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贵州人格外懂绿、小心护绿、利用好绿,凝聚共识推动绿色发展,奏响大生态时代的"贵州好声音"。完成退耕还林477.4万亩,治理石漠化1000平方公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6.6%;推出大生态产业工程包,创建一批绿色园区和绿色企业……五年来,从名扬天下的"山地公园省"到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绿色早已成为多彩贵州"调色"中最重要的底色。贵州知绿、护绿,更懂绿。4月16日,在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贵州正式将"大生态"列为继大扶贫、大数据之后的第三大战略行动。这是贵州践行五大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  相似文献   

2.
正通过欧盟标准的4 0 0余项检测后,获得"欧盟认证"的一纸证书跨越千山万水,于今年4月16日寄到位于黔南州独山现代农业(扶贫)产业园区的贵州绿健神农有机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州绿健神农公司")。"欧盟认证"意味着中国贵州大山里的绿色产品——铁皮石斛,不仅销往国内各大中小城市和东南亚地区,还获得了通往欧盟市场的通行证,为群众脱贫致富拓宽渠道。通过招商引资,贵州绿健神农公  相似文献   

3.
正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山地公园省贵州最普惠的公共产品,贵州的生态底色不断"添绿",民生福祉随之增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人民福祉。贵州省作为全国首批三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前列。深呼吸、看绿化、见清水,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贵州这个"大公园"普惠的公共产品,贵州的生态底色不断"添绿",民生福祉随之增加。幸福绿色中来清晨,家住贵阳市云岩区的于阿姨来到黔灵山公  相似文献   

4.
《当代贵州》2016,(34):10-11
正"十二五"以来,贵州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做强做优大生态长板,形成了基本共识,取得了明显成效。贵州各族人民懂绿、爱绿、护绿,坚持"多彩贵州拒绝污染",形成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共识;通过组织开展生态文明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先进理念和政策建议,积累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成果;大力实施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因地制宜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相似文献   

5.
绿色最贵     
正绿色引领彰显发展自信。3月7日,贵州代表团团组开放日活动上,全国人大代表,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向全国人民盛情邀请:"山清水秀的贵州是干事创业的好地方,是发展旅游的好地方,也是养老的好地方。"贵州之"绿"不寻常。贵州被习近平总书记赞誉为"公  相似文献   

6.
正贵州懂绿、护绿、用好绿,凝聚共识推动绿色发展,奏响生态文明新时代"贵州好声音"。夏天,正是乡村游的绝佳时节。走进贵安新区湖潮乡车田村,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游客用镜头记录着恬静的田园风光。近年来,凭借优美的自然环境,车田村吸引了大量游客的目光。仅2017年就接待游客8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3亿元。"游客的涌入,带来经济效应的同时也影响了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70周年和遵义会议70周年,贵州已全面启动"2005年贵州红色旅游系列宣传推广活动"及系列大型旅游节庆活动,以"红"带"绿"、以"红"带彩,使"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8.
正绿色发展、知行合一,贵州懂绿、爱绿。在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时期,坚持绿色发展才符合"天人合一、知行合一"贵州人文精神,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的最佳路径选择。"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说,贵州生态环境保持良好,但是十分脆弱,损害后非常难以修复和恢复,要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8月下旬,中办、国办《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公布,因"生态基础较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贵州成为三个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在今年省两会上提出:"围绕市场需求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推动‘黔货出山’如猛虎下山,真正风行天下。""出山"的"黔货"优势在哪?"贵州绿"的价值何在?未来该如何发展?对此,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包晓斌。  相似文献   

10.
正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地处云贵高原的贵州,作为首批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地球增添了一抹迷人的"贵州绿"。第52个世界地球日到来之际,记者采访有关人士,讲述他们眼中的"绿色贵州"。  相似文献   

11.
正创新发展绿色经济,促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努力推动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有机统一,贵州奋力推进绿色化行动,充实大生态内涵。"贵州最迷人的就是气候和生态。"来自四川成都的游客杨敏告诉记者,从去年的六盘水玉舍国家森林公园到今年的毕节市拱拢坪国家森林公园,贵州的"绿"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2.
正贵州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打造绿色家园、完善绿色制度、筑牢绿色屏障、培育绿色文化,用"五个绿色"助推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一条速度快、质量高、百姓富、生态美的发展新路。云雾翻涌,水过山涧,万物勃发,层林染绿……这里是贵州!4月初,一组由21位贵州本土摄影师自发拍摄的贵州风光微视频,在贵州人的朋友圈热传。网友感叹:绿色贵州,风景如画。2016年,中央将贵州列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  相似文献   

13.
正2014年,农业部启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工作,培育推介出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的美丽休闲乡村。贵州已有10余个乡村入选,或是特色民居村,或是特色民俗村,或是现代新村,或是历史古村。每一个村落,都是一份独特的乡村振兴样本。从本期起,本栏目推出"乡愁贵州·美丽村落"系列报道,展现贵州美丽休闲乡村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4.
正"如果大家要喝没有污染的茶就到贵州来。"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向全国人民发出到贵州品茶的邀请,引发代表委员热议。一杯春茶,何以香动天下?好山好水好生态,天蓝、地绿、水清、气净的贵州,自然出唇齿生香、余味悠长的香茗佳品。以茶相邀,彰显贵州深厚的生态  相似文献   

15.
正贵州金融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贵民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创新"投、贷、保+"模式,通过绿产基金投资及撬动其他金融机构资金共计近390亿元,支持国家储备林项目76个,覆盖46个县。助力贵州4项指标位居全国第一,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面积位列全国第二。  相似文献   

16.
正生态化的种植条件、标准化的生产工艺、严格的品控体系、完善的产业链条、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在本届深圳文博会上,贵州参展茶企纷纷亮出招牌,形成一道茶香满溢的绿色风景。2019深圳文博会上,黔茶展区每天都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省内20余家具有代表性的茶企,带着独具特色的"三绿一红一抹"及茶类文创产品齐聚鹏城,一展贵州"生态茶""干净茶""放心茶"的优良品质,凸显出日益蓬勃的黔茶产业生态链。贵州有好茶,更有好故事。沿着贵州原料、贵  相似文献   

17.
2005年春夏之交,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化盛事——2005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叩响了贵州沉睡的山门。从那天起,国人的目光前所未有地开始投向这以森林为屏障的"绿世界",他们似乎渐渐对贵州有些熟悉了:原来,从田间地头放下锄头那些黝黑壮硕的贵州汉子,吼出来的是震天撼地的好声音;而那些从河边浣衣淘米回来的贵州少女,戴银饰,着盛装,载歌载舞诠释的是越来越炙手可热的"原生态"。  相似文献   

18.
正"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贵州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沿河自治县因地制宜种植茶业实现绿色崛起,森林覆盖率由"十一五"末的40.68%增至"十三五"末的65%。生态保护与产业创新发展双赢。不仅让贵州老百姓拥有了绿色健康生活的"幸福不动产",也成为群众的"绿色提款机"。深情回望,绿韵悠长。  相似文献   

19.
正文朝荣老支书曾经守护的那片林子,在和煦的春风中绿浪翻滚。全国人大代表、赫章县海雀村村支书文正友说:守住了那片林子,就守住了海雀的明天。只有经历过生态破坏的伤痛,才更知道绿色的珍贵。海雀这个曾经一户四口之家只有三个碗的村庄,从"苦甲天下"到林茂粮丰,成为贵州绿色发展的生动典型。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贵州一些地方与山争地、与林争地,喀斯特石漠化一度加重,伴随而来的是水土流失,土地贫瘠,生活在那里的山区群众陷入"贫困怪圈"。吸取了刻骨铭心的教训,贵州倍加珍惜老祖宗留下来的绿色资源,更加爱绿护绿,如今,  相似文献   

20.
徐涛 《当代贵州》2023,(29):10-11
<正>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文明成色更足。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借绿生金的种种实践在贵州大地得以兑现。山如黛染、水似碧玉、万木争荣、鸟美鱼肥……盛夏时节穿行在黔贵大地,可以感受青染于山水间的绿色气息。绿色,既是大自然的恩赐,更是贵州久久为功、潜心守护的发展基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