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水稻+水产+水果",遵义市播州区石板镇池坪村以"三水"为产业基础,生态调控和绿色防控技术为核心,探寻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综合发展的新模式。4月以来,贵州大部分地区出现持续降雨,这让贵州山至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至金)生态种养园负责人陈辉志有些着急,因为他的260亩桃园即将迎来盛果期。  相似文献   

2.
正做好大生态文章,关键是要做好融合,让生态建设与产业、文化、民生、旅游等深度融合,让生态投资成为有效投资,一曲"大生态"融合发展的绿色交响曲奔腾黔中大地。作为首批生态文明国家级试验区之一,贵州守牢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生态"理念有了大量具象实践。  相似文献   

3.
贵州认真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让生态文明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让百姓在绿色发展中分享生态红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列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提出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天  相似文献   

4.
西南生态脆弱民族地区生态资源丰富,但丰富的资源价值与生态价值不能在现实中反映出来,生态资源与农户经济系统断裂,农牧民普遍陷入收入型贫困,出现"资源诅咒"。通过民族地区生态资源数量与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回归分析,验证了四川民族地区"资源诅咒"效应在农牧民收入上的体现。增加农牧民收入,需要续接生态资源与农户经济系统的链接,让生态资源转化为能为农户增收可实现的价值资源,让农牧民从生态补偿中受惠,通过"碳汇交易"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依托生态建设项目带动农牧民增收,搭建自然保护区与农牧民增收的桥梁,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以增加农牧民收入。  相似文献   

5.
王鑫 《唯实》2021,(1):60-63
乡村是生态涵养的主体区,生态是乡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坚持绿色发展,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坚持发挥乡村生态优势,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让生态贯穿于乡村振兴全过程。以"生态+产业"点燃乡村经济强引擎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加速产业振兴,助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产业生态化加快产业振兴之速。  相似文献   

6.
《求是》2015,(8)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这一比喻形象生动。生态是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生物与环境的依存关系。"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与自然生态一样,好的政治生态犹如艳阳高照,让人神清气爽;坏的政治生态犹如"雾霾闭日",让人身心受损。有了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才能有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  相似文献   

7.
正作为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贵州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先后实施了100多项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实现了多个全国"率先"。这仅是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创新的一个生动实践。2016年,中央批准贵州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省委、省政府紧扣"多彩贵州公园省"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总目标,聚焦制度改革主线,推动工作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8.
哈文丽 《当代贵州》2012,(28):48-51
"绿色理念"不断提升的"贵阳共识""2012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以全球变局下的绿色转型和包容性增长为主题,顺应了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潮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对2012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作出的重要批示中如是说。2012年7月27日,2012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在贵阳召开。从2009年第一届开始,每年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都会形成一个"贵阳共识",这些"共识",让人们看到了生态文明理念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9.
正"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贵州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沿河自治县因地制宜种植茶业实现绿色崛起,森林覆盖率由"十一五"末的40.68%增至"十三五"末的65%。生态保护与产业创新发展双赢。不仅让贵州老百姓拥有了绿色健康生活的"幸福不动产",也成为群众的"绿色提款机"。深情回望,绿韵悠长。  相似文献   

10.
吴华  刘钰银  尹辉 《当代贵州》2010,(16):24-25
生态文明描绘出一幅令人遐想的绿色愿景。两天会期,群贤留下的智慧将帮助贵阳沿着正确的路线图去打造生态文明城市。而"生态文明贵阳会议"这个逐渐成形的品牌,也将因为它每年都要举办而促进贵阳会展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共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打造生态强省,建设美好安徽"的战略目标,这与其后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相契合。安徽打造生态强省,让安徽的生态文明建设迈入全国前列,不仅是推动安徽科学发展的战略举措,不仅是改善、保障民生的内在要求,也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如何打造生态强省,实现"生态环境质量位于全国前列"的战略目标?走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前列的江苏和浙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安徽应学习和借鉴苏、浙经验,强化生态文明理念教育,加快安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2.
正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关键看两点:一是城里人愿意到乡村去;二是当地人愿意留在农村。如何才能做到"愿意去"和"愿意留"?生态宜居是关键。生态宜居包含了"生态"与"宜居"两个互相并列的概念。其中,"生态"指自然资源保护和农业环境突出问题综合治理。"宜居"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改善基础设施,水电气路房是宜居最基本的条件,是农村实现"愿意去"和"愿意留"的物质前提;提供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让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邓小平时期的生态文明理路主要表现为:随着工业文明迅猛发展与生态环境日趋退化的事实展露,中国人懂得了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反馈对立质底。它具体表现为:在生产方式上,工业文明的经济系统对资源环境需求的无限性与生态文明所需的生态系统满足这种需求的能力,特别是自我更新能力的有限性的矛盾;在消费方式上,工业文明必需的"过度消费"模式与生态文明倡导的"适度消费"模式的对立;在文化价值观上,工业文明将"贪欲"视为社会创新与进步的动源(动力之源与动向之源)的观念与生态文明控制"贪欲"以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平衡的物质变換关系"的见解的矛盾。邓小平对此采取的对策是:在承认工业文明市场经济的前提下,综合、平衡与协调中国发展所需的各种目标,在此基础上采取尽可能向生态文明倾斜的对策。邓小平的决策是实事求是的。因为在市场经济不容否定的境遇中,他只能否定那种永不知足地追求物质财富而必然引发生态危机的现代化,代之以"兼顾生态文明的现代化",这使得他能在利用"资本逻辑"的同时限制"资本逻辑"的反生态文明作用。然而,毋庸讳言的是,仅仅限制"资本逻辑"并不能完全实现生态文明。因为既然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具有反馈对立的质底,那么"资本逻辑"对生态的破坏作用也就是本根性的。仅仅限制"资本逻辑"只能降低其破坏程度,而要从根本上杜绝这种破坏,就得最终超越"资本逻辑"。依据这种视角,新中国邓小平时期的生态文明思想只能算是"过渡性"、"中介性"的生态文明理路,它有待于接踵而至的"可持续发展观"来超越并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全国反腐败斗争进入"深水区"和新疆严打专项斗争不断深入,新疆干部队伍中的"两面人"逐渐浮出水面,现出原形。"两面人"严重损害党的形象,破坏党内政治生态,危害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坚决查处党员干部中的"两面人",是加强党的建设,落实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坚强保证之—。要通过筑牢信念篱笆,让党员干部不想做"两面人";严明纪律规矩,让党员干部不敢做"两面人";织密制度笼子,让党员干部不能做"两面人";完善监督体系,让"两面人"难以遁形;净化政治生态,让"两面人"无立锥之地。  相似文献   

15.
正贵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搭建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使生态文明建设步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再一次宣示了党中央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强决心和坚定意志,指明了以制度之力推动新时代绿色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16.
门头沟区是北京的生态涵养区,绿色发展、生态富民是重要的政治任务。门头沟贯彻首都发展新方略,立足地区发展实际,坚定不移打造"红色门头沟"党建品牌和"绿水青山门头沟"城市品牌,让一红一绿在门头沟绽放光彩。全区把"四个当先、一个当头"贯穿生态涵养区建设始终,切实守住好山好水好生态,建设绿色发展聚宝盆,当好"两山"理论守护人。  相似文献   

17.
谢巍娥 《当代贵州》2020,(17):40-41
从2009年至今,贵州有35个村落获得"全国生态文化示范村"称号。怎样将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怎样让农民赚上"生态钱",怎样建设生态乡村,打造美丽家园?尽管每个村方式方法不尽相同,但都指向了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近日,记者走进盘州市普古乡舍烹村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18.
正贵州一系列与生态环境保护息息相关的地方性法规的出台,初步形成了生态文明法制体系,让群众对生活环境更有安全感、更有信心、更有底气。"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省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环保获得感。"8月1日,在中央第七环境保护督察组向贵州省反馈督察情况会议上,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省长孙志刚强调。老百姓的环保获得感,是检验贵州生态文明建  相似文献   

19.
正当前,贵州正在实施绿色经济倍增计划,推动旅游业"井喷式"增长,促进绿色农产品"泉涌"发展,不断增加优质生态产品和公共服务,让绿色红利惠及人民。"既要‘论’,更要‘干’。"在生态文明试验区贵阳国际研讨会上,当国际国内嘉宾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探讨全球未来生态命运时,贵州正围绕首个"生态日"扎扎实实地做好落地文章。省委书记陈敏尔、省长孙志刚带头  相似文献   

20.
<正>青海省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提出,努力用"四个转变"新思路推动"四个扎扎实实"落地生根。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转变;从研究地方发展战略向融入国家战略的转变;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转变。西宁作为全省加快推进"四个转变"、奋力建设新青海的前沿阵地和重要窗口,必须努力践行"四个转变",从而让西宁有一个全新的定位,让西宁成为发展的先行城市、重点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