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的历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剧变发生在戈尔巴乔夫当政时期。仔细研究起来,使苏联走到这种结局的关键领导人是勃列日涅夫。勃列日涅夫是苏联的掘墓人。在勃列日涅夫当政期间,中止了已经开始的改革事业。在政治、经济体制、思想观念等方面向斯大林时代回归。特别是锁定终身制,使苏联政治体制从骨子里腐败起来。在这同时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向全球扩张,把苏联引上穷兵黩武的极端道路。在人类社会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时代,勃列日涅夫却逆时代潮流而动,铸定了苏联体制的结局。  相似文献   

2.
1964年 10月 ,勃列日涅夫取代赫鲁晓夫 ,出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1977年 6月 ,勃列日涅夫又兼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从 1964年 10月到 1982年 11月 ,是勃列日涅夫执政的 18年。苏联在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 ,政局比较稳定 ,也没有发生大规模镇压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 ,综合国力在苏联存在的历史上最为强盛 ,以核武器为中心的军事力量膨胀 ,在全球范围内与美国争霸 ,俨然不可一世。本文就有关著作中关于勃列日涅夫时期在苏联历史上的定位问题 ,作一综述。徐葵先生在《关于苏联 74年社会主义实践和苏联剧变的历史思考》一文中认为 :勃列…  相似文献   

3.
苏联的成立对国际共运史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它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飞跃。然而,经过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等几代苏共领导人领导的改革,使苏联逐渐走向解体。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本文对其解体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苏联亡后其党政体制特别是监督制度受到学界反思关注。本文较全面地追述了苏联党政体制的由来,分析了其专制官僚制的实质,而其突出特点就是权力不受监督,干部享有特权,至勃列日涅夫时苏联党政干部上下全面腐败,最后导致亡党亡国。苏联党政监察体制对我国有过直接巨大的影响,分析反思其制度弊病,对我国当今的改革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5.
苏联的国际关系理论从意识形态上看属于马克思主义学派,其特点是试图用马列主义为指导,分析当代的国际问题,对国际关系发展的规律、当代国际社会的构成、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对外政策制定与实施、国际冲突与合作、战争与和平等全球问题,作出理论上的说明,但是苏联的国际关系理论常常受苏联对外政策的制约,为各个时期的苏联对外政策做注释,为斯大林时期、赫鲁晓夫时期在对外关系方面表现的大国沙文主义粉饰,为勃列日涅夫时期的霸权主义、扩张主义辩护,这就给苏联的国际关系理论打  相似文献   

6.
钱其琛在他的回忆录里谈到,新中国的新闻发言人出现在1982年,起因是3月24日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发表长篇讲话,建议两国政府磋商,采取措施改善中苏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书由英国的苏联和东欧问题研究专家A·纳基威乔所著,美国圣马丁出版社出版。 作者依据大量史实,对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的苏联共产党和国家五位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和戈尔巴乔夫作了深入研究,提供了他们  相似文献   

8.
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苏共十分重视对青年的思想教育。但青年一代却不可逆转地走向苏共愿望的另一面。苏联社会的隔代悖论,主要原因在于:苏共一面是自身在蜕变;另一面却无视时代的变迁和世界日新月异的进步,只会按照一成不变的程式,强行向青年一代实现教条式的灌输。青年工作的失败,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共的悲剧。  相似文献   

9.
越南发动对柬埔寨的侵略战争至今已有十个年头了,这场战争不仅给柬埔寨人民造成了灾难,而且严重威胁着亚洲和世界和平。苏联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积极推行“南下战略”,出兵阿富汗,纵容和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使东南亚地区成为影响全球的热点之一。现在苏联已从阿富汗撤军,柬埔寨问题更显突出,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件大事。本文将侧重分析柬埔寨问题的症结及其出路。柬埔寨位于中南半岛西南部,农、林、渔产品及矿产资源丰富,又拥有战略地位极  相似文献   

10.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弊端已充分暴露,这些弊端造成的问题成堆,摆在以赫鲁晓夫为核心的新领导班子面前。赫鲁晓夫以很大的勇气领导党和政府冲破阻力,进行了改革的大胆尝试。他的改革虽然不算成功,但留下的经验和教训对后人是大有益处的。勃列日涅夫前期针对赫鲁晓夫的失误进行调整和改革,后期陷于僵化和保守,也给后人留下了经验和教训。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正在进行中,还不能定论,但成绩与失误都是明显的。本文仅就干部队伍的更新和稳定与改革及发展的联系做一粗浅的总  相似文献   

11.
苏联个体劳动活动旨在更充分地满足社会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增加公民从事社会有益活动的机会,为他们提供根据所付劳动获取补充收入的可能性. 一、总则第一条个体劳动活动根据苏联宪法和现行法律,在苏联允许手工业和居民生活服务范围内的个体劳动活动,以及仅仅以公民及其家庭成员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其他形式活动.国家调节个体劳动活动,保证这一活动有益于社会.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考察资本主义发展中产生的社会问题,全面剖析了工业化对城市和农村所带来的影响,认识到城乡对立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固有顽疾。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促进城乡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消除城乡对立和城乡隔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走城乡融合发展的道路。列宁和斯大林承接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合作社的方式使苏联的城乡关系成功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可是斯大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又使苏联的城乡关系步入了歧路,阻碍了苏联社会主义农村与城市的发展。中国借鉴苏联的成功经验,极大地解放了中国城乡的生产力。但由于受国内外客观环境的影响,中国的城乡关系逐步失调,即使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也未能得到彻底改变。新时代,中国社会在产业发展、体制改革、精神文明、社会治理和生态治理等层面出现了众多利于城乡融合的积极因素,利于我国形成新型城乡工农关系,构建以“人”为核心的城乡融合实现机制,能够使中国城市和乡村在融合的发展道路上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3.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及其结构 国内外哲学界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认识不尽一致,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社会统一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是苏联学者,斯大林是其代表人物。他认为,苏联社会在道义上和政治上的一致、苏联各族人民的友谊以及苏维埃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不仅苏联社会政治情绪明显激进化,而且苏共领导集团政治信仰也发生了根本改变,致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一步步走向了终点。政治信仰危机是苏联剧变的深层次原因,其中广大群众的信仰危机为苏联剧变提供了社会基础和必要条件,苏共党的领导人及党政精英政治信仰危机是苏联剧变的直接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15.
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新思维被称为是苏联“外交政策的新哲学”.它集中反映了现在的苏联领导人对当代重大国际问题的看法及其战略、策略思想。它指导苏联外交政策进行新的调整。研究新思维的理论和实践,有助于探明苏联对外关系的趋向。一、苏联外交新思维的产生及其特点新思维是在多种原因和背景下产生的,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压力;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苏联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6.
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新作《改革与新思维》,在1987年11月,以俄文和英文两种版本公开出版。全书集中阐述了他对苏联国内改革和当代世界形势特点和国际关系的“新思维”。 戈尔巴乔夫在论述苏联国际问题的“新思维”方面,谈到了苏联与各国的关系。在提到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时,他说“苏联以坦率的自我批评精神评价了过去,并对社会主  相似文献   

17.
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成为苏联遗产的主要继承者.独立伊始,俄罗斯以新自由主义理论为基础,开始了激进的经济转轨.然而,"休克疗法"令俄罗斯整个国家陷入了严重的经济社会危机.特别是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原本就十分脆弱的俄罗斯经济更是遭受了致命的打击,俄罗斯大国地位一落千丈.新世纪普京上台后,果断地推行了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终结了内政混乱、经济衰退、国际地位下降的局面,实现了俄罗斯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复兴.目前,学界已从多视角来揭示俄罗斯社会剧变的原因,本文试图以软实力为切入点,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国际关系专业(研究方向:苏联对外政策) 三、问答题(每题25分,共50分): 1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2.中国抗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与作用。 当代国际关系(1945一1990年)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凯南的遏制理论 2.三环外交 3.北大西洋公约 4.新东方政策 5.尼克松主义 6.中东“六·五战争” 7.七一卜七国集团 8.勃列日涅夫主义 二、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欧洲共同体市场建立、发展及其趋势。 2.80年代后期以来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世界经济概论 一、简答题(只要求回答要点,不要求 展开分析,每题10…  相似文献   

19.
纳卡问题在外高加索格局中是一个核心的冲突问题.冲突的由来是历史上沙俄帝国占领卡拉巴赫后实行的种族地缘政治战略,帝俄政府通过大规模的移民改变了当地的民族结构,从而埋下了日后冲突的根源.苏联解体后,虽然国际社会参与调解冲突,提出了多种方案,但纳卡问题迄今毫无进展.纳卡问题的存在对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双方的政治经济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苏联问题的根子在政治体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苏联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苏联改革政治体制的核心是解决公民与政权分离的问题,消除经济改革的障碍机制,为此,戈尔巴乔夫以列宁提出的"一切权力归苏维埃"为目标,试图通过全民选举苏维埃代表来实现公民与政权的结合,但实践的结果证明此路不通。本文分析了"一切权力归苏维埃"行不通的原因和造成的严重后果,总结了苏联政治体制改革的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