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在发展石斛产业过程中,赤水市旺隆镇红花村的村民们深深地感受到的是脚踏实地、自力更生的精神。张明熙鼓励大家,一定要把这种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在赤水市旺隆镇红岩石斛科普示范园,经常能看见一位白发老人,他是赤水"金钗石斛种植第一人"、旺隆镇红花村原党支部书记张明熙。从自家试种3亩地开始,35年如一日,张明熙不断探索金钗石斛种植技术。跟随他的步伐,现在,赤  相似文献   

2.
正赤水市把金钗石斛产业作为富民产业、生态产业、朝阳产业来抓,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金钗石斛是国家保护二类珍稀植物,世界濒危物种,与雪莲、人参、冬虫夏草等名贵中药材并称为"九大仙草",更被国际药用植物界称为"药界大熊猫",素有"人间仙草"美称。  相似文献   

3.
正大棚里、树桩上、石块上、花盆里,金钗石斛、铁皮石斛、束花石斛、鼓槌石斛……各种品种的石斛或枝叶繁茂或花开正艳。这是贵州大学石斛研究院,位于贵州大学西校区,占地30多亩,设有种质资源保护区、示范种植区、成果展示区、产品研发区。"石斛是生态产业、富民产业。"贵州大学副校长张大林介绍,为助推全省石斛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坝上育苗,山上栽种,园内加工,盘活每一块山林土地,赤水市以坝区带动、山区驱动、园区联动,不断推动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料峭春寒冷,山中始放晴。赤水市石堡乡的丹霞崖壁上,金钗石斛爬满石块,预示着新一轮丰收与增值。坝上育苗,山上栽种,园内加工,盘活每一块山林土地,赤水市以坝区带动、山区驱动、园区联动,不断推动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我叫徐旻,是上海市普陀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案件立案庭庭长。2019年7月,我作为上海市第三批援黔干部来到赤水,挂职赤水市扶贫办副主任。两个月的时间,跑遍赤水14个乡镇。赤水仿野生种植在丹霞石上的金钗石斛,兼具名贵药材和观赏盆景的特性。但产品推广和延伸品的开发还有些不足,销售渠道还没有完全打开。  相似文献   

6.
我叫徐旻,是上海市普陀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案件立案庭庭长。2019年7月,我作为上海市第三批援黔干部来到赤水,挂职赤水市扶贫办副主任。两个月的时间,跑遍赤水14个乡镇。赤水仿野生种植在丹霞石上的金钗石斛,兼具名贵药材和观赏盆景的特性。但产品推广和延伸品的开发还有些不足,销售渠道还没有完全打开。  相似文献   

7.
<正>今天的赤水,群众依竹而农、依竹而工、依竹而富,全市逐步构建起竹产业循环发展体系,竹子已成为实现生态美、生活富的有力支撑。初冬的赤水河畔,依旧绿意盎然,一片片竹林在微风吹动下秀美异常。赤水市丙安乡丙安村村民曾富强大清早出门砍竹。他家的600多亩竹林一年产竹20余吨,靠卖竹笋和竹原料就可收入8万余元。在竹子之乡赤水,生态因竹而美,百姓也因竹而富。依托130万余亩竹林,赤水市竹  相似文献   

8.
正著名的"中国竹子之乡"——贵州省赤水市坐拥竹林面积近140万亩,是中国最大的竹海,全年可在山林收集自然生长的各类鲜竹笋5万余吨。为了促进竹笋产业发展,带动老百姓脱贫致富,赤水市通过招商引资建设竹笋深加工项目。2005年6月,贵州红赤水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以赤水市丰富的生态竹林资源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专注于绿色、生态、有机食品的研究、生产、销售。  相似文献   

9.
从1992年到1995年,赤峰市翁牛特旗玉米覆膜面积由3.5万亩增加到7万亩,平均单产达到500公斤以上,旱地覆膜玉米单产增加到400公斤,每亩纯收入180元,解决了7万多贫困农牧民的温饱问题。1996年,翁牛特旗实施水稻种植新技术,一举抛摆秧10760亩,比1995年增加1万亩,实现了大的跨越,每亩增产50公斤以上。1998年,翁牛特旗创建了全自治区惟一的一家水稻种子生产实验示范基地———内蒙古自治区水稻原种场。通过品种更新,每亩收入均在160元以上,仅此一项全旗每年水稻生产总增收1600万元…  相似文献   

10.
<正>"我家去年种植了100亩地的滴灌打瓜,单产达到了150公斤,市场价格是13元,卖了近20万元,除去成本,100亩地净挣了10万元以上,每亩净收入达到了1000元以上,取得这么  相似文献   

11.
正素有"竹子之乡"美誉的赤水市,是我国重要的竹业基地,西南地区最大竹材产区,拥有132.8万亩竹林,竹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赤水市将招商引资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做大做足"竹文章",创新招商方式,大力引进符合本地发展实际的好产业、好项目、好企业。围绕延伸产业链,以纸制品、竹木家具、竹集成材料、特色食品药品、新技术新材料"五大产业"为突破口,找准龙头企业补齐现有产业链,高端引进  相似文献   

12.
丁淑荣是农二师二十四团六连一名普通的女职工,去年种植了67.5亩辣椒,单产454公斤,纯收入12万余元,成为六连的致富带头人。她依靠科技勤劳致富,从土里刨到了"金子"。  相似文献   

13.
像我们安岳县天马乡贤庄村这样没有地理和资源优势的村子,要想在土里刨金,必须依靠特种产业. 这个念头在我心中已有20多年了.当时,我在自家2亩稻田里养鱼,虽然是小规模养殖,也比单胂水稻每亩多收入1000多元.尝到甜头后,我不断摸索经验,掌握技术,将养鱼苗和养成鱼相结合,滚动发展.目前,已投资16万元承包山堰塘50亩,年产鱼苗和成鱼各5万公斤,纯收入10万元;承包巴中井坝水库400亩养成鱼,年产成鱼10多万公斤,纯收入15万元.  相似文献   

14.
2006年以来,铁岭市榛子基地面积迅速扩大,加工、营销企业相继建成运转,榛子产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截至目前,全市共有2万多户6万多林农从事榛子生产,榛子开发面积达到105万亩,提前一年实现了百万亩开发目标;榛林产果面积55万亩,亩产达25公斤,  相似文献   

15.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西红柿能长15米高, 果实像葡萄一样,一串结87颗,一亩地产两万公斤,收入22万元;甜椒有青有红,金黄金黄的,像蜡塑工艺品,亩产1.5万公斤,每公斤卖24元;网纹甜瓜每公斤16元,每亩收13万元。在河南省驻马店市郊,一个100亩的"亚世达国际农业高科技示范园",让周围的农民开尽了眼界:"老天爷,这哪是种庄稼?简直是种金子!"示范园引进以色列滴灌和微喷技术,电脑控制,  相似文献   

16.
媒体称龙江县清秀水稻产业技术协会会长孙清秀为"水稻大王",显然不是根据他区区30亩的种植面积,而是由于他在当地推广旱育稀植、超稀植、无公害水稻所产生的巨大示范效应:全县旱育稀植技术推广后亩产翻两番,超稀植推广技术后每亩增产150多公斤;他率先种植的无公害水稻已超过1万亩,每公斤米高于普通大米0.30元仍供不应求,仅此一项全乡稻农年增收近百万元.  相似文献   

17.
致富参考     
[致富之路] 赤水市:林业生态建设 造福二十万农民 2004年,赤水市20多万农民人均纯收 入达到2312元,比上一年增加207元,增长 9.83%。据悉,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中从竹 产业及其相关产业获得的收入近1000元,占 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 地处黔北的赤水市,处处是蔽日的树 林和翠竹。1995年以来,赤水市抓住国家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 的机遇,因地制宜地确定了以造竹为主要  相似文献   

18.
正2019年,荔波县仿野生铁皮石斛、百香果种植新增1万亩。一片片新绿迎着春风生长,描绘出这个季节生机盎然的画卷。一年之计在于春,荔波县抓好生产季节时机,因地制宜,将仿野生铁皮石斛、百香果种植作为当地扶贫产业的重点,两个产业制定了2019年新增1万亩的目标,走出一条发展绿色经济兴县富民的致富路。  相似文献   

19.
赤水县领导干部在"摆"龙门阵中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诉求,化解矛盾纠纷,实现了干部作风的转变。"今天的‘百姓龙门阵’跟往常一样,只要是和我们村发展相关的,什么意见建议都可以提,什么话题都可以摆,哪个先来?""现在我们村的石斛种植面积已经有1000多亩了,能不能成立石斛专业合作社?"  相似文献   

20.
冬日的骄阳沐浴蜀中大地,走在天府之国的乡间地头,处处都能看到乡亲们喜悦的笑脸,深刻感受到扶农富农政策的魅力…… 搞了多年水稻制种的种植大户田开林这段时间老是满面春风,逢人便乐呵呵地说:"去年我种植的10亩种稻获得了好收成,制种产量每亩达到了384公斤,比往年每亩提高产量50公斤.加之国家对农业的扶持、稻种价格的上涨(每公斤比前年上涨1.6元),光制种一项,就卖了2.2万元,比前年增加了8000多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