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综观世界文明史,西方文明、西方文明的主要代表——美国文化、儒家文明等都不是孤立生成与发展的。在频繁的交往中,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互相融合与学习,从而不断发展与进步,这是人类文明史的主流。  相似文献   

2.
以内在实现方式的国家强制或社会自主和外在表现形式的注重过程或注重结果为两个维度,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功能可以被划分为四种类型,即以国家强制的方式追求结果最优的"稳定和服务"、国家强制并注重过程的"动员和控制"、社会自主追求结果的"自我服务"和社会自主并强调过程的"表达与协商"。单位制下,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功能主要是控制单位成员和动员社会资源;街居制下,体制的功能主要是维护稳定和提供社区服务;到了社区制,体制要承担起表达居民利益诉求,搭建政府与居民沟通与协调的制度平台的功能。这种功能变迁一方面是外部经济、社会环境变化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是观念变化的产物。这种体制变迁反映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不断调整。  相似文献   

3.
公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的内在要求和价值目标。公正价值虽然在生态补偿制度、环境税费制度、生态红线制度等生态文明制度中得到一定贯彻落实,但制度公正欠缺仍旧存在且原因复杂。作为政治要求,公正价值的实施由于环境治理主体一定程度上的非合作博弈而步履维艰;作为伦理追求,公正价值虽得到广泛认同有时却难以操作和实施;作为经济诉求,公正价值虽具备可操作性有时却难以落实到位。促进生态文明制度公正必须从"顶层设计"出发,抓住重点扭转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存在的公正缺失现象,完善资源环境保护目标规划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构建政府、市场、公众协同治理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4.
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从"两个文明"发展到"四个文明",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本质发展。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既相互联系,又互不包容。将生态文明作为社会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四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新机制,既是顺应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潮流的必然选择,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综观世界文明史,西方文明、西方文明的主要代表——美国文化、儒家文明等都不是孤立生成与发展的。在频繁的交往中,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互相融合与学习,从而不断发展与进步,这是人类文明史的主流。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科学地审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使之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对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美丽中国"强调生态与文化的多样性、整体性与和谐性,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追求的目标和更高境界。  相似文献   

7.
不断地诉讼"试错"导致大量连环诉讼,浪费了社会资源,阻碍了城市规划发展,继发的群体性信访影响了社会稳定。在应对这一特殊诉讼现象上,传统行政审判理念应该有所突破,坚持能动司法,用纠纷解决功能将当事人诉求引向合理方向,追求行政诉讼实现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8.
大学变迁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的历史演化过程,并受大学内含的风格、文化传统以及社会文明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因此,大学机制的变迁过程反映着大学文明的内涵和精神的转变历程。从不同时期大学机构功能、组织特质等方面,分析大学组织起源与文明传承的互动关系,挖掘其所隐藏的深层文明变迁因素,梳理三代大学传承与变迁背后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9.
沙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级政权的诞生地.同时又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县之一。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延绵逶迤的秦岭余脉在这里交汇。传统的农耕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在这里交融。在三千多年的历史演变中.楚文化与沙洋农耕文化、码头文化、商贸文化不断碰撞、交流,同时又与新文化、新思想不断融合,逐渐形成了沙洋地域特色文化。  相似文献   

10.
文化大发展旨在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和社会品质,它是推动科学发展,让我们进入"中国2.0"时代的基础。立足于文化安全,强化现代文化意识,以我文化为本,学、用优秀他文化、异文明,是文化繁荣、社会发展的实务;它是加强民主政治制度与法治中国建设的诉求,是建设现代中国之需;习用优秀的他文化、异文明是竞争优势的保障和社会进步、文明的标记,文化建设和繁荣应增大优质他文化的引进力与接受度,更多地吸纳、借鉴他文化。  相似文献   

11.
试析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法治要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超越工业文明的高级文明形态,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全新关系,摒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与差异化立场,转而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状态,表征着社会发展与历史进步的方向。结合以人为本的要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法治将会表现出不同于工业文明时期的特征,是一种强化了生态伦理的规则体系,是一套突出了主体性的制度规范,是一种制度伦理与道德伦理的契合。  相似文献   

12.
由于地缘文明的差异 ,东西方封建社会的发展进程呈现出全然不同的面貌。西欧大陆的土地气候条件适宜农耕。当封建制度形成以后不久 ,那里的游牧经济被改造成农业经济 ,那里的游牧民族被同化成农业民族 ,由此从一个方面推动西欧地区的封建社会能够更快地演进到高一级的社会形态。相比之下 ,东亚大陆的蒙古高原等北方地区的土地气候条件不适宜农耕 ,所以该地区一直未能实现农业化。在漫长的历史时期 ,北方地区不断滋生的游牧民族 ,对黄河—长江流域为主体的农业地区进行周期性侵袭 ,严重地制约了这一地区的社会发展 ,相当程度地造成了处于东亚农业文明区的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土地的本性最根本地决定着中国文化的属性.就中国传统农业与文化的关系看,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所谓“天人合一”根本地体现为农耕生产方式对土地或自然的高度依附性,而中国文化的人本精神、伦理取向和对自然时空审美价值的发现,均直接来自农耕文明的孕育.在中国历史上,农业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传播具有协同关系,劝农传统、移民政策和屯田制度等,是中国文化确立其影响力并外向扩张的最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谐社会则是包含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个方面和谐的社会,生态良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社会和谐稳定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形成良性循环。云南藏区要坚持走一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促进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第三文明"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理论界关于人类文明结构的研究不断突破两维结构论,认为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外,还存在着“第二文明”。学术界提出的“第三文明”主要有“制度文明论”、“政治文明论”、“生态文明论”、“社会关系文明论”、和“社会结构文明论”等。鉴于“制度文明论”、“生态文明论”、“社会关系文明论”、和“社会结构文明论”的局限性,必须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探索,以建构一种新的政治文明论。  相似文献   

16.
资本主义文明传承和发展着人类历史进步的同时,也蕴孕和延续着资本主义矛盾和弊端.在全球化历史进程中,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具有双向效应一方面资本主义文明的再发展起到推进人类文明不断演进的正面效应,另一方面又派生出无法忽视的或潜藏或显现的社会问题,带来负面效果.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具有"文明"与"不文明"并存的双向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7.
人类文明的发展主要经历了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目前正在向生态文明过渡。与人类文明形态相对应,文明的主体负载者——人也经历了自然人、道德人和经济人的发展过程。与生态文明相对应的生态人也正在逐步形成。工业文明作为人类当前的文明形态,造就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巨大的社会生产力,把人类社会从农业时代推进到工业化时代,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政治起源于人们对文明的追求 ,政治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政治与文明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共同推动人类的进步。政治文明是指人们有获取、运用、影响公共权力以分配利益的政治过程中的文明状态 ,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特征。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人们关注的两大热点问题,推动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是"互联网+"特性使然,建设生态文明也必须依靠互联网等科技创新驱动,信息文明与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殊途同归。"互联网+"在给生态文明建设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促进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需要推动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融合、广泛融合,并实现"互联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断探索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0.
家庭美德建设是社区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加强社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使婚姻家庭美德建设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同步,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