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哈代的代表作。小说以人的美好性格和高尚情操被黑暗的社会环境毁灭这一不可调和的悲剧冲突为基主题,反映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2.
潘金莲这个重合了受害者和害人者双重身份的女人成就了<水浒传>中一段颇为复杂的爱情悲剧,也使其成为了一位具有特色的悲剧性人物.究其原因,社会环境促成了她的悲剧命运,同时她的悲剧也成为了社会性的悲剧、女性的悲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中国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与日本平安时代晚期作家紫式部的物语小说《源氏物语》作为参照蓝本,阐述了中日两国的尚悲文学传统在两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并通过作品中人物被礼仪道德和社会的价值取向所束缚之下的悲剧命运,进一步探索两部作品所包涵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4.
中西戏剧各自不同,也有很多相似可比的地方。爱是西方人生活的全部意义,尊重个人,张扬个性是西方人的追求,而责任则是中国人生命的一切目的,因此,服从集体、超越个人是中国人的行为标准。  相似文献   

5.
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古希腊命运悲剧和中国古典命运悲剧在题材、感情基调、命运观以及结局方面都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认清这些差异,有助于促进悲剧艺术的发展和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6.
基于解决人的问题,在每一项制度设计的背后,都必然暗含着对制度的主体——人及其本质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对人性的不同假设也导致了中西法律制度构架迥然而异,中国传统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采取人性善的假设,由此形成人治传统。而在西方则恰恰相反,基于对人性特别是政治家本性的悲观假设,由此形成法治传统。纵观中外思想史,以人性恶为基点的政治制度恰好弥补了人性善在政治制度设计中的不足。而作为现代社会一个基本制度的法治应基于双重的人性假设之上:在私域要对民众采用人性善的假设;而在公域要对当权者采用人性恶的假设。因为人性是恶的,所以法治是必须的,因为人性是善的,所以法治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7.
佛教本是一种外在超越性的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内在超越精神的影响下,逐渐从外在超越走向内在超越.<红楼梦>中,妙玉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正在于中土佛教(禅宗)的内在超越性.她虽然不断修炼,但难以断除心中的情欲.在世俗之情的挑动下,其内心之欲一再被唤起,"情既相逢必主淫",以致走火入魔,最终沉沦于世俗的"皮肤淫滥"之中.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的悲剧构成表现为三个有机联系的层面 ,即命运悲剧、时代悲剧和道德悲剧。其中命运悲剧是最基本的方面 ,它直接促成了时代的和道德的悲剧。这三重悲剧构织了作品中浓重而惨烈的悲剧氛围 ,给人以悲怆沉仄、抑郁苍凉的心理感受。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而人的全面发展也即人性的完满实现。科学对人性完满实现的作用是有其限度的。吸收宗教的合理成分有助于人性的完满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体现了向一种神圣与世俗相结合的新价值观的转换。  相似文献   

10.
人性假设是中西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管理思想史上,人性假设中国以性善论、性恶论等为代表,而西方则以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和复杂人假设为代表。本文对中西的"人性假设"进行比较分析,探析中西管理思想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以往的《呼啸山庄》的研究大多围绕男主角希刺厉夫而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本文试图选取一向较少为人关注的女主角凯瑟琳为切入点,通过对其中几个经典场景进行细致分析,进而揭示凯瑟琳固有复杂性格因素在情节进展中的关键意义。以期表明,凯瑟琳所禀赋的这种分裂式双重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呼啸山庄》的爱情基调,左右了《呼啸山庄》的爱情走向。从此一视角出发,我们便可以尝试开拓出一面新维度,《呼啸山庄》不仅是一社会悲剧,更是一爱情性格悲剧。  相似文献   

12.
莫里森的《宠儿》中,主人公塞丝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再次重复自己黑人奴隶般非人的遭遇,亲手杀害了自己年仅两岁的女儿,用震惊社会的弑子行为宣告了自己对野蛮的奴隶制的反抗,同时也标志着自己作为女性这一特殊群体在男性霸权和社会压制双重枷锁下的性别意识的觉醒和重新建构。欧里庇德斯的《美狄亚》中展现的也同样是一位女性在异族中遭遇背叛和欺辱之后,用杀子反抗社会、复仇的悲剧,体现了美狄亚女性意识的觉醒。可以说,两部风格不同的作品却都渗透出了女性在面对所谓的"法"的社会制度时,那种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由此而进行的重塑自我主体的悲剧性抗争。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在一系列作品中构筑了一个完美纯净的"湘西世界",描绘了中国理想的"天人合一"社会的原型,给人们的心灵世界一方纯净的乐土.这方乐土虽然汇聚了作者对一个理想世界所有的憧憬,但这方乐土也不是一个完全没有矛盾的世外桃源,这里仍然抵挡不住现代物质文化的侵袭所导致的人性的异化,因此昔日曾作为"梦中绿洲"的湘西世界也充满了"喧嚣与骚动",古老的价值也几乎要消失殆尽了,代之而来的是唯实唯利庸俗的人性异化的出现.  相似文献   

14.
民法是市民社会的基本法、权利法,核心就是对个人的权利与意志的承认和尊重。本文通过回顾法的属性由阶级性向社会性的转变,剖析个人利益保障人性解析的立足点,摸清个人利益保障的历史沿革脉络,阐释现代民法中的人性条款,比较国内外的民事立法的相关内容,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民事立法应充分体现人性化。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从人的需要、劳动、社会关系等方面来研究人性,认为人的本性就是人的能力,现实的人性是可以通过经验来加以确证的。需要、劳动、社会关系都是人的能力的表现或结果、产物。人的异化则是人的能力的片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则是人的能力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命运共同体理念"反映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是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的统一。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是团结国内外一切中华儿女,立足国内建设实际,依靠自身的力量,独立自主搞好国内各项建设,解决好国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的根本,也是沉着应对国内外一切考验和挑战的必然要求。中国要实现"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必须高度重视并利用好一切有利、有力的国际因素,并把国内国际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更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习近平命运共同体思想在从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得到了升华,习近平"命运共同体思想"把中国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命运、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发展置于休戚与共、命运攸关的地位,为真正实现各国人民和合共商共建共享、建设世界大同指明了发展方向,具有明显的历史借鉴、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自由、理想、完美、永恒的渴求,是人类存在的根本,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为之奋斗不息,这一贯穿整个人类历史进程的渴求,似乎离人越来越远。面对人的悲剧命运的被动存在,是勇气和希望给了人以超越的精神。艺术总是时时不忘将勇气和希望带给处于困境中的人们,把人类的所有渴求都展现在了它的世界里。  相似文献   

18.
法国作家马尔罗的小说《人的命运》描述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和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这一时期的中国大革命。在这部小说中 ,他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描述了参加大革命的革命者以及他们的革命动机、革命思想、革命心理和采取的革命手段并展望了革命的前景。因此 ,研究马尔罗眼中的中国大革命对于我们研究中国革命史是一个极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19.
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在当今国际关系学界占据着重要地位,在他的著作《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中,米尔斯海默将权力作为大国政治的核心要素,认为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国家追求权力最大化必将引发冲突和战争,酿成悲剧。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五个命题渗透出悲观主义的色彩,并提出正在走向强大的中国将对国际体系的和平与稳定造成威胁。该观点引发了一定程度的争议,也体现出进攻性现实主义的缺陷所在。在崛起的道路上,中国将永远走和平之路,而非战争的制造者。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历史唯物主义人性视角出发,分析邪教反人性的本质特征:对人自然性的叛逆,对人社会性的反动,对人理想性的扼杀,力图为我们认清邪教反动本质,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