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沿着澜西公路进入佤山,在澜沧与西盟交界处,栖息着一个佤族风情浓郁、自然风光秀美的村落--勐梭镇博航自然村。
  博航村是一个佤族聚居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村内的森林遮天蔽日,林间山花灿烂,这里的佤族群众大多能席地而歌,即兴起舞,佤族神话为村子增添了神秘色彩。然而,这样一个美丽的村落,过去却十分贫困,直到2007年,西盟县委、县政府经过多次调研,打造“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的思路逐渐清晰,对博航村的改造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2.
叶孜 《今日民族》2001,(5):22-24
云南民族出版社佤族女编辑鲍明秀哽咽着一遍遍朗读这首佤族神话史诗《葫芦的传说》,在这优美动人的长诗里蕴含着浪漫的伤感情调。长诗的译者,也是她的启蒙老师刘允褆,去世已有半年。她告诉记者,刘允褆年届花甲即匆匆辞世,回顾他这一生,作为一个北京人,或许在学术或者是文学上没有什么惊人的成就,但他把大半生心血和情感献给了佤山,献给了佤族人民,他是佤族人民心目中“佤山的儿子”。 诗人、佤语翻译家、副编审、云南国际友人研究会秘书长刘允褆生前好友们的诉说,把记者的视线带进到一个饱含佤族情结、血液里浸透着阿佤魂的普通…  相似文献   

3.
《今日民族》2013,(9):11-11
《狂欢佤部落》汇集了佤族神话传说、祭祀、民风民俗等内容,再现了佤族从原始社会中走来,在佤山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集中展现出佤族文化神秘、古朴、自然,阿佤歌舞粗犷豪迈、阿佤人热情奔放的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为古老的佤族文化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相似文献   

4.
今年41岁的罗岩祖是西盟佤族自治县翁嘎科乡人,七十年代初参加工作以来,他当过农科员,又先后任过县农科站副站长、县农牧局局长等职,1991年,他调任西盟县民委主任。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佤族干部,罗岩祖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佤山的土地上,为了让阿佤人早日过上好生活,他作了许多不懈的耕耘。西盟是一个边疆民族特困县,由于历史和自然地理的原因,交通闭塞,科技文化落后。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作粗放,生产力落后,群众生活还处于贫困之中。1981年,罗岩祖同志走上了县农牧局的主要领导岗位上,作为有专业知识的一个领导干…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她在西盟的调查手记,让我们透过作者的目光,去感受一个日本女孩眼中的佤山、佤寨。2004年4月16日,我从昆明出发,到西盟佤族自治县考察当地佤族的生活习惯和原始宗教。行前从一些资料中得知,那是一个生活在云南西南部群山中,有着神秘的原始文化的民族。这样的认识让我对这次西盟之行充满了期待。老县长隋嘎先到西盟新县城(2000年,因为地质原因西盟县城搬往勐梭镇),这是一座有宽阔的马路和漂亮的现代建筑的小县城。我有幸走访了隋嘎老县长,70岁的老县长头上缠绕着红色包头布,让人眼前一亮。老县长自豪地告诉我,这包头是自家织的白布用茜…  相似文献   

6.
云南民族出版社佤族女编辑鲍明秀哽咽着一遍遍朗读这首佤族神话史诗<葫芦的传说>,在这优美动人的长诗里蕴含着浪漫的伤感情调.长诗的译者,也是她的启蒙老师刘允褆,去世已有半年.她告诉记者,刘允褆年届花甲即匆匆辞世,回顾他这一生,作为一个北京人,或许在学术或者是文学上没有什么惊人的成就,但他把大半生心血和情感献给了佤山,献给了佤族人民,他是佤族人民心目中"佤山的儿子".  相似文献   

7.
阿佤山印象     
走近临沧,便走近了阿佤,走进沧源,便走进了佤山;阿佤山再高,却有条条山路通向山外。佤山是神奇的,阿佤人的胸怀是敞开的。在大雾淌散,新茶待摘之时,我们走进了佤山。佤山沧源,我国佤族聚落之乡,全县现有佤族人口12.5万,占全县总人口的83.8%,占全国佤族总人口的28%。沧源佤族自治县位于临沧地区西南角,全县地势北高南低,峰峦连绵,平均海拔在1500~2000米之间;境内河流纵横,主要有南滚河、小黑河,属萨尔温江水系;拉勐河、勐董河,属澜沧江水系。全县有闻名遐迩的古崖画群、南滚河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  相似文献   

8.
毕登程 《创造》2014,(4):62-63
正临沧其实还应该再打响另一个重要的佤文化品牌,那就是承接着司岗里文化的司岗格—西念壤文化。多年来,虽然临沧并非佤族自治州,但有眼光的临沧历届领导抓住特色文化,举全市之力着重打造佤族文化,一个耳熟能详的口号就是:"临沧,世界佤乡。"其结果,临沧市,当然主要还是沧源佤族自治县的佤文化宣  相似文献   

9.
《今日民族》2013,(9):18-18
佤族音乐舞蹈史诗《司岗里》,以《司岗里》史诗的核心思想为主线,通过真实的九大人文自然符号,演绎阿佤人敬畏生命、崇尚自然、天人合一、团结和谐的普世精神和弘扬传统、自强诚信、广结天下、勇于创新的人性品质,让人们在音乐、舞蹈和诗的审美享受中,感悟佤山、佤族、佤文化的丰富和独特的内涵。吉歌由《恐慌舞》、《击石舞》、《取新火》、《古歌》、《火把舞》构成。反映阿佤先民对生命、对自然的认知,生发和积累万物有灵、和谐生存的原始意念,昭示佤山古老文明的活水源头。  相似文献   

10.
西盟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距云南省省会昆明市十分遥远,是以佤族人口为主的边境小县。这个被佤山云海所包围的小县城,据说是云南省最美丽的县城。放眼望去,翠绿的山,洁白的云,整齐的楼房,油黑的柏油马路……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整个县城安详宁静。西盟没有工业,不象北京、上海、成都那样的繁华  相似文献   

11.
胡云 《今日民族》2014,(3):20-21
<正>阳春三月,北国冰封还未解冻,孟连县富岩镇芒冒村早已是山花烂漫,莺歌燕舞,呈现一派绿色生机。还未下车就能听到寨门上的铜铃叮当作响,清脆回荡,让人心旷神怡。这是佤山群众对客人的欢迎和美好的祝愿。走近寨子,一眼就能看到悬挂在寨门上的牛头,佤山牛头是神秘的象征,是佤族人民的信仰,牛头挂得愈多预示着这个寨子里的人生活愈富裕、愈幸福。  相似文献   

12.
一九八一年深秋,我们由昆明飞抵思茅,然後改乘汽车,穿越纵贯滇西横断山脉的丛山峻岭;汽车时而盘山而上至海拔一两千米的高峰,时而逶迤於海拔五六百米的峡谷和平坝。大约走了五百公里,来到滇西南边境的西盟山。这里是从北向南流的澜沧江、怒江两条大河之间的阿佤山区,有史以来就是佤族居住的地方。今天这一带聚居着二十六万多佤族同胞和数十万各族人民。西盟山之巅就是西盟佤族自治县城所在地。  相似文献   

13.
1月8日,由国家民委、省民委和思茅地区行署组成的慰问调研组来到西盟佤族自治县,深入佤山了解佤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并用最直接的方式,把党和政府的关怀慰问送到了佤族群众中。慰问调研组由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赵显人司长、办公厅普永生副主任、云南省民委马泽副主任、思茅地区行署副专员丁艳波及西盟县有关领导组成。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安排好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开展好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的指示精神,1月10日至11日,慰问调研组与县、乡抽调的50多名干部共60多人分8个小组,采取全面摸底与重点了解的办法,对全…  相似文献   

14.
解放时,西盟佤族尚末进入阶级社会,但由于原始社会的解体和私有制的逐渐确立,氏族成员中开始发生贫富分化,原来维系和调解氏族社会纠纷的习惯规范,逐渐蜕变为习惯法。这种正在产生的习惯法适应私有制的建立和保护私有制的需要,开始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本文根据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有关西盟佤族习惯规范的调查资料,就其主要的方面试作探讨,为研究西盟佤族习惯法的起源提供一些资料和看法。  相似文献   

15.
西盟佤族解放前的家长奴隶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放以前,西盟佤族社会存在着约占总人口4—5%的奴隶。研究佤族奴隶占有关系,不仅对正确认识解放前西盟佤族的社会性质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研究人类奴隶制的产生和发展也有一定价值。一、佤族奴隶占有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恩格斯说:“农业家族内的自然形成的分工,达到一定的富裕程度时,就有可能吸收一个或几个外面的劳动力到家族里来。在旧的土地公有制已经崩溃或者至少是旧的土地共同耕作制已经让位给各个家族的小块土地耕作制的那些地方,上述情形尤为常见。”  相似文献   

16.
佤族历史悠久,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滇西和滇西南地区。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语支,有布饶、阿佤、佤3种方言。上世纪30年代,进入阿佤山区的外国传教士,曾用拉丁字母设计了一套用来拼写佤语的文字,佤语群众管它叫“赖撒拉”,意即“传教士文字”,流传不广。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帮助下,设计了新的佤文方案,经过推广应用,现已成为我国佤族的通用文字。  相似文献   

17.
佤族鸡肉烂饭,佤语称“迈尼亚布勒”,“迈”为烂饭,“尼”为肉,“亚”为鸡,“布勒”为佤族自称,连起来就是佤族鸡肉烂饭。佤族鸡肉烂饭历史悠久,是佤族食品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一、佤族鸡肉烂饭由来的传说佤族鸡肉烂饭的由来,传说是古代时候,有一对佤族夫妇生育的儿女很多,成了一个大家庭,这些儿女长大后,姑娘嫁出去了,儿子结婚后分家出去了,多年互相没有见面,因此,有一年过年的时候,兄弟、姐妹互相邀约回来看望老人。父母没有办法给儿女吃好的东西,只有把自己养的唯—一只鸡杀了,和大米、冷水一块放进土锅里煮成鸡肉烂饭…  相似文献   

18.
《今日民族》2005,(3):57-60
西盟佤族自治县地处中缅边境,辖6乡2镇,36个村民委员会,其中6乡1镇与缅甸佤邦接壤,国境线长89.33公里。全县有佤族、拉祜族、傣族、汉族等25个民族,总人口83098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4%,其中佤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2%。许多民族都跨境而居,边民习俗相近、宗教信仰相同、通商往来频繁,做好民族工作,维护边疆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意义的重要工作。解放前的西盟,各种矛盾引发的纷争不断,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西盟各族人民才得以紧紧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旗帜下,共同谋求繁荣发展。强烈的对比,使西盟干部群众对边疆稳定、民族…  相似文献   

19.
青山、碧湖、云海,脚步、歌声、微风,一边倾听鸟虫世界的浅唱低吟,一边欣赏佤山小城的浪漫风情,平静、幸福、和谐,这就是我心向往之西盟。  相似文献   

20.
佤族约有255,000人,分布在云南省的西盟、沧源、孟连、澜沧、耿马、双江和镇康等县。解放前各地佤族社会生产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在保持原始生产方式较多的西盟、沧源和孟连等地的佤族社会,在宗教信仰方面所保留的原始宗教形态也就更较明显。本文概要地介绍一下西盟等地佤族宗教信仰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