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动力,一旦激活贵州这个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开放基因",就会有如"天行健、地势坤",开创出惊天动地的新局面;有如核聚变,爆发出"万马如龙出贵州"的大气象。说到与贵州相关的成语,有"夜郎自大","黔驴技穷";与贵州相连的俗语,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与贵州相通的文化,乃封闭的"山地文化"。这是偏见、偏信。偏见比无知更远离真理,偏信比万水千山更阻碍沟通和交流。贵州文化中,有没有"开放基因"?当  相似文献   

2.
正改革开放40年贵州的文化效应,是贵州40年成效的关键因子。贵州文化不仅取得了自身建设的伟大成就,更在于其对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效应的集中彰显。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了从过去深陷贫困而无法破解的"贵州现象"到今天强大精神动力下以高速增长、绿色发展为特征的"新贵州现象"的历史性转变。这一转变从文化的视角深层思考动因不难发  相似文献   

3.
一、贵州转型时期城市贫困人口构成及特征贵州城市贫困人口的构成和全国一样,在改革开放前因为经济发展水平低,政府对城市贫困人口的救助仅限于没有劳动力、无法定供养人和无收入来源的"三无"人员。改革开放三十年,贵州城市贫困人口结构发生极大变化。城市的低收入群体成员主要构成为:一是"三无人员";二是城市失业者;三是在业的低收入者、较早  相似文献   

4.
"三敢精神"指黎平会议精神"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它是对包括黎平会议精神、遵义会议精神等整个贵州红色文化精神的总结和升华,是贵州省红色文化时代化的新解读,同时也是全国红色文化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正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坚持"尽锐出战、务求精准",向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发起总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千百年来,贵州被贴上的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贫困标签。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贵州贫困群众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由于历史、地理等方面原因,贵州仍长期是全国贫困  相似文献   

6.
本书作者用近一个月的时间采访了全省7个市(州、地)43个人物,通过记述这些在文化、社会、宗教、民族、经济等方面有典型意义的贵州人,折射出贵州形象和贵州精神;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反映了"贵州人"对于中华民族大家庭、对于改革开放新时代的不同感悟,进而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的变化发展。贵州的多元多彩,是值得外国人去体验和感悟的地方。作者说,过去10年里,国外媒体对中国,特别是对贵州  相似文献   

7.
贵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改变贵州"经济洼地"的面貌,必须首先构筑贵州人民的"精神高地"。根据这一重要论述并结合贵州发展实际,构筑"精神高地"无疑成了未来五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最为急迫的任务。如何构筑文化的"精神高地"?地处黔北腹地的湄潭将做怎样的思考和回应成为全县人民尤其是文化工作者需要破解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百炼成钢     
正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在百年接续奋斗中,我们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贵州作为中国革命的圣地、福地和转折地,红军长征在贵州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遵义会议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为贵州积淀了厚重的红色文化,形成了贵州特有的红色血脉。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勤劳勇毅的贵州人民不断弘扬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战胜艰难险阻,夺取伟大胜利,绘就了"三线精神"的贵州图谱,书写了改革开放精神的贵州实践,演奏了脱贫攻坚精神的贵州交响,铸就了"团结奋斗、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这些宝贵精神财富,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为我们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生动教材。  相似文献   

9.
吕林 《当代贵州》2012,(9):38-39
贵州提出,到"十二五"期末,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全省生产总值的5%以上,文化产业成为全省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推动多彩贵州文化"走出去",以文生财、以文富民、以文兴省。《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实施文化传播工程,推动文化‘走出去’,提升贵州文化影响力"。用文化建设上的"贵州现象"塑造全新  相似文献   

10.
袁燕 《当代贵州》2016,(14):8-9
今天贵州人文精神的提出,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贵州多元文化的延续、继承和创新。1月13日,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在全省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要进一步弘扬贵州人文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构筑"精神高地"、冲出"经济洼地"。"天人合一、知行合一"这一贵州人文精神的提出,有助于贵州在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  相似文献   

11.
马克尔 《当代贵州》2011,(27):25-25
我是第一次到贵州,没来贵州之前,大多数是通过电视、网络了解到一些贵州的信息。在我的脑海中,贵州始终就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的景象。但是踏上贵州土地的那一刻,我就感到了现实和想象的巨大反差,贵阳完全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城市绿化好、市民精神好、空气清新,这是很多发达省市都无法相比的。  相似文献   

12.
《当代贵州》2012,(11):47
这5年,文化惠民工程遍地开花:县以上城镇全部实现了有线电视数字化,全省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这5年,文化体制改革推向深入,建成了一批重要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这5年,特色文化产业影响力不断增强:多彩贵州品牌亮相大洋彼岸,"贵州制造"的影视剧吸引亿万观众;贵州人的文化品牌与文化符号日渐清晰,获得了文化自信的贵州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走向世界。……在与旱魔的鏖战中,"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成长起来;  相似文献   

13.
童岚 《当代贵州》2016,(45):28-29
正文化起点较高多彩贵州缘何变"蛮荒之地"据考古学家考证,贵州50、60万年前便有古人类活动,是中国古人类发祥地之一。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把我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分为三个古文化区:第一个文化区以山西的西侯度文化和匼河文化为代表,第二个文化区以北京周口店为代表,第三个文化区则以贵州黔西观音洞为代表。这就意味着,贵州的史前  相似文献   

14.
旱灾是贵州历史上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历史上"三无"环境是贵州独特的省情。这种"三无"环境,决定了贵州旱情的特殊性,从而表现为每次旱灾发生以后对贵州破坏程度比其他省区更为严重。这表现在:一是"天无三日晴"的假象淡化人们的备荒抗灾意识;二是"人无三分银"的贫困现实而导致备荒抗灾能力低下;三是"地无三里平"的喀斯特状况表现出对水旱灾害的反应特别敏感,表现更为脆弱,灾荒危害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5.
正民族文化、山地文化、生态文化、阳明文化、红色文化、"三线"文化等在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构成了贵州文化的基本形态,筑起一座令人景仰的文明大厦。4月15日,贵州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工作。会议强调,要科学认准文化发展的路径,从贵州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走新走好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这条发展之路。自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战略任务以来,贵州建设文化强省频出实招、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6.
<正>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重新诠释了历史上"天无三日睛,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当代含义,这是对贵州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充分肯定。近些年,"有山有水有优良空气","三有"的贵州正在成为一个"聚宝盆",变身让人向往的观光度假花园、寄托乡愁故园、改革创新田园。而曾几何时,贵州被贴上"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的"三无"标签。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  相似文献   

17.
我们正在努力创造一个高于过去、高于西部、高于全国的"贵州速度"。"贵州速度"是开放创新、团结奋进这一贵州时代精神的结晶,是精神变物质的见证。精神变物质,这是我们共产党人克敌制胜的一大法宝。我们党建党90年来走过的历程充分证明: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8.
黔风 《当代贵州》2005,(18):4-9
"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实现了"数百万人参与、数千万人关注"的目标,创造了我省历史上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新纪录.唱出了贵州人民的志气和信心,振奋了全省各族人民建设贵州的精神;丰富了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选拔了一批优秀歌唱人才;唱响了一批歌唱贵州的歌曲;挖掘保护了我省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扩大了贵州对外的影响;是展示贵州新形象的重要载体,是对外宣传贵州的一个系统工程,是引导群众文化娱乐向健康文明方向发展、振奋干部群众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平台.这次全省性的大型文化活动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尹辉 《当代贵州》2012,(28):18-20
回顾2002年至2012年间贵州工业的发展,人们不难发现,"工业强省"战略的提出及强力推进,在贵州工业发展史上至关重要。某种程度上,"工业强省"这一战略抉择已经和正在谱写着贵州科学发展的全新篇章。贵州工业现正处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阶段。这种"快速发展",在过去的10年显得尤其明显。2002年,贵州产业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三次产业结构演进为"二、三、一"格局,形成了以能源、化  相似文献   

20.
贵州风度     
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贵州传递出自己的声音,向全国全世界发出了"我们不想总是垫底,也想奋力爬高"的铮铮誓言。经过一年的奋力拼搏,在2012年全国"两会"这个"大舞台"上,贵州开放自信,展示出了特有的"贵州风度"。风度是内在实力的自然流露,是精神气质的外在展现。贵州风度,就是贵州经济强行起飞、努力创造出贵州速度的实践过程中,贵州人民"奋进崛起、后发赶超"展现出的精神魅力、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