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德才统一于干部的实绩之中。“从实绩看德才,凭德才用干部”.阐明了德才素质和工作实绩的关系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组织部门要旗帜鲜明地树立从实绩看德才、凭德才用干部的用人导向.把那些坚持科学发展有韧劲、  相似文献   

2.
德在本质上是主体的价值取向及言行对社会集团及组成人员的利害性,取决于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取决于"心";才在本质上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以智能或技能为支撑的客观驾驭力,取决于具体的知识和经验,取决于"智"。德与才的这一不同本质,可以通过社会集团从属性与服务对象广泛性、境界高低可分性与实际表现多样性、内在结构复杂性与智力经验依赖性、表里未必同一性与现象本质一致性、易受环境影响性与先天遗传基础性、可受意志控制性与不能随意控制性、人生过程易变性与形成之后趋稳性、社会价值双向性与社会价值不定性等八个方面的相关性对比来研究探讨和具体认识。  相似文献   

3.
实践是检验干部德才的唯一标准。选拔任用干部、评价干部政绩都离不开实践检验。要在干部人事制度建设上坚持和突出实践检验这个根本指导思想。组织人事部门要始终坚持好的作风,选拔任用、评价干部以事实来说话,经得起实践检验;选拔任用干部要坚持“伯乐相马”与“赛场赛马”相结合,干部教育培养要着眼实用,进一步改革干部队伍管理制度,使之适应新世纪新阶段完成党的各项任务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德"与"才"是辩证统一的。我党选拔任用干部标准观不断与时俱进,在发展中形成了"才德兼备"、"德才兼备"与"四化"相统一、"德才兼备"、"德才兼备和以德为先"的选拔任用干部标准观。"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选拔任用干部标准观是对历史衡量人才标准的科学继承,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求,也是增强执政能力的需要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5.
犯罪理论最终决定于社会基本特征.犯罪构成源于实体观,犯罪生成源于关系观.犯罪构成在于以罪定刑,对抗性程序和客观事实;犯罪生成在于以刑定罪,协商性程序和法律事实.农业社会是整体生成的,工业社会是犯罪构成的.德日体系是构成论框架下的生成论,仍然属于犯罪构成.未来知识社会的犯罪论,是整体生成、要件生成的,是生成论框架下的构成论,属于犯罪生成.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的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德建设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要构建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和谐社会,就必须增强政德意识,正确处理好德绩关系、德权关系和德才关系。团结广大人民,维护社会安定,创建一个和谐的人文环境,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陈云“以德为先”用人思想的集中体现就是他提出了“德才并重、以德为主”思想,强调考察干部时应该把对干部德的考察放在根本性、决定性、基础性的位置上。陈云主张考察干部的德必须在实际行动中看,并为此设定了明确具体的衡量标准和必须“了解人、气量大、用得好、爱护人”的干部政策。  相似文献   

8.
行为训练着眼点是突出干部学习的主体性,重在探索干部教育培训的方法创新,提高培训的有效性。行为训练作为一种培训方法,立足实践,对干部德才素质提高起到积极、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言论短信     
《社会主义论坛》2009,(12):55-55
2009年10月22日《云南日报》三版“云岭时评”《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作者 杨文江 昆峰):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德”决定着品质、形象、威信,“才”决定着能力、本领、水平。在德与才的关系上,德是基础,才是条件;德是核心,才是关键;德是本质,才是属性。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才靠德来统帅,德是才的灵魂;服人者,  相似文献   

10.
选用干部"以德为先"思想经历了一个发展沿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又红又专"思想,陈云提出了"德才并重、以德为主"思想,周恩来提出"政治上可以信任是挑选干部的先决问题",邓小平提出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方针并强调"首先是要革命化",江泽民提出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促使干部立德,胡锦涛明确提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  相似文献   

11.
关于“德与才”和选人用人的历史经验,对我们今天有益的启示:对德与才的审察是基本前提;对德与才“知所先后”至关重要;要坚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和“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在德与才不能兼得之时,要注意抓住重点,以德为先,扬长避短,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即使贤德的人居于掌权的地位,使有才干的人担当合适的职务;要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相似文献   

12.
汉代社会整合观的内涵极为丰富,包括"德主刑辅"论、"灾异谴告"论、"以度制欲"论、"崇利显害"论、"孝道整合"论等多个方面。这些治国思想的产生,既是汉代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也与当时"天人同构"的哲学观念和先秦以来的社会整合思想紧密相连。透过汉代整合社会的种种做法,我们可以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和实践活动层次的提升,人类因果观念经历了两次重要转换,形成了三种基本的因果观:实在论因果观、描述论因果观和模型论因果观。从实在论因果观到描述论因果观,肇因于从经典物理学到量子力学的发展;从描述论因果观到模型论因果观,则源自信息科技特别是大数据的发展。在三种因果观念中,实在论因果观是关于对象确定性联系的把握,描述论的因果观是将实在论因果观抽象为描述的产物,而模型论因果观则是描述论因果观发展到完全抽离具体经验条件的结果。纵观人类认识发展过程中因果观的嬗变,可以进一步看到,因果观念的两大重要转换都与信息的彰显密切相关。在量子力学中,信息便得以空前凸显,微观观测中生成的量子现象正是作为感受性关系的信息;而大数据则本身就是信息数字编码的产物,正是大数据相关关系,将因果观念从主要基于物能发展到主要基于信息。  相似文献   

14.
实绩考核工作是推进干部转变作风、干事创业的有效手段,是考核干部、发现干部、使用干部的一项打基础和管长远的根本措施。 既要“记好”、又要“考实”、更要“用准”,切实体现“以实绩论德才、凭德才用干部”价值要求。 必须准确理解和定位考核机制的价值和功能,把实绩考核作为推动跨越发展的核心价值取向,大力强化考核结果的合理和刚性运用。  相似文献   

15.
孔子从德性修养和修为角度批评管仲德不足,又从国家统一、天下和平和华夏文明延续等角度盛赞管仲之仁功。这是孔子具体而灵活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表现,表明他既看重一个人的德性修为,又看重一个人的实际历史贡献。同时也说明孔子的仁学包含德业和功业两个层面的内涵,"仁"的理想境界是同时具备道德和功业,道德和功业统一于"仁"。而在现实中,无论哪方面作出贡献者皆可称"仁",不因其功夸大其德,也不因其德不足否定其功业,体现出孔子在"功""德"关系上的辩证圆融态度。而多数后儒们重内在修养轻外在事功,仅从道德和心性修养层面评价管仲,抛弃了孔子看待"功""德"关系的辩证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认为天与人是即一的关系,这一观点奠定在原始生活习俗和理性推演的基础上。《周易治要》正是在天人即一观下,将天地乾坤与人性明德等量齐观,以卦辞劝诫君子效法乾道坤德修正身心、显明明德,在个人、家庭、国家和世界等层面上历事练心、反求诸己。乾道坤德用在个人则身心平和,用在家庭则内外和睦,用在国家则上下一心,用在世界则天下和平。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法学界"犯罪有益论"和"相对主义犯罪观"思潮日益增强.这种犯罪观基于其新颖性而引发诸多年轻学者的跟从,也导致年轻一代学者犯罪观的混乱.鉴于此,刑法学界开始反思和研究犯罪价值定位.笔者不赞成犯罪有益论的观点,并从道德、逻辑、历史的角度对犯罪有益论和相对主义犯罪观的思潮和学说加以反思和批驳.  相似文献   

18.
司马光历仕四朝,从政近五十年,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其政治思想,特别是其人才思想颇有独到建树。  相似文献   

19.
福泽谕吉是近代日本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和哲学家。"智德"是福泽谕吉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先"智"后"德"的模式。智德虽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没有智慧的道德就是"无德",智慧是道德的保证和导标。通过对福泽的智德观及其与文明关系的分析,论述了福泽的智德观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德智关怀。  相似文献   

20.
由儒家主导性开辟的德位之辨,孔子为其定下基调,孟子从道义论立场加以证明。儒家揭示德位之辨及其敬位意识,并上升到义务论性质。以德居位、敬位意识内化为责任心和忧“责”意识、义务心使然、道义论立场,对知识分子从政之路提出了责任情结问题,更使儒家的德位之辨获得了独特的理论向度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