沟桥事变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类,一部分有良知的学者基于史实对卢沟桥事变展开了较为客观的研究,另一部分右翼学者罔顾历史事实,对卢沟桥事变真相刻意歪曲,妄图撇清罪责。事实上,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大陆政策"的既定步骤,也是全面侵华战略中早有预谋的重要一环。日本右翼学者的翻案论调是战后复杂国际形势的产物,是"皇国史观"的真实反映,也迎合了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政治野心。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应该对此保持足够的警惕。  相似文献   

19.
“干栏”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干栏”,这个名词见于汉族古籍文献上,是对古代南蛮部分民族居住房屋的音译名称。然而,有人竟把它当成汉语的方言名词,从而解释曰:干栏者,“以树干为栏也”。我觉得这种解释欠妥,违背了客观实际。新华书局1936年出版的《辞海》1036页“干栏”条载:“唐时南蛮谓楼曰干栏。”《唐书·南蛮传》:“南平獠东距智州,户四千余,多瘴疠,山有毒草,沙风,蝮虫,人楼居,梯而上,名为干栏。”《赤雅》  相似文献   

20.
从上世纪起,僻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道孚县就引来了日本等国家的民居建筑防震专家的关注,一批又一批建筑学、地震学、工艺美术学的学者专家到此地进行研究、欣赏.吸引他们不是皇家宫苑,也不是佛家殿宇,而是道孚县那一座座建筑精良、装饰讲究的民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