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近年来,在文旅融合的趋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备受关注,"非遗+旅游"如火如荼。贵州作为非遗大省,长期以来在非遗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上积极探索,既有效延续了非遗的生命力,又增强了文化旅游的向心力。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特推出"跟着非遗游贵州"系列报道,本期推出"非遗+演艺"篇,一起看文旅融合绽放的亮丽风景。  相似文献   

2.
正贵州长期以来积极探索非遗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既有效延续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又增强了文化旅游的吸引力。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特推出"跟着非遗游贵州"系列报道,本期请看"非遗+文创"篇,了解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创意结合折射的文化魅力。"这些手拿包和丝巾都结合了本地传统的蜡染技艺,再由蜡染技艺师制作出来的!""真漂亮,给我拿几个吧。"6月28日,走进安顺市"山里江南"度假区文创园蜡染工艺体验馆,蜡染技艺师莫宗艳正在向游  相似文献   

3.
正福泉确立了"差异化、特色化、精品化"的旅游发展思路,全力打造"太极养生·古城福泉"文化旅游新品牌,推进"亚洲磷都"向"旅游之城"转变。8月10日,旅游盛会——黔南州第九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福泉市召开,福泉古城文化旅游节也同时进行。"一城一山一峡谷,一神一仙一福地",福泉古城肃然巍峨,福泉山灵气充溢,洒金谷风景如画,沈万山与张三丰的故事都让游客流连忘返……国庆节首日,"2016首届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非遗展示篇之福泉文化周末聚"在多彩贵州文化创意园举行。活动当天,福泉市非遗活态展演  相似文献   

4.
正"旅游+非遗"的融合,熔铸出更具历史文化底蕴与厚度的风景,不仅让非遗大放异彩,也赋予旅游更蓬勃的生命力。"这是难忘的旅游体验记忆,好有趣。"9月15日,来自广西的游客张文辉在陶艺师的指点下,忙活了一个多小时后完成了人生中第一件牙舟陶作品。"以前还真不知道贵州有这么悠久的陶文化,这次算是长见识了。"  相似文献   

5.
作为民族的活态文化遗产,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在当今的重要性愈益凸显。如何有效的实现非遗的保护和开发?贵州在这方面有哪些优势和机遇?本刊就此问题专访非遗专家陈平。  相似文献   

6.
张米  马乔 《新湘评论》2020,(3):26-27
前不久,2019“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揭晓,由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选送推荐的湖南雨花非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雨花非遗馆创办人郭存勇获评“2019非遗年度人物提名”,成为湖南唯一获奖者。这是对其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肯定和褒奖。自2015年郭存勇创办雨花非遗馆至今,359个非遗项目、200余名传承人在此聚集。近两年来,雨花非遗馆通过民办公助的模式搭建非遗人才孵化创新平台,以“非遗+旅游”等模式帮助传承人走向市场,促进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致力打造名副其实的非遗高地、文化胜地、人才福地、创新基地。  相似文献   

7.
正以多彩贵州品牌为依托、非遗为内涵、创意为灵魂、产业为支撑,多彩贵州风景眼文创园通过非遗展示,文化创意孵化、研发和学习等,促进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利用。"如果您想感受贵州建筑、民族服饰、银饰、傩文化,请往左边走;如果您想学蜡画、染布、剪纸,请往右边走……"5月26日,在多彩贵州风景眼文创园非遗博览馆内,讲解员正引导一批前来参加2019数博会的浙江游客体验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8.
吴松  徐静 《世纪桥》2023,(11):79-8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从其中深挖思政元素,汲取文化基因,不断深度融合,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基于此,首先从实践育人角度入手,以暑期社会实践为抓手,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组织青年大学生走访调研“非遗”文化,访谈非遗传承人,了解新时期“非遗”文化的传承现状,探索“非遗”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路径,最后分析得出“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探索。通过实践育人进一步增强青年大学生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的时代意识和使命担当,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赋能。  相似文献   

9.
王琳 《当代贵州》2020,(1):54-55
非遗保护,贵州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早在2002年,贵州就出台了《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2012年,《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发布;2013年,《多彩贵州·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发展行动计划》实施;2014年,《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4—2020年)》印发,明确省级财政在原有基础上每年增加非遗保护经费1000万元,并要求各市(州)、贵安新区及各县(市、区)也要建立非遗保护发展专项资金。  相似文献   

10.
正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不久前印发通知,支持各地特别是国家级贫困县以传统工艺为重点,依托各类非遗项目,设立一批特色鲜明、带动作用明显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帮助贫困人口学习传统技艺,促进就业增收,巩固脱贫成果。  相似文献   

11.
正如何变资源优势为竞争优势,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形成互促互进、互融共赢的发展态势,是贵州文化和旅游业界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今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家旅游局与文化部合并,成立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部挂牌组建后,不少网友称:"诗和远方终于走到了一起"。5月16日、18日,由贵州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贵州省文化厅主办的"多彩贵州·寻亲之旅"2018贵州旅游推介会暨《大明屯堡》文化展演分别在江苏南京、安徽合肥举行,开启了贵州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2.
自21世纪开展"非遗"普查工作以来,贵州民族民间文化正在引起国内外人士的强烈兴趣和多方关注。如何让民族民间文化百花常开常艳,更加绚丽多姿?我几番思之,随意言之。花朵与根脉。"非遗"有诸多表现形式,比如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等,组成了我省民族民间文化的百花园。而每一朵花的下面,都牵连着自己的根系。这根系就是民间信仰。举例而  相似文献   

13.
在建设文化强国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已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作为生动刻写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活化石",对于彰显传统文化魅力、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非遗"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重经济价值开发轻文化价值挖掘、重外在形态保护轻内在精神弘扬的倾向,因而在从实践层面入手保护和传承"非遗"的同时,还应对其文化价值展开全方位的体认、解读和阐发。本组笔谈从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民俗文化、民众工艺等五个方面,分别就其与"非遗"保护之间的关系加以探讨,以揭示"非遗"的文化内涵,进而为促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民俗技艺以其独特的民间技艺魅力代代相传,但在当前很多民俗技艺正面临着传承人断层、传承体系混乱、表演技术更新缓慢等严峻的传承危机。随着非遗"档案式"保护热潮的兴起,对民俗技艺的保护应努力做到:发掘其传承谱系,为非遗传承人"编家谱";整理其表演形式与文化情境,建立非遗保护项目的"大档案";民俗表演景观化,打造非遗保护的"景观档案"。  相似文献   

15.
在建设文化强国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已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作为生动刻写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活化石",对于彰显传统文化魅力、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非遗"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重经济价值开发轻文化价值挖掘、重外在形态保护轻内在精神弘扬的倾向,因而在从实践层面入手保护和传承"非遗"的同时,还应对其文化价值展开全方位的体认、解读和阐发。本组笔谈从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民俗文化、民众工艺等五个方面,分别就其与"非遗"保护之间的关系加以探讨,以揭示"非遗"的文化内涵,进而为促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在建设文化强国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已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作为生动刻写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活化石",对于彰显传统文化魅力、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非遗"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重经济价值开发轻文化价值挖掘、重外在形态保护轻内在精神弘扬的倾向,因而在从实践层面入手保护和传承"非遗"的同时,还应对其文化价值展开全方位的体认、解读和阐发。本组笔谈从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民俗文化、民众工艺等五个方面,分别就其与"非遗"保护之间的关系加以探讨,以揭示"非遗"的文化内涵,进而为促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非遗周末聚,为扎实推广和传播民族文化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展示平台,让“非遗”更接地气,真正走进寻常百姓生活,在展示展演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贵定县苗族长衫龙舞、赫章县苗族滚山珠舞、乌当区苗族金钱棍舞……10月22日,多彩贵州文化创意园内热闹非凡,这里正在举行2017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非遗周末聚颁奖典礼.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歌舞把现场推向高潮,为持续5个月的非遗周末聚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  相似文献   

18.
在建设文化强国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已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作为生动刻写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活化石",对于彰显传统文化魅力、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非遗"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重经济价值开发轻文化价值挖掘、重外在形态保护轻内在精神弘扬的倾向,因而在从实践层面入手保护和传承"非遗"的同时,还应对其文化价值展开全方位的体认、解读和阐发。本组笔谈从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民俗文化、民众工艺等五个方面,分别就其与"非遗"保护之间的关系加以探讨,以揭示"非遗"的文化内涵,进而为促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在建设文化强国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已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作为生动刻写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活化石",对于彰显传统文化魅力、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非遗"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重经济价值开发轻文化价值挖掘、重外在形态保护轻内在精神弘扬的倾向,因而在从实践层面入手保护和传承"非遗"的同时,还应对其文化价值展开全方位的体认、解读和阐发。本组笔谈从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民俗文化、民众工艺等五个方面,分别就其与"非遗"保护之间的关系加以探讨,以揭示"非遗"的文化内涵,进而为促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推进全域旅游,实现"旅游+"融合发展方式非常关键。如何推动旅游与农业、文化、医药等产业的融合力度,形成综合新产能(7如何发挥"旅游+"在脱贫攻坚、同步小康中的作用?近日,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走进园区、乡村、企业,看一看普定如何作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