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柯卫  李文 《求索》2011,(7):50-52
社会主义法治意识作为一国公民的理性品质,构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精神底蕴。它既是法律规范化的思想动力,又是制度建设的精神支柱;它不仅影响法律规范创制的质量,而且制约着法律规范转化为现实制度的全过程,从而决定制度建设的成败。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就是一部具有最高效力的"法律",是法律创制、实施的内在动因,是指导法治实践的精神动力,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刘云升 《理论月刊》2003,20(7):17-18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要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应当是一个法治社会,它是在法治国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更高层次的法治目标;它与法治国家不是完全的替代关系,它是一种更理想的法治状态.  相似文献   

3.
4.
西部开发不仅仅是西部经济的崛起,更重要的是要推动西部社会整体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最终实现西部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形成西部社会良好法治环境和秩序为目的的区域法治建设,自然也就成了西部开发的题中之义了。...  相似文献   

5.
《上海人大月刊》2011,(12):45-45
在现代社会中,宪法一方面是国家基本法律秩序的基础,而另一方面又是公民的基本生活规范宪法的核心精神是规范公共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市民社会的法治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扬 《前沿》2006,(8):121-123
本文以对市民社会的理解为基础,分析了西方市民社会的发展历程及其与政治国家相对立的一系列特征,提出市民社会对于法治传统形成所起的关键作用。同时分析了我国当今法治建设面临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市民社会的不完善。  相似文献   

7.
法治是法律的统治,法律在国家中具有至高地位,人人应当遵守法律,一切组织必须依法活动。在一个国家内如果有组织或个人超越或凌驾于法律之上,则这个国家实行的是人治而不是法治。法治的思想同国家和法律一样源远流长,但直至人类进入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才出现了法治国家。法治并非法制,法制只是法治的必要条件,有法制不一定有法治。法治的核心是国家权力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现代社会的人民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并用法律的形式表  相似文献   

8.
中国法治进程的理论解说的有限性决定了要建设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就不得不把目光投向法治较为发达的西方各国,通过对其市民社会与国家、法治的互动关系的理论考察,以期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9.
姜素红 《湖湘论坛》2006,19(3):81-83
法治意识是指人们在生活中,以法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积极主动地服从法律,遵从法律秩序,坚定地捍卫法律权利。大力培养和强化公民的法治意识是加强法治的重要条件,因而培养和强化公民的法治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 )法治意识的内涵社会主义法治意识 ,是人们对社会主义法治及法治现象的认知、理想、心理、评价、观念的总和。它体现着法治意识主体 (公民 ,也包括各类组织 )对社会主义法治的认识和觉醒 ;体现着我们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追求与评价 ;体现着他们对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承认与崇拜 ;体现着我们对社会主义法治本质、地位、作用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与实践的科学态度及科学成果。树立法治意识 ,实行国家法治 ,最重要的是贯彻两项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以法控权原则 ,即坚持依照法律行使政府权力———不越权 ,实行权由法授 ;不违法 ,在法律范围内…  相似文献   

11.
创新社会管理,法治是关键。当前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法治建设的重点包括:加强社会管理立法,为依法创新社会管理奠定法律制度基础;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充分发挥法治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司法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对此,应大力提升领导干部依法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2.
市民社会理论框架对谋求法治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模式与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具有内在的契合点。市民社会的成长有助于限制国家权力的不当干预和滥用,市民社会孕育法治之法,市民意识以积极的权利主张及诚实、信用、公平的契约精神推动着法治秩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国家法治现代化与公民法治意识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艳芳 《人民论坛》2014,(5):98-100
公民的法治意识决定了一国法治建设的未来。当前我国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遇到的各种阻碍,都和我国公民法治意识的薄弱相关。为此,我们必须采取各类措施,多角度、全方位入手培育公民法治意识,使公民法治意识和国家法治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适应。  相似文献   

14.
依法治国与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 ,实行依法治国的艰巨之处不在于法制的构建与实施 ,而在于能否彻底清除封建“人治”思想残余 ,形成依法治国的公民意识。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是公民法治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我国政府主导型法治建设模式所决定 ,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如何 ,将对我国的依法治国进程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为此 ,当前领导干部应主要树立四种法治意识 :即法的权威意识、有限权力意识、公民权利本位意识和尊重司法的意识。  相似文献   

15.
《民主与法制》2014,(7):20-21
1.严格依法办事的良性运行何以实现 依法办市理念作为法治公信力建设的关键所红,应当受到认真对待,在解释学的阐述下,其将展现出全新的、非简单化的意蕴。  相似文献   

16.
公民意识是对公民角色及其价值追求的自觉反映,是公民法律意识、民主意识、独立人格和理想批判精神的综合反映。公民意识具有重要的法治价值:公民意识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大目标,并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与条件。从理论上看,建设法治文化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程。如果说法律制度是硬件建设,那么,法治文化是软件建设。因为法治文化关系到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公民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与价值判断。所以,建设法治文化不但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前提、基础与条件,同时也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点、难点与战略支点。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社会与法治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构建和谐社会就是构建法治社会和谐社会与法治具有内在的联系,民主法治作为和谐社会的第一个基本特征,表明了法治对于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具体说来,法律本身就是追求社会和谐的产物,和谐社会的性质包含着对于法治的要求,和谐社会的每一个特征都包含着对于法治的需要。(一)  相似文献   

19.
詹立风 《群众》2015,(1):38-39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冶社会一体建设”。加强法治社会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固本之举。我们将紧紧围绕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紧扣县情,紧贴民需,狠抓落实,持续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夯实法治中国的社会根基。  相似文献   

20.
法治意识是指公民应当具备的法律素养、法律精神和法律价值观念。法治意识是公民实现有序政治参与的条件,构成了现代公民素养的核心。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论述了培育学生"法治意识"的具体途径,即通过法律概念的辨析、法律案例的研讨、法律情境的模拟以及法律文化的浸润来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