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岩 《世纪桥》2008,(6):21-22
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目的,是公职人员提供公共服务、满足社会需求好坏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公共管理改革的不断推进,现行的公职人员激励机制出现一系列缺失,需要从人事制度、薪酬制度、绩效评估体系、约束机制等方面重构公职人员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2.
张炎波 《前线》2020,(2):39-41
完善公职人员离职后行为限制制度是加强离职公职人员管理的迫切需要。《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对公职人员离职后行为限制进行了规定,但尚未形成系统性规范,存在监管主体权责不明确、监管程序缺乏可操作性、离职后行为限制制度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难以真正发挥公职人员离职后行为限制的作用。应系统梳理法律、法规和党纪等规范,立法确定法定监管机构与程序,依照公职职级施加相应行为限制。  相似文献   

3.
王慧峰乌云斯琴在3月4日的《人民政协报》上报道:台盟中央在《关于建立健全官员滞留他国预警机制的提案》中指出,应加强和改进公职人员,尤其是一定级别的官员出入境管理。对公职人员特别是对厅级干部出国考察应附加更为严格的审批条件,建立预警机制和工作机制,通  相似文献   

4.
激励机制在学生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把激励机制科学地运用在学生管理中是十分必要的。当前,激励机制在学生管理运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要在学生管理运用中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就必须坚持正确的原则和建立全方位的激励模式。  相似文献   

5.
高级公务人员管理制度改革问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公职人员,特别是中高级管理和领导者,是政府最重要的资本和资产,在国家和地区的治理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只有设计和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公正的人事制度和机制,使政府和公共部门能够吸引、培养、激励公职人员,并通过科学、合理的甄补性、保障性、激励性和发展性政策,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才能真正增强高级管理人才的活力,形成-支有能力、积极主动、奉献于公共服务的公职人员队伍,以实现政府能力、经济效率、公共责任等多元的目标。对于高级公务人员管理制度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在首都人才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分析…  相似文献   

6.
汪黎 《求实》2010,(Z2)
公职人员职业生涯发展,是指公共部门和公职人员把个人发展与公共部门发展结合起来,对决定公职人员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公共部门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制定有关对公职人员一生中在行政职业发展上的战略规划与战术计划的总和.  相似文献   

7.
<正>张成福、马子博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撰文认为,公共行政,其本质是公共价值与公共道德凝结、发展、调适与实现的过程。政府是从社会中分化而来,而又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是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维护公共利益的社会管理机构。欲推进国家治理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要实现公职人员的现代化,而实现公职人员的现  相似文献   

8.
周小榛 《党史文苑》2007,(11):71-72
激励机制在学生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把激励机制科学地运用在学生管理中是十分必要的.当前,激励机制在学生管理运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要在学生管理运用中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就必须坚持正确的原则和建立全方位的激励模式.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前不久,中国医师协会、人民网等五大机构联合发布的<中国公职人员健康白皮书>显示,公职人员发病率较高,患痔疮、脂肪肝、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的比例普遍高于普通劳动者,超过四成的人超重或肥胖,大城市公职人员发病率比小城市公职人员高,领导岗位的公职人员身体状况更差.  相似文献   

10.
对掌握公共权力的国家公职人员进行监督 ,由人民群众支配他们的进退升降 ,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应有之义。目前我们对公职人员的监督既不全面又不得力 ,这是我国原有政治体制的一个突出弊端 ,也是其他弊端产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运用多种形式 ,通过各种途径强化对公职人员的监督 ,使他们忠于职守 ,竭诚为民 ,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一项重大任务。(一 )人民当家作主 ,管理国家 ,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但是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脱胎而来的 ,经济不发达 ,人民群众的文化水…  相似文献   

11.
利益冲突是公共行政与公共服务存在的普遍现象。利益冲突的核心在于公职人员透过作为或者不作为等不当手段,为自身或者特定关系人谋取不正当利益。利益冲突分为显现的利益冲突、表面的利益冲突以及潜在的利益冲突三类。对利益冲突缺乏有效管理,无疑将侵害公共利益、破坏政府合法性、侵害公共服务理性、诱发腐败问题、降低公民对政府的信任。从国际经验并基于我国情况,应从管理、控制、引导三个层面构建本土化的利益冲突预防机制,通过制度体系与道德伦理的结合,内化公职人员对公共价值的追求,提升职业伦理、道德素养,增强社会责任,促进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2.
网络反腐背景下公民监督权往往与公职人员的名誉权、隐私权发生冲突、碰撞。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要求公职人员隐私权和名誉权的克减,这是协调好其与公民监督权之间关系的前提。当公民监督具有目的上的纠错性或没有主观上的实际恶意时,即没有侵犯公职人员名誉权;当公民揭露或曝光与公共利益有关的官员的隐私时,即不构成对公职人员隐私权的侵犯。  相似文献   

13.
公职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隐私权具有特殊性。公职人员作为公民享有隐藏私权,但其职业的公共性决定了它只能是一种有限的隐私权。为避免公职人员以隐私权受到侵犯为由拒绝对其进行监督,有必要通过法律手段重新界定和规范公职人员的隐私权。  相似文献   

14.
《实践》2020,(8)
正6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全面系统规范公职人员惩戒制度的国家法律,实现了不同公职人员处分标准的统一,同时也是继监察法之后完善国家监察制度的重要法律。  相似文献   

15.
席敏  谢樱 《党建文汇》2020,(1):50-50
岁末年初,是各单位、各部门总结工作的时候,也是许多公职人员汇总材料的集中时段。调研发现,个别基层单位或少数公职人员在起草文件、撰写材料时,仍然存在照搬照抄、抄袭拼凑现象,有的甚至催生出范文售卖、代写服务的产业链。  相似文献   

16.
作为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全面系统地规范了政务处分制度,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对违法公职人员进行政务处分的主体、对象、程序、种类、适用规则以及法律责任等内容作出具体规定,是对全面落实公权力监察全覆盖要求的具体化,是全面系统规范公职人员惩戒制度的重要法律,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内容,为推进和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落实落细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已载入我国宪法,这是我国政治运行体系的重大改革,也是反腐倡廉的一条根本战略方针。依法治国,概括地讲,就是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依法治国既要求立法机关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制定法律,更要求政府和公职人员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依法管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各项社会事务。腐败的实质是利用公共权力,以权谋私,进行钱权交易。公职人员能够随意行使职权的外部环境,是滋生腐败的温床。走依法治国之路,实现现代法治,必然要求把国家权…  相似文献   

18.
国有单位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公职人员从政的直接载体。当前一部分公职人员在特定单位从政环境中出现了背离规范行为模式的趋向,在单位层面净化公职人员的从政环境应当成为我国政治生态治理的重要目标。当前要以公共部门治理的一般规律及公共部门治理理论为指导,通过政治生态监测把握公职人员单位从政环境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依据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明确治理的关键点,针对问题滋生及蔓延的主客观原因明确治理要求,在此基础上,遵循积极治理的理念,研究构建公职人员单位净化从政环境的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19.
白茹  陈婷婷  江铖 《先锋》2023,(2):41-47
<正>1月30日,春节假期结束后的第三个工作日,成都市纪委监委通报7起党员干部、公职人员与管理服务对象打麻将、上班时间打麻将典型案例。11天后,成都市纪委监委通报8起年轻干部腐败问题典型案例。接连两份通报,聚焦党员干部、公职人员日常教育监督管理,强调强化前瞻性思考、体系化纠治、系统化防范,推进纪律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相似文献   

20.
不久前,屯留县出台《屯留县公职人员办理婚丧喜庆事宜暂行办法》,给全县公职人员办理婚丧喜庆事宜立下规矩。《办法》规定全县公职人员除办理本人婚嫁、子女完婚和父母(含配偶父母)丧事等婚丧事宜外,不得办理订婚、乔迁、开业、生日、儿孙喜庆或以其他各种名义操办的“喜庆”事宜,公职人员也不准参加婚丧事宜以外的其他喜庆事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