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正>5月16日,以"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在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提出4点主张,得到来自亚洲47个国家和五大洲的各方嘉宾热烈响应。主旨演讲中的诸多金句,例如"共同维护比金子还珍贵的和  相似文献   

2.
<正>5月15日,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在演讲中,他回顾历史、展望世界,阐明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深刻哲理,提出了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方案"。文章为您解读。清阴澄夏首,欢聚正当时。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亚洲47个国家以及域外其他  相似文献   

3.
<正>许伟(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志遂(北京市怀柔区副区长):促进文明交流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高屋建瓴、大气磅礴,体现了古老的东方智慧,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对于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指导我们认识和处理国际问题的纲领性文件。文明交流互鉴的重大意义、根基和使命  相似文献   

4.
正国家主席习近平15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提出4点主张:第一,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第二,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第三,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第四,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中国愿同各国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为更好传承文明提供必要支撑;愿同有关国家一道,实施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和亚  相似文献   

5.
<正>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在演讲中,他回顾历史、展望世界,阐明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深刻哲理,提出了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方案"。一、3个"期待"和"希望"——文明交流互鉴的"亚洲声音"47个国家、1000多个民族、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陆地的亚洲沃土,不仅孕育出壮美山川,伟丽河流,还萌发、滋养了悠久深厚的亚洲文明。  相似文献   

6.
<正>背景:3月28日,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在海南省博鳌开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引用孟子的话,阐述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他说: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说过:"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要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  相似文献   

7.
陈蓉 《党建》2020,(1):26-28
2019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外交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保持定力、沉着应对,开拓进取、奋发有为,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困难所阻,坚定不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奋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局面。这一年,我们召开多个国际盛会,为喜迎四方宾朋搭建广阔舞台。从4月至11月,我们先后主办了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和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多个重要国际会议、论坛。这些重大主场外交活动,充分体现了中国坚持开放合作,奉行互利共赢,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一贯立场,有力彰显了中国与世界各国携手维护多边主义、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的坚定决心。  相似文献   

8.
冯月季 《理论学刊》2023,(4):151-160
符号域作为文明互鉴发生的文化符码,其所具有的记忆功能生成了文化的自主性,同时,符号域所具有的创造功能和传播功能也能够推动文化创新,促使符号域内部的文化符码发生转换,进而与不同文明形态交往交流。在这种交流过程中,文明互鉴的内部和外部动力机制得以生成。全球化语境推动文化转码换挡加速,世界文明与文化多样性面临挑战。新时代,中国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为破解当前世界格局下文明互鉴和文化交往的难题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中国智慧,同时为构建和谐平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积极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9.
沈慎  曹一 《党建文汇》2021,(1):56-56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国主张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应平等对话、互学互鉴,共同推动构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多彩世界。  相似文献   

10.
王蕾 《前线》2019,(11)
亚洲命运共同体概念的重要关注点之一,在于阐述亚洲文化融合的新特征和新增长。亚洲文化在矛盾统一中互通互鉴、日趋融合,正在塑造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亲和力突出的亚洲总体形象。亚洲文化的融合与增长充分说明,"一带一路"倡议的文化空间不是闭合的,而是开放和延展的。亚洲文化融合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实践,首先是一种文化价值观念变革的理性探索,是中国智慧对文明超越性的纠偏修正。  相似文献   

11.
重要言论     
《湘潮》2019,(6)
正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人类社会充满希望。同时,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为促进亚洲及世界各国文明开展平等对话、交流互鉴、相互启迪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相似文献   

12.
《党课参考》2023,(19):6-7
<正>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自古就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胸怀,中华文明历来赞赏不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北京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中国将更好发挥北京作为历史古都和全国文化中心的优势,加强同全球各地的文化交流,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文明交流互鉴,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13.
中央     
正重点工作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造福人民8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完善全球治  相似文献   

14.
正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我们要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同沿线国家谋求合作的最大公约数,推动各国加强政治互信、经济互融、人文互通,一步一个脚印推进实施,一点一滴抓出成果,推动  相似文献   

15.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人文生态,培养合作中的相互信任需要牢固的社会根基和民意基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概念打造共生共荣的人文生态,以人文项目合作和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为抓手促进人心相通,让丰富的人文交流推动文明的交流互鉴,为加强合作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对共同体问题的论述,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基础上,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必然经历的三大形态,分别是以人的依赖为基础的自然共同体、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虚幻共同体、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真正共同体。作为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当代开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所体现的人民性、整体性、批判性、开放性。这一理念的现实展开向度包括:扩大不同国家的利益交汇点,构建利益共同体;搭建全球合作治理的平台,构建制度共同体;增进不同文明实体之间的交流互鉴,构建文明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声音     
《廉政瞭望》2023,(21):8-8
“互联网日益成为推动发展的新动能、维护安全的新疆域、文明互鉴的新平台,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既是回答时代课题的必然选择,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呼声。”——11月8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开幕式发表视频致辞。  相似文献   

18.
《理论导报》2023,(3):47-48
<正>论世界文明多样性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论巩固发展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观大势,谋大事,加强外交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积极推进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在保持中国外交大政方针传承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由"有所作为"向"奋发有为"转型,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亲诚惠容"周边睦邻友好理念;积极推动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建立;以正确义利观打造命运共同体,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构建亚洲安全观,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等。在这一系列充满活力、卓有成效的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活动中逐步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的习近平外交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20.
"回儒"和"西儒"是明末清初伊斯兰教和天主教与儒家学说对话和交流过程中产生的两个特殊群体。他们长期致力于"会通儒学"活动,成为儒家型穆斯林和儒家型基督徒,为中外文化交流融合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新时代,"回儒"和"西儒"的思想活动能够带给我们多种有益启示:一是"相适应"是外来宗教文化在中国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是中国化是外来宗教文化适应中国社会的基本规律;三是宗教文化交流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四是文化融合与创新是人类文明发展传承的必然趋势;五是和而不同应成为不同文明相互交流的重要原则;六是文化认同源出于人类文明在精神本真方面的相通性;七是宗教文化的社会地位与其所发挥的社会作用密切相关;八是高层推动是世界文明交流融合顺畅进行的关键因素。这些重要启示,对于促进新时代的"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鉴"与"一带一路"建设,以及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都具有特别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