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中国封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战争,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席卷中国大江南北,纵贯全国18个省份,严重的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达到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最高峰。规模如此巨大的运动最终仍走向失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到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的联合绞杀,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运动的性质而导致的腐败。本文主要分析太平天国运动腐败的主要方面,总结出腐败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人民为了推翻压在自己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前赴后继的不屈斗争。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戊戌变法的失败和中国民主革命失败,证明了这样一个真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卢卡奇在寻找革命失败原因、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于列宁主义的黑格尔主义马克思主义.本文以卢卡奇为例,试图分析早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西方国家外交决策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在西方国家三权分立政治制度基础之上,是西方国家对于外交决策实行监督制约的组织和制度上的保证,对于西方国家外交政策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这一监督制约机制主要包括议会监督、政府监督、司法监督、政党监督、社会监督。其主要功能是:监督外交决策和决策机构是否依法行使外交决策权,以及在执行外交决策过程中是否存在违法行为,保证外交决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促使外交决策者根据客观形势的需要适时调整外交政策,调节和平衡国内不同阶层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与需求。西方国家外交决策监督制约机制由于自身存在着阶级局限性以及种种弊端,因而其监督制约效能又存在着有限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5.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后期规模宏大的农民起义,它从1851年金田起义转战多省,最后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了农民政权与清政府相抗衡。近年来诸多学者对天平天国持反面态度,认为天平天国运动导致了数万人丧生。人口大量丧失,严重的破坏了社会生产力,最终导致了历史的退步。笔者认为应以科学的态度去研究天平天国运动,正确认识其社会先进性和历史局限性,认真总结它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文章主要讨论了天平天国运动的先进性肯定了天平天国的历作用分析了它的局限性从而指出了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农民起义的一次高峰。史学家对其深入研究,对于太平天国运动是进步还是倒退展开激烈的争论。史学家的研究成果大致有三种倾向:一种认为太平天国运动超越了以往的农民革命,是一种历史进步;一种观点认为太平天国以西方中世纪的基督教为指导,完全是一种倒退;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剥掉太平天国神秘的外衣,它只是旧式的民间运动。  相似文献   

7.
论文化外交     
文化外交与对外宣传、公共外交和价值观外交不同,它是以一国政府为主体,在思想、教育、文化等领域,基于主体的平等性、方式的对等性和相互性、内容的相对真实性、目标的长远性,对他国开展的持续性的人员交流、文化传播和思想沟通,以渐进实现国家软实力提升和文化推广等目的的活动。人文外交是中国特色的文化外交概念,强调包容与和谐以及以人为本,人文外交尚有待于进一步充实和发展。文化外交可分为思想外交、文明外交和文艺外交三个层次,其中思想外交效力最强,是文化外交的核心。近代世界历史表明西方在全球政治中的霸权地位离不开西方思想的扩张和征服,各种反抗努力的失败更显示了思想外交的强大力量。中国应该吸取历史经验,通过参与和推动思想和价值观的国际讨论、整合制度资源、集中力量服务思想外交、大力开展学术外交等方式加强文化外交,提升中国软实力,实现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8.
西方国家对警事研究起步较早,相关研究成果丰富。但是,西方学界对警事研究重实务轻理论体系建构,导致警事科学学科建设迟缓。目前,警事科学在西方国家尚未取得独立的学科地位,还只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西方警事科学满足了科学学科的认识论前提,但缺乏必要的制度化建设。警事科学制度化建设失败其主要原因是该研究领域缺乏统一定义,其次是学术研究组织间的联系和学术信息交流的密度不足。  相似文献   

9.
黄登学 《外交评论》2009,26(4):101-113
梅德韦杰夫就任俄罗斯总统一年多来,其外交风格与特点已初露端倪。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俄罗斯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的立场更趋强硬;确保独联体传统势力范围仍然是梅德韦杰夫外交的优先方向,发展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成为俄罗斯的重要外交财富;重视多边外交、发展务实性和全方位对外关系构成了梅德韦杰夫外交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0.
试析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的政府失败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选择理论作为当代西方一种新公共经济理论,其研究的重点是"政府失败"。公共选择理论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较为深刻地剖析了当代西方政府失败的原因,并提出了"政府失败"的防范措施。因此,研究"政府失败"理论对于当前我国深化政府改革、完善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效能具有理论借鉴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代的中国和日本具有相似的封建法律传统,并以相似的手段进行了法制改革,即中国进行了戊戌变法,日本实行了明治维新。这两种法制改革手段都是效仿西方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法制改革运动。明治维新成功了,戊戌变法却失败了,其原因是复杂的。本文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比较了明治维新成功、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并提出法制改革必须以经济基础的要求为内在动力,以社会成员的共同需要为外在动力,只有如此,法制改革才能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12.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让清政府得到了教训,也深深刺激了中国的有识之士,迫使他们反思中国传统的外交理念,并开始探讨新形势下的御敌之策,觉悟到"除非以武力作后盾,外交是不足恃的"。在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那些识时务的官员把学习"夷务"当成"要务",把传统的"夷夏"观打开了一个缺口。以"师夷"观念为先导的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和编练了新式海陆军,为近代中国外交提供了国家实力支持,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3.
对“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教学中评析方法的几点认识唐晓“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是外交学院外交学系高年级学生的外交业务必修课程,也是英语系及其他系外交、外事方向高年级学生的限选课目。由于其讲授的内容(包括当代西方国家的国家形式、宪法、选举制度、政党制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我国选择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模式的原因。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遇全面危机,在当时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模式主要作为世界的潮流和救国的良方来加以传播;西方发展道路在中国尝试接连失败.现代政治发展的文化与行动,经过由西向东的转变;社会主义政治理想与传统文化的契合,成为选择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模式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5.
外交是以和平方式实施国家对外政策的工具,其和平本质决定了外交手段与军事手段的根本不同。外交不是权力政治,也不是对外政策,而是按照一定规范和平处理国家间关系、落实对外政策的过程。外交在不同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提供了不同的历史经验:晚清并非弱国,晚清及近代中国的经验不是"弱国无外交",而是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家的失败;美国对待外交的经验是强国无(需)外交,有实力即可,这是强权政治的逻辑;不少小国成功的经验是,外交是国家存亡和兴替的关键、立国之本和"小而不弱"的保证;曾经发动世界大战的德国和日本的经验是,选择战争走向毁灭,而放弃战争、选择和平的外交战略,则走向繁荣。对于崛起大国的战略选择,不同的历史经验昭示:和平的外交战略而不是军事和战争战略,才是国家崛起的明智选择。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崛起的中国需要坚持和平的外交战略。坚持和平的外交战略,不是期待国家为外交准备任何成功的利器或其他实力资源,在国家强大之后展示武力,而是要充分利用好作为国家资源的外交工具。为此,不仅要关注和讨论外交,而且要把握外交的本质,从外交的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按照外交规律办事,注重制度创新,让外交资源尽其所能,让外交人员人尽其才。  相似文献   

16.
清末宪政失败的原因 ,不少学者从文化方面认为是缺乏成熟的宪政文化 ,所以把西方的宪政观念运用于中国时难免要失败。本文试图把宪政作为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从当时清廷统治集团内部和外部环境分析清廷是否具备推行这场变革的条件 ,认为清廷宪政失败的原因有统治者本人的问题 ,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推行宪政改革的力量以及民族矛盾 ,经济环境等都阻碍了宪政改革的进行 ,所以注定了其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17.
对“政府失败”现象的分析在经济思想中源远流长,直到公共选择经济学才使关于“政府失败”的历史理解形成为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公共选择经济学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出发,对“政府失败”的原因和解决对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政府失败”理论是以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和特定的政治行政体制及过程为背景的,认识这一点是正确评价和借鉴其理论价值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冷战结束以来,由于中国自身内部的变化,也由于外部世界的变动,更由于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更,中国外交发生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变迁。中国外交转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进程至今仍未完成。国外学者对冷战后中国外交转型的研究大致可分为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两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研究重点。对国外学者尤其是西方学者的研究结论,要有所鉴别、批判,不宜完全拿来,照抄照搬。但是,其研究方法有不少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9.
多边外交是一种重要的外交形式。二战之后多边外交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全球性问题凸显、全球治理的需要、国际权力结构的变化以及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需要是多边外交兴起的重要原因。但多边外交的发展也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制约。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要充分利用多边外交的场合,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20.
公共外交的界定、形成条件及其作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高飞 《外交评论》2005,(3):105-112
近年来,公共外交的兴起日益受到人们的瞩目。本文从几种国外流行的公共外交概念入手,分析公共外交的本质特征、兴起原因及其作用,并通过介绍西方国家公共外交机构改革情况,对我国的公共外交工作提出建议。公共外交的发展反映了当代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多元化、矛盾竞争复杂化等新特点,体现了当代政治的发展、外交制度的完善和外交方式的创新,发展和完善公共外交工作对于消除“中国威胁论”,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