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姜涌 《理论学刊》2013,(3):72-77
政治哲学在今天已经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大热门课题,规范性的政治哲学成了评价现实内外政治、批判地思考社会体制构建、设计未来政治走向的一面思想旗帜。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也引进了政治哲学的方法论研究,马克思政治哲学是讨论人的劳动的权利、劳动的自由、劳动的平等、劳动的分配正义等问题的形而上学基础。马克思是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批判资本的,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自由联合体",它是建构在劳动自觉的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2.
考量当代西方政治哲学,“正义”原则能否实现及其制度形态优劣是一个社会政治系统得以运行的先决条件.无论何种正义,无论程序层面还是实质视角,其最终政治价值旨趣都在于实现对政治主体的生存、安全、平等、发展、民主等需要的契合.多元价值观前提下的政治民主,也就是“正义”的求同存异.如何使“正义”不成为政治生活的乌托邦,文章试图从现代政治哲学视野找寻路径,在不同政治利益价值理念交错中实现“正义”的诉求.  相似文献   

3.
从政治哲学的视域来考察,柏拉图最早对正义理念作出了系统的阐述.作为古代政治哲学的主要代表,柏拉图在理想的国家制度框架内,运用先验理性的方法推导出独具特色的正义理论,从时代的语境来看应该说是比较深刻和前卫的,但同时这种理论又存在着逻辑上的缺陷.在当代重新解读柏拉图的正义思想时,对于论证和构建合乎理性的现实政治制度应当会有些新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并没有系统的正义理论,但马克思对正义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揭示。马克思的正义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就是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条件,故正义要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的要求相适应;二是马克思发现在交换过程中的自由平等与生产过程中的伪自由平等相矛盾,他由此对资本主义展开了道德批判;三是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压迫、剥削人民大众,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对社会主义制度正义性的设想在于它能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其思想发展历程中,既保留又批判了黑格尔政治哲学,其政治思想是以对黑格尔近代社会政治理论进行批判并实现全新转折为起点的。在对市民社会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马克思认识到:国家不过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政治革命、政治解放是有限的,必须进行不停顿的革命,实现人类解放的目标,而无产阶级正是完成人类解放任务的担当者。  相似文献   

6.
张践 《理论学刊》2007,(1):39-42
在社会上树立一种正义观念,是政治文化建设中的头等大事。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正义观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大道至公,二是祸福由人,人间的善恶必有报应的观念。由于中国古代的宗教产生于文化尚不发达的前轴心时代,所以对于建立在天命神学基础上的政治正义观缺少系统的论证。儒家继承了古代宗教的一些观念和仪式,但是在孔子“敬而远之”观念的指引下,却没有对“天道”、“天命”进行形而上的建设。结果,就使得中国政治文化的正义观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缺环。原始道教著作《太平经》创立了一种“承负”说。儒道两家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印度传来的佛教因果说,解决了儒家现世报应说不能兑现的问题。第一,佛教的三世报应说解决了儒家现世报应说不能兑现的问题。第二,佛教特别强调,轮回报应的主体一定是作业者本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辩论,中国人逐渐接受了佛教的因果报应说,并将其纳入自己的政治文化体系,很好地弥补了儒家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社会正义问题。对于政治统治而言,这种“因果报应论”具有极大的社会稳定意义。因果报应论在政治管理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道德引导和心理平衡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政治哲学基于他所创立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实现了对启蒙理性两种政治哲学基础即近代先验论和经验论的超越。并且在此引导下,马克思完成了对启蒙理性的先验理性维度的国家理性和经验理性维度的单子理性的双重批判。在批判过程中,马克思对启蒙理性进行了重构,从而产生了具有独特政治哲学意蕴的理性思想。  相似文献   

8.
傅小英 《湘潮》2013,(5):11+17
马克思在早年工作期间,曾"遇到了不得不对现实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开始了新的理论探索,在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过程中,马克思提出了自己的市民社会理论,由于这时他还没有从事经济学的研究,其市民社会理论带有浓厚的政治哲学色彩,但其中体现出来的市民社会决定国家思想以及孕育人类解放思想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政治哲学奠基于其人学理论之上.通过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文本语境考察可以发现,马克思政治哲学总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人本主义阶段、唯物史观阶段和人类学阶段,其逻辑基础在于马克思的人学变革.依据马克思人学变革逻辑来揭示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完整地揭示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原初语境与历史逻辑,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发展廓清理论视界.  相似文献   

10.
徐作辉 《理论学刊》2020,(4):119-129
作为西方近代以来政治哲学之主流,自由主义始终以市民社会为其理论立脚点。马克思在批判自由主义、解构市民社会过程中发现了人类社会,明确了在革命性实践中把握人类社会的现实可能性,从而将其政治哲学坚实地奠立在人类社会的立脚点上。马克思以人类社会为立脚点的政治哲学是西方政治哲学从古代到近代持续演进的必然结果和历史性飞跃,是对自由主义困境的破解和超越。以自由主义为范本解读甚至消解马克思政治哲学是学理上的错位,相反,只有立足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理论立场才能认识和透析自由主义,并在合理批判借鉴中使马克思政治哲学自身得以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论马克思的经济正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经济正义思想揭示了经济正义在社会正义中的基础地位,强调生产正义对于分配正义、交换正义的前提作用,揭示了人类对正义追求由个人美德向制度德性转化的发展趋势,使人类对正义的认识由形式正义进到实质正义,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2.
刘荣军 《探索》2005,30(4):111-114
从哲学角度解读,马克思的财富理论在“抛掉狭隘的资产阶级形式”的前提下,不仅论证了财富的主体性本质,从人的财富创造过渡到了人的全面发展,而且对应于人类发展的三大历史时期,提出了财富演变的劳动时间、科学技术和自由时间即个性的自由发展等三个尺度。联系到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马克思关于财富尺度演变的理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马克思生态观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生态思想理论发端于两个有关实践的关键性概念,一是“对象性活动”概念,二是“物质变换”概念。马克思生态观的基本内涵: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脱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自然的解放和人的解放是同一个社会历史过程;服从资本统治的逻辑是造成人与自然对抗关系的真正社会根源;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马克思生态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发展根植于人类本身所固有的对现有事物的否定与超越精神,是人类为自己设定的永恒目标。然而,在传统发展理念支配下,发展的标志要受制于“人类中心论”和“物本主义论”,由此造成人与自然矛盾的加剧。传统发展理念的形成直接根源于人类作为思想前提的真理观和价值观上的误区。构筑“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解决人类生存危机、实现本真意义上的人类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的终极指向是全面而自由的人。  相似文献   

15.
机遇就是好的境遇,优先的际遇,是指某种难得的时机或机会。它具有客观性、偶然性、时限性、隐蔽性、公平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因而,我们必须善于从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开发中捕捉机遇,从形势和环境的变化中发现机遇,从对经济社会发展最具影响的事件中抓住机遇,从矛盾的转化中把握机遇。把握机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利用机遇,要做到行动果断,敢于冒风险,同时措施要得当,从而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16.
在青年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对人的问题的思考体现出一种内在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辩证统一。内在连续性是指马克思探讨的主题是人的本质与人的解放问题,而非连续性则指他对该主题探讨的思路前后期具有较大的区别。这些区别主要是,《博士论文》阶段对人的问题的思考是从自我意识出发,《莱茵报》时期转向人的生活世界,而《德法年鉴》时期则立足市民社会,其思路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变迁”特征。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提出和阐发的"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思想内涵极其丰富,深刻阐明了哲学与世界的相互关系。这一思想既是马克思大学期间哲学研究成果的结晶,也是马克思未来思想发展的新的起点和指导思想,成为一条红线贯穿于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马克思这一思想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差异分析与理论重构——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对马克思哲学研究中,本文提出了差异分析法,主张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思想区分开来,把马克思的思想与恩格斯的思想区分开来,把青年马克思的思想与成熟时期的马克思的思想区分开来;并进而主张区分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不同的视角.在正本清源工作的基础上,本文主张,马克思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就是社会关系本体论.  相似文献   

19.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不同场合对家风、家教作了系列重要论述,由此形成了习近平浓厚的"家国情怀"理念。从唯物基础看,丰富的个人实践经历、崇高的人生理想抱负及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继承,是习近平"家国情怀"理念得以形成的内外动因。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看,习近平"家国情怀"理念既是唯物论,也是辩证法;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既是群众观,也是价值论。坚持习近平"家国情怀"理念的根本遵循,就是要提升中华文化的自觉自信,就是要恪守为民造福的本质初心,就是要凝聚社会核心价值共识,就是要把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发展的前途命运相结合,不断汲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养分和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