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宪政——政治文明的基础及精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宪政是政治文明的基础 ,是依宪治国的关键。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是宪政的基础性资源 ,宪法、宪政、宪政精神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是政治文明的价值体现。宪政的生命力和活力来源于良好的宪法秩序、有限政府的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转和宪法至上权威的不可撼动的社会理念  相似文献   

2.
何平 《探索》2004,42(2):52-55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从人类社会政治历史的进程来看 ,政治文明的发展主要是以宪政运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宪政是人类政治文明由低级向高级演进中的重要成果 ,是政治文明的高级形态。政治文明是宪政的前提和基础 ,宪政构成了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和显著标志。当代中国应当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和宪政建设的有益经验 ,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 ,在政治文明建设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之路。  相似文献   

3.
辛岩 《党史文汇》2005,(11):52-53
近年来,有人提出,我们所要的民主是宪政民主,现代宪政主义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华.他们主张,用宪政民主和现代宪政主义这种模糊的口号来代替我们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等等明确的基本主张.  相似文献   

4.
现代宪政以宪法为设计蓝图,通过控制权力和保障权利来实现政治的民主化、实践政治文明。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实现方式,在宪政框架下发展、完善这一政党制度对于我国宪政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程汉大 《学习论坛》2009,25(12):63-67
提及宪政,人们大多理解为一种政治制度或政治生活方式,并且总是以现代成熟宪政作为参照样板来解读宪政的内涵。显而易见,这是一种静态思维的表现。实际上,无论从宏观上就人类政治文明而言,还是从微观上就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而言,宪政都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宪政的内容和形式存在巨大的差别,呈现不同形态。因此,探讨宪政的历史形态,揭示宪政形态的演变历程,就成为宪政学研究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韩慧 《发展论坛》2003,(5):26-27
一宪政,是指宪法或民主政治的操作与运行过程,包括创造宪法(立宪)、实施宪法(行宪)、维护宪法(护宪)、发展宪法(修宪)等政治行为的运作过程。毛泽东同志也说过:“宪政是什么呢?就是民主的政治。”就政治与宪法的关系看,宪政实质是指政府的一切行为是以被授予的权力为范围的,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是被宪法所体现的民意限制的,在政府权力之上有一套更高的法律对政府权力进行规限,政府在法制下行使权力,才构成宪政。宪政与民主、法治一样,是人类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宪政以宪法为前提,宪政是宪法的有效…  相似文献   

7.
殷啸虎 《唯实》2004,2(2):57-59
中国宪政运动如果自戊戌变法算起 ,已经历了百余年的历程。然而 ,严格意义上的宪政在中国才刚刚起步。 1 997年 ,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目标 ,1 999年的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写进宪法 ,2 0 0 2年中共十六大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一切 ,标志着中国正朝着宪政的道路迈进。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宪政制度建设的今天 ,如何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正确处理宪政建设中的各种理论和现实问题 ,是我们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近代中国宪政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 ,就是宪法工具主义…  相似文献   

8.
宪政建设:政治文明的追求和价值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绍木  范绎民 《探索》2005,2(3):77-79
人类社会政治历史中的政治文明的发展与演进,主要是以宪政运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其基本价值核心在于自由与发展。它在保障公民消极自由的同时,更加重视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政治建设与改革的原则,既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历史延续,也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性的质变与跨越,给政治文明赋予了新社会的价值取向,而宪政就是这价值与制度依托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徐晓刚 《唯实》2003,(11):36-39
现代宪政文化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思想文化基础 ;要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就必须努力推进社会主义宪政文化建设 ,使宪政文化真正成熟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文化 ,当务之急是反对封建特权思想 ,要从建立制度和遵守制度入手 ,加强民主理念和民主技能教育 ,加大对特权行为的根治力度 ,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 ,把宪政精神普及到现实生活中去 ,牵引着整个社会走向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10.
张晓明 《唯实》2007,4(10):74-78
建设以宪法为内核的宪政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坚持党的领导,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对我们继续推动社会主义宪政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对西方政治文明的看法,影响着他宪政思想的演进。早年孙中山对西方文化的主要情感倾向是倾慕,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也集中于批判中国专制政治。晚年孙中山比较系统地阐述其宪政理论时,他对西方文明的态度更多地趋向批判性反思。这使其宪政思想主要并非西方经典的分权制衡、限权政府的宪政理念,而是一种超越性的宪政模式,即以五权宪法超越三权分立,以全民政治、直接民权超越代议制政府。  相似文献   

12.
宪政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普遍制度安排.宪政的发展孕育和催生了现代政党政治,而政党政治又反过来丰富和发展了宪政理论、原则和具体经验.宪政与政党的发生模式大致有两种:一是英美式的宪政自然生长而导致政党政治,二是中国式的以政党推进民族、民权革命为肇端而导致宪政.不同模式下政党与宪政的基本关系及其发展形态虽然有异,但亦有许多共同点.  相似文献   

13.
《求是》2014,(5)
<正>宪政问题是国内思想理论界争论的一个热点,既有学术研究层面的争鸣,更充满着意识形态的分歧,这是一个需要结合历史渊源和现实境况来深入辨析澄清的问题。本文就此谈些看法。西方宪政的由来和实质宪政概念是舶来品,其理论来源和具体内涵,学界历来看法不一。大致而言,有基督教政治文化母体说;有近代启蒙思想家自然法和契约论思想说;有既是基督教政治文化嬗变的产物,又凝结着近代自然法学说与契约论思想精华"结合"说,等等。大多数学者认为,宪政一词具有深厚的西方政治文化背景,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法律制度的基本标志。  相似文献   

14.
西方"宪政民主"作为一个涉及国家根本大法、社会根本制度、政权组织形式等重大问题的政治概念,无论从理论来源、阶级实质、制度实践来说,都旨在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宪政特有的内涵包括多党制、议会民主及三权分立等,宪政民主特指资产阶级宪法实施。宪政民主论在中国的传播,是新自由主义思潮在政治领域对中国的渗透。国内的一些宪政民主论者遵循资本主义宪政的本质要求,在中国宣扬宪政民主改革,其目的是要虚化、削弱乃至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引导中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转而踏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宪政之路。因此,宪政民主问题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学术问题,而是关系到中国政治发展主题的重大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认清为什么不能把"宪政"作为中国的基本政治概念和防止落入其背后的"话语陷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的宪政思想是以自由观和平等观为基础的,其理论核心是五权分立和权能分治:即人民有四种政权,政府有五种治权;用人民的政权来约束政府的治权,从而实现政权和治权的和谐统一.在宪政的实施上,孙中山提出了革命程序论,即通过"军政"推翻专制政体,建立共和国;通过"训政"培养人民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最后实现"宪政".  相似文献   

16.
"宪政民主"是基于西方历史文化传统而发展形成的一种政治理论样式和政治实践形态,具有浓厚的西方政治法律色彩,其实质是符合西方历史文化传统的一种政治制度,即西方民主。尽管"宪政民主"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具有一定启示意义,但其在多个方面都存在着难以掩饰的缺陷和弊端,绝非"完美"和"理想"。因此,我们对待"宪政民主"的科学态度,只能是批判地借鉴,绝不能盲目照搬。我们既要批判和抵制其错误,又要借鉴和吸取其优长,进而创新话语体系,增强自我话语权,走稳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我们还要切实搞好研究宣传,旗帜鲜明地表达我们的立场,以求得宣传成效最大化。  相似文献   

17.
通过论述在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宪政建设对民主、法治与人权建设的促进作用,进一步阐明宪政建设在政治文明建设中极端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屈彩霞 《世纪桥》2011,(21):45-46
公共领域是当代政治哲学研究的一个前沿问题,也是当今社会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理清公共领域的历史生成脉络、理论线索及其宪政意义,对当代中国的公共领域建构,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浅析选举制度与宪政建设的学理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举制度既是民主政治和宪政建设的启动环节,也可能因为自身的供给不足而成为阻塞民主政治和宪政建设的瓶颈.从学理上探究选举制度与宪政建设的内在关系,有助于在实践中把握和解决中国宪政建设视野下的选举制度改革的具体问题.选举制度与宪政建设内在关系的逻辑性首先根源于民主政治这个基本的制度与价值基础,其次也体现在它们制度建构上的耦合,再次体现在代议民主制的"代理成本"需要宪政来监督规限并尽可能降低,最后还体现在选举制度的价值功能也需要宪政来维系和保障.深入剖析它们之间的学理关系,还必须看到选举制度蕴涵着民主、自由、权力制约、参与、权威、秩序和创新的宪政价值,具有建设宪政国家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人民立宪"思想是毛泽东宪政思想的精髓,它经历了人民授权、人民民主两个发展阶段,对中国的宪政建设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当前,解析这一思想对于学习贯彻"三个代表"思想、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