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再一次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会议指出: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中国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乡村社会,乡村的式微必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进程。乡村不发展,中国就不可能真正发展;乡村社会不小康,中国社会就不能全面实现小康。那么,究竟该如何实现乡村振  相似文献   

2.
正"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党的十九大将乡村振兴战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成为了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工作实施过程中,党员干部要紧紧守住"四条线",积极稳妥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守住耕地"红线",护好乡村振兴之"根"。早在2006年,我国就明确提出了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相似文献   

3.
<正>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近年来,延庆区把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先手棋”,深入实施基层党建“品牌示范”工程,坚持清单化推进、标准化落实、常态化跟进、品牌化培树,发挥乡镇党委、区级部门和农村党组织的作用,全力打造乡村振兴“五兴”(组织兴、人才兴、产业兴、文化兴、生态兴)党组织,积极探索具有首都特色和地区特点的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之路。  相似文献   

4.
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2017年4月,辽阳市委站位高远,视野开阔,提出并开展的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五包五促"活动与乡村振兴战略高度契合,为服务农村、服务农业、服务农民提供了有力的抓手。  相似文献   

5.
正兴仁县农村"组组通"公路实现了由"通不了"向"通得了""通得好"转变。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提升了农村群众出行质量,更扩大了农村产业规模,提高了农民收入,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车子转过一个弯,在山顶上远远地就能看见黔西南州兴仁县马马崖镇联增村被几座巍峨的大山包围,几条通组硬化公路如白丝带般绵延伸向远方。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首先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去年以来,兴仁县向农村"组组通"公路建设发起总攻,截至目前,全县219个30户以上  相似文献   

6.
《前线》2018,(4)
正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率先提出并部署实施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拉开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宏伟篇章。十五年来,浙江省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方向奋力开拓,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农村人居环境越来越好,农民日子越过越红火,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同时,十九大报告中也正式提出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农业农村摆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国家战略高度。长期以来,"三农"工作始终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既定目标,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国14亿多人口,将近5亿在农村,推进乡村治理事关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事关乡村振兴战略大局,事关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我们要着力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把解决"三农"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重要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加强村级组织的"自身造血"功能尤为重要。这其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大局,是推进精准脱贫的现实需要,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正铜仁市以"民心党建"为统领,以各地自身具备的优势资源"X"为要素,探索创建"民心党建+X"治理模式,以此构建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引领下的鲜活的乡村治理体系,助推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振兴计划,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在基层,重点难点也在基层,基层党组织能否发挥好政治引领和政治功能,能否组织好利用好乡村各种资源要素,事关乡村振兴大局的成败。  相似文献   

11.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指导方针,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导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振兴乡村,既需要认清形势,把握大势;也需要极力营造各种"气场",为乡村振兴创造有利的软硬环境。  相似文献   

12.
《实践》2020,(6)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近6亿中国农村人口擘画了宏伟而美好的蓝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单是要在经济转型和新能源建设上下足硬功夫,更要通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和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要厚植本土文化的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  相似文献   

13.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让农业凋敝、农村没落、农民掉队。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旗帜鲜明地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然是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仍然是新时代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1]。尤其面向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领域,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把"三农"发展置  相似文献   

14.
《理论与当代》2021,(6):57-59
正在乡村振兴中,文化振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经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抓住农村文化之根,才能给乡村经济发展带来持续动力。贵州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的实施,需要对本土民族乡村文化进行详细梳理,以民族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基调,延续民族地区乡村文化脉络,寻求可行性创新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农村种养殖规模化程度的提高,乡村环保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提升乡村生态水平,建设美丽乡村,就必须化解乡村环保中的公地悲剧。认识乡村环保公地悲剧的特点,厘清乡村居民各阶层乡村环保意愿,构建镇、村、格(生活圈、生产圈)网格化环保平台,整合政府各涉农部门,明确环保主体,建设"户户参与、人人监督"的生活(产)圈,把农村各阶层居民组织起来,消解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16.
正乡镇作风建设,事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事关"强乡富民"。嫩江县联兴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实施"双三"战略,从"三个聚焦发力"入手,健全"三种机制",认真开展作风整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新联兴提供坚强保障。聚焦过程监控发力,建立健全"守规矩"的督查机制。监督是一把利剑。失去监督权力必定产生腐败,而强化监督更是防止滥用权力的关键。围绕  相似文献   

17.
正2018年以来,镇宁立足资源禀赋、气候特点和市场需求,牢记农业产业革命"八要素",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创"九字诀"推动农业产业提规模、调结构、上档次,以产业大发展助力群众大增收,夯实乡村振兴基础。3月,春回大地,万物始新。走进"瀑乡"镇宁自治县广大乡村,满目绿芽,樱桃、蜂糖李、火龙果、百香果、蔬菜、特色养殖等产业又进入"春耕"时节,一幅幅"产业兴、经济活、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随着春风徐徐展开。  相似文献   

18.
正贵州省委、省政府着眼全局,提出农业产业革命要把握"八要素",非常好地体现了乡村振兴的问题导向,及时补齐市场要素短板,必定能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关键作用,有效解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后顾之忧"。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没有以产业兴旺为后盾的集体经济实力做支撑,乡村振兴就是一  相似文献   

19.
正实施乡村振兴是新时代脱贫攻坚之后农村工作的总抓手。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无缝衔接,把乡村振兴从脑中的"一张蓝图"转为现实中的"一幅实景",这是我们的政治考验,更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担当。作为宣传思想部门,要充分结合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宣传思想使命任务,坚持把绿色作为发展的永恒底色,更好更富成效推动乡村振兴进程,全面注入农村发展新活力。一、把绿色作为发展的永恒底色,就要深刻领悟绿色发展的丰富内涵绿色发展是习近  相似文献   

20.
<正>一段时间以来,"脱衣舞"等违法演出在农村地区时有发生,这类违法经营行为扰乱了农村文化市场经营秩序,败坏了社会风气。为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监管,文化部不久前通报了两起在农村地区查办的"脱衣舞"案件。建设美丽乡村,离不开农村文化建设。但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广大农民朋友的腰包越来越鼓,不再愁吃愁喝的农民开始追求丰富的精神"食粮"。然而,一些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低俗、媚俗文化大行其道,部分村民趋之若鹜,影响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