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胡明 《政法论坛》2014,(3):3-11
经济学和法学就法人所有权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经济学不涉及法人所有权之说与其个人主义方法论有关,而法律上拟制的法人则是一种整体主义方法论意义上的观念建构。两种分析方法论各有长短,且存在融合的可能性。建基于个体主义方法论的经济学在特定之情况下应该接受某种整体论的思想,以多维化态度分析现实中的企业;同样坚持法人所有权的公司法也需要体现出股东终极所有权的观念,以有效保护股东利益。  相似文献   

2.
朱晓娟 《北方法学》2011,5(4):18-23
各国合作社法几乎均规定了合作社的法人主体地位,自德国以降的各国民法典在主体理论上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德国民法典"理性—主体—意志"图式的影响。具备一定条件的组织或团体最终被确认为法律主体是因为其符合传统民法所要求的"理性",即具备独立的意思及独立承担责任的物质基础。合作社作为一种特殊的具备经济与社会双重特征的团体组织,符合理性要求下的法人条件,属于作为民事主体的法人。法人自产生之日起,学理就依据不同的标准对其进行分类,虽然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演进,对传统的法人分类基本上已达成了共识。然而在我国进行民法典立法的背景下,重新研究法人分类仍有其意义。对法人分类的研究有助于指导立法,对于一些新出现的法人组织进行归类以确定对其采取的立法政策、宗旨和技术。  相似文献   

3.
日本的宗教法人认证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法人认证制度在日本宗教法制中居于基础性的重要地位。宗教法人(团体)认证分为宗教法人设立认证、变更认证和自行解散认证。认证制度的宗旨在于实现宗教自由和社会秩序的平衡,贯彻登记自由原则和法治原则,审查范围上采取准则主义,审查方法以形式审查为主,实质审查为辅,设计宗教法人审议会制度以便有效约束行政自由裁量权,重视事中和事后救济程序,这些特点都值得我国借鉴。当然,日本宗教法人认证制度的严格化也提醒我们不应以提高准入门槛替代事后监督,应考虑将法人人格与税收优惠等特权脱钩。  相似文献   

4.
5.
张媛 《法制与社会》2010,(34):279-280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确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法人,但并没有明确其为何种类型的法人。本文通过考察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发现其不属于营利性法人,但又不同于非营利性法人中的公益性法人,认为应将农民专业合作社视为一种非典型的非营利性法人,并建议在未来的合作社法修订过程中应全面准确地揭示其法人类型。  相似文献   

6.
王春梅 《法学论坛》2016,(6):148-157
在苏联民法中,所有制曾一度奠定了其所有权和民事主体分类之基础,甚至成为苏联民法及其民事主体制度的最大特点之一.但随着苏联与俄罗斯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其所有制关系不断走向变革,民事立法上的所有权和民事主体分类基础也发生了变化.就法人分类而言,虽然由于俄罗斯过渡性市场经济的特点,还存在着一些特殊标准,但法人活动的性质已经成为《俄联邦民法典》对法人分类的主要标准,由此昭示着俄罗斯法人分类所有制基础的隐退与消失.而法人分类基础上的所有制话语从20世纪50年代纳入我国立法之后,历经了60-80年代的扩张与持续后,至今仍然大量遗留,从而导致对平等原则的背离与立法上的区别对待,而我国平等多元民事主体制度的构建则要求彻底清除与消解法人分类的所有制基础.  相似文献   

7.
林彬 《特区法坛》2003,(78):13-13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也日趋成熟。涉及企业法人在经营活动中产生权利侵害而承担民事责任的诉讼案件日益增多。人民法院审理企业法人侵权责任的承担和法人的法定代表人以及法人的工作人员从事与经营活动无关的侵权责任的承担问题的案件,判决结果多种多样,社会效果不佳。这就有必要对企业中法人的行为与企业中的法定代表人及其工作人  相似文献   

8.
农民专业合作社(国外多称为农业合作社或是农协)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已逐步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在我国很长时间内被立法实践忽视,本文主要就该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国家所有权是解决私人所有权不足的一种重要途径,但国家所有权又面临着主体抽象性以及政府失灵的困惑。因此,国家所有权暨国有财产的合理定位及其治理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家的公权力制度安排。国家所有权由政府代表国家行使,体现人民利益,理应接受纳税人监督;国家所有权应当实行分别所有原则。法人所有权是一种非所有制性质的相对所有权,是更好地实现国家所有权和私人所有权的一种重要方式和手段,是私人所有权向公共所有权迈进的一种阶段性客观反映。它作为所有权社会化的重要途径,能进而实现马克思、恩格斯所言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上更高层次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以最终达致公共所有权目标。  相似文献   

10.
《物权法》所有权概念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光宗 《时代法学》2007,5(3):62-65
所有权不仅是物权法,而且是整个民法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物权法》第39条对所有权进行了描述性地定义,既继承了民法通则对所有权定义的传统,又揭示了所有权概念的部分内涵,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它没有囊括所有权的消极权能,更没有揭示出所有权作为“排他性支配权”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1.
Corporate Ownership by Industrial Foundations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Industrial foundations are self-governing, non-profit institutions that own business companies. This ownership structure is found in a fair number of Northern European companies, some of them successful world-class competitors. Standard agency theory would predict foundation-owned companies to be relatively inefficient since they lack monitoring by residual claimants and access to equity finance from the stock market. Nevertheless, empirical research (Thomsen 1996) has found that Danish foundation-owned companies do no worse in terms of profitability and growth than companies with dispersed ownership or family ownership. The paper considers and tests alternative explanations of this paradox. Explanations based on tax incentives, alternative control mechanisms and product-market advantages are rejected, but some support is found for performance advantages related to family control and long-term business commitment.  相似文献   

12.
While generally the impact tax has on patterns of corporate ownership and control has received little attention in the relevant academic literature,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ax is potentially an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ownership patterns in large companies. The paper focuses on historical developments in Britain, where an 'outsider/arm's-length' system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took shape dur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became fully entrenched by the end of the 1970s. Taxes imposed on corporate profits, taxation of managerial and investment income and inheritance taxes help to explain why during this period blockholders sought to exit and why there was sufficient demand for shares among investors to permit ownership to separate from control.  相似文献   

13.
股东表决权:公司所有与公司控制的连接点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梁上上 《中国法学》2005,(3):108-119
美国学者Berle和Means于1932年系统地分析了在公众公司中存在的公司所有与公司经营相分离的现象后,在经济学和公司法学中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根据该理论,在公众公司中的股东对经营层失去了控制,表决权也没有任何意义了。对此,基于所有权结构的有效性分析,本文认为股东对管理层并没有失去控制,而是由某一个或者几个大股东控制着公司。在两权分离过程中,表决权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是公司所有与公司经营的连接点。它不但维系和控制着公司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还是不同股东之间争夺公司控制权的工具,是控制股东对中小股东进行控制的工具。为了顺应这一工具主义趋势,表决权与股份之间出现了分离倾向的同时,表决权本身也出现了客体化趋势,在表决权的救济上也已经从损害赔偿为主的救济方式走向了撤销公司决议为主。  相似文献   

14.
各国公司法和相关法律目前多有将"获取本公司股票"行为规制放宽的趋势,包括日本也有这种动向,因此,我国刑法目前不宜将此种犯罪列入。"违法分红"行为往往与"虚假决算"行为结合在一起,对上市公司的财产和正常运营有相当大的危害,应当列入刑事犯罪。对现代期货、证券犯罪来说,增设背任罪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16.
公司契约理论为我们认识公司法和一系列公司制度提供了新的视角。以公司契约理论来解读我国公司法律制度,我们可知,我国公司法应属于私法,以授权性、任意性规范为主;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应该是契约自由;作为对契约"缝隙"的弥补,司法对公司运作应是有限介入。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argues against the search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crime causation in comparative criminology. It includes a critique of two advocates of general theory, and offers three propositions which suggest appropriate strategies for theory construction in comparative research.  相似文献   

18.
公司制度趋同理论检视下的中国公司治理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公司治理全球趋同理论是国际公司法学界在上世纪90年代发起的阶段性议题。趋同论与多元论的广泛交锋、股东中心主义模式与利益相关人模式的优劣权衡、竞争压力假说与路径依赖假说的鲜明对比、法律移植假说与境外上市推动假说的切磋琢磨等多处论战令人印象深刻,也广泛检视了现代公司治理领域的多项命题。该理论也是我国公司法近十年来立法演进与理念变革最重要的域外理论背景之一,为2005公司法修订、独立董事制度引入、股权分置改革、并购重组创新、境外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理念深化等公司治理标志性探索直接或间接贡献了理论资源。趋同论与本土论相互制约和共同影响下的近十年中国公司治理总体呈现出一定的英美化转向,与此同时,它也将长期接受来自诸如家族文化与官僚文化、习惯性漠视少数股东利益以及股权结构过度集中等与英美经验暂时难以化约的中国本土现实的挑战。跳出趋同或者多元的概念层面的争论,尊重公司治理规则的国际共识,拓展和优化对先进经验的学习路径,专注于本土问题的解决,也许是当下应当持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NANCY FRANK 《Law & policy》1984,6(3):361-377
This survey of regulatory inspectors reveals a surprising number of threats and assaults being made against inspectors in the course of enforcing regulatory provisions. Contrary to conventional images of regulatory enforcement, inspectors in some agencies face violent resistance from regulatory offenders that is similar to the violent resistance encountered by police officers. These findings provide support for the contention that regulatory enforcement and policing should be conceptualized as overlapping forms of law enforcement rather than as distinct governmental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20.
罗马法所有权理论的当代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新彦 《法学研究》2006,(1):114-124
大陆法系所有权制度曾经历过日尔曼模式到罗马法模式的转变,在这一历史变迁中,罗马法极富个人主义精神的绝对所有权对社会的进步及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当今,所有权的权利束正朝向分离、碎裂的趋势发展,形成一物之上的多重所有权。但这是罗马法所有权理论在大陆法系的新发展,而不是由罗马法向日尔曼法的回归。这一发展要求我们对一物一权原则做出重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