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说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但是,民主是个历史范畴,不同时期有其不同的时代内涵和实现形式。从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到社会民主,反映了民主内涵的不断深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目的是促社会主义民生。民主作为国家制度,只有它才是为人民而存在的,人民也只有通过它,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没有民主这个基石,民生的大厦就不可能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2.
法治属于政治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和理论创新。通过考证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法治是政治文明发展的结果和标志;通过对政治文明内在品质的分析,说明高度民主政治必然是法治政治;通过对我国政治发展的实际与趋向的认识,强调依法治国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优选之路。  相似文献   

3.
坚持政治体制改革的法治取向,将对我国政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法治有助于政治体制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民主价值取向;法治为民主的正常运转确立人人平等的前提,为民主的实现提供规则、权力制约机制和责任机制,所以完善法治有助于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所需要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具体改革成果的巩固以及改革过程中新旧体制交替时的相对稳定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人大建设》2006,(6):55-55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在近期的《中国新闻周刊》上撰文说,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一样,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绝不是某些人理解或主张的政权更迭。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一样,要有政府和公民的广泛参与才会逐渐取得成效。政洽体制改革也不同于历史上的政治运动,而是应按照宪法精神和框架稳步、有序地进行。历史已经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携手并进,政治体制改革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由民主与法治的关系入手,从宏观角度分析了西方政治文明的演进模式.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法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分别形成了"民主优位"和"法治优位"两种模式;两种模式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时间里逐渐走向融合,20世纪以来的西方政治文明发展并没有消解民主与法治之间的冲突,依然在民主与法治之间保持着均衡与张力.西方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民主与法治是现代西方政治文明的主体框架,民主与法治的冲突及其均衡不但划清了西方政治发展的轨迹,而且界定了思想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李小艳  杨束芳 《岭南学刊》2011,(4):26-30,60
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在党的十七大基础上进一步为民主的发展设计了路线图,提出要先行在党内实践民主,然后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有共同点、有相通之处。但是,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属于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民主,二者存在明显的区别。民主政治探索实践出现的自治民主模式、社团民主模式、协商民主模式、纵向民主模式等各有优劣,只有党内民主模式才是符合现代民主原理和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模式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7.
实行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客观形势之要求。顺应历史发展和客观要求,党的"十五大"不仅坚定地重申和更明确地提出了依法治国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而且还浓笔重书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法治原则。(一)民主原则。民主是法治的基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法治。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突出强调发展民主,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把民主与法制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使民主法律化、制度化。这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标志党对民主政治建设认识的深化。民主是手段,是过程,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治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林繁 《前沿》2013,(2):126-131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法治资源.本文试图通过考察法律发展的历史轨迹来探寻中国传统治理方式中与现代法治的价值取向和运行机制相一致之处.笔者分别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儒、道三家的思想人手阐释其中包含的法治资源,从而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素.最后指明占代中国未能自发走向现代法治的原因所在,并提出了发展市场经济、弘扬民主政治的改造措施,以期能使中华文明在现代法制建设中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9.
关雁春 《前沿》2010,(22):54-57
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是近代民主法治生成的深层动因,中产阶级是西方民主法治的重要结构性支撑.而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宗法一体化的社会,这种超稳定的社会结构抑制了中国中产阶级的萌芽与发展.改革开放催生了中国的中产阶级,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导致我国的中产阶级面临政治依赖性、混合性、不均衡性和"东方性"的困境.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民主法治建设中,大力培育中产阶级是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不仅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公众只有广泛参与到协商民主实践中来,才能深切感受到法治对于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意义,才能逐步养成法治思维,增强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从而树立起对法治的信仰。为此,就必须积极推进协商民主的法治化,形成协商民主实践与法治社会建设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1.
陈海鹰 《公安学刊》2003,1(6):36-39
法治与德治都是社会控制的模式和手段,但法治不同于德治,两者产生的时间及表现形式不同,实现方式和强制力不同,作用范围也不完全相同。在中国,只有法治才是治国的根本方略,德治只能是一种辅助的社会控制手段,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要求,是由德治的性质和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所决定的。在治国方略上,应使法治与德治相互促进,互为补充,从而形成以法治为主、德治为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2.
民主与法治之间存在着现实冲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牢牢把握民主和法治这两个主题,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要达成民主与法治的动态平衡,就必须把握民主与法治之间的适度张力,这是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要义,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13.
《新东方》2016,(4)
法治是民主的基本价值,有了法治的保障民主才能够从理念状态外化为具体的行为和模式。在我国民主表现为人民当家作主,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取向就是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让民主政治建设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而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就需要"法"与"治"并举,这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质量取决于党自身建设的状况。因此,目前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围绕党自身的建设展开,即全面从严治党。  相似文献   

14.
杨晓源 《创造》2003,(10):38-39
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深刻、积极的影响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才能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漫漫征途中昂首阔步前进。  相似文献   

15.
历史地看,中国属于后发型的现代化.科学、民主、法治、公平,在时代流变中成为建立现代和谐社会的价值观念;通过宏观调控与市场秩序,建立现代和谐社会的经济系统;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建立现代和谐社会的民主系统;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建立现代和谐社会的管理系统;大力保障群众的基本权益,建立现代和谐社会的福利系统.只有这样,中国现代化才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走向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由之路.如何认识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需要我们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作一些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孙静 《前沿》2011,(16):34-36,82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对民主的不懈追求,近九十年来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民主不是工具和手段,法治是民主的题中应有之义,上下结合的发展路径是后发型国家民主成长的必然选择,党的正确领导是民主政治建设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从封建走向民主,从专制走向法治。人类斗争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争取权利的历史。人的权利是现代法治社会的逻辑起点,这一要旨构成了法的价值追求的内核。法的价值首先是公民的权利,其次才是社会的秩序。  相似文献   

19.
朱同杰 《前沿》2013,(2):25-26
现代政治文明是指现代人类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和积极成果,一般表现为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关于民主、平等、自由实现社会进步的程度.本文从研究现代文明基本涵义人手,引用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论述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才能更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20.
一个社会只有以健全的民主法治为根基,和谐社会才有实现的可能。在当今的中国法治建设中。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无疑居于核心地位。因此,依法行政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