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非伙伴关系前景如何陈启民今年美国最重要的外交访问从非洲开始。克林顿总统从3月22日到4月2日率800之众访问非洲5国长达12天,这在美非关系史上还是第一次。但非洲舆论对这次访问反应的主调却不高,批评多于赞扬,怀疑多于肯定。其结果是,非洲对美国的疑...  相似文献   

2.
今年六月美国总统克林顿专程访华,最使美国人(无论共和党反对派和一般百姓)惊喜的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竞现场转播江泽民和克林顿的记者答问会,以及克林顿在北大的演说并和北大学生的对话,认为这是此次访问的最大成果。克林顿到北大讲话一事尤受美国人重视,因为在许多美国人看来,北大不但是和美国哈佛大学地位相等的国家最高学府,而且认为北大是中国最“开明”的大学,学生比较倾向于认同西方的价值观,因此可以代表中国“新一代的思潮”。所以克林顿愿意选择北大,作为向中国年青一代作出某种呼吁的讲坛。但是出乎美国朝野的意外,也出乎克林顿本人的意外,北大学生  相似文献   

3.
新任日本东京都知事的右翼政客石原慎太郎,刚一当选就肆无忌惮地发出一通反华鼓噪。在他的狂言遭到中国人民的严厉驳斥后,石原依然不知悔改,再一次发表他那些违背时代潮流的荒谬言论。石原演出的这幕反华丑剧,正应了中国那句老话:“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日本《时报》4月14日刊登该报记者写的一篇题为《东京都新知事石原口出狂言》的报道,披露了石原在电视台发表的许多反华狂言。日本《产经新闻》4月20日还披露了石原慎太郎对该报发表的不少更为恶毒的反华呓语。其中最令人气愤的有以下几点:石原一开口就声称,他坚决反对…  相似文献   

4.
当克林顿审视天下大势的时候,他一定会感到有 几枚“钉子”在眼中刺痛着他。其中的一枚就是 伊拉克的萨达姆。今年4月 15日,伊拉克公开拒地美国通过联合国所作出的新的武器核查计划,这无疑是给克林顿当头一棒。 自1990年海湾危机以来的10年中,克林顿对伊拉克采取了“三管齐下”的战略,即:一回经济制裁;二曰军事打击;三曰鼓励和扶植伊国内的反萨达姆势力。其首要目的是把萨达姆赶下台。 但10年后的今天,萨达姆依然还在台上,这真叫克林顿没法“治”! 当今克林顿同萨达姆斗争的国际形势已非昔比。如果说,90年代初美国…  相似文献   

5.
时近年终岁尾,美国总统克林顿12月12日至15日对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自治区进行正式访问。这是克林顿主持巴以领导人10月23日签署怀伊临时和平协议外交行动的延续。从怀伊协议到克林顿中东之行,表明美国为维护其中东和平主导地位和保护自身石油和安全利益,加大了...  相似文献   

6.
美国正在与日本渐行渐远。近几年,频繁地听到"美国对日本失去兴趣"之类的话:美国智库没有日本研究者,美国对中国的兴趣越来越浓厚……美日何以"渐行渐远"事情之所以走到这一步,原因有如下四点:第一,布什政权内毕生关心和关注日本问题的高官纷纷离去。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已经习惯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灿烂文化的崇敬,对壮丽山河的迷恋,但很少听到对中国企业的由衷赞赏。1998年6月27日,英国《经济学家》周刊发表了题为《中国的硅谷》的文章。文章一开始就说:如果随美国总统克林顿于6月25日到中国访问,仔细观察的美国商人定会大吃一惊。在这块以中央计划经济经济为主的贫困大地上,有几个非同寻常的中国企业正在崛起,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正是这样一个极好的典型。它座落在南部沿海新兴工业城市深圳,是一家电信设备制造企业。在1996-1997的两年里,华为和另外几家小…  相似文献   

8.
国总统克林顿11月14日至23日访问了土耳其、希腊。意大利、保加利亚和马其顿,同时还视察了驻南斯拉夫科索沃省的美国军队这是克林顿在第二任期内开展的一次重要外交活动,是美国为建设外交战略“枢纽工程”而进行的一次努力美国下届总统大选已经拉开序幕,克林顿第二任期已经为时不g,美国政界、尤其是共和党人士,批评克林顿在外交上没有取得多少成果,克林顿希望在剩余时间里开展更多外交活动,改变其‘外交无建树’动形象按《华盛顿时报》的说法是,争取在外交领域留下自己的“遗产”_此次欧亚之旅就是这种努力的一部分一克林顿此行日…  相似文献   

9.
美国新任总统克林顿称:我的妻子希拉里将是美国历史上一位最伟大的第一夫人。  相似文献   

10.
美国总统克林顿9月14日特意赶到世界金融中心纽约,宣布了一项旨在平息全球金融风暴的紧急行动倡议。当天,正在伦敦举行特别会议的西方七国集团财长们便发表声明,对克林顿的倡议表示赞同。这似乎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经济大国不再彷徨,决心以积极的姿态来阻止金融...  相似文献   

11.
最近,日本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不顾中国政府的警告和反对,无视中日关系的大局,在日本、台湾某些人的秘密交易和策划下,以公职身份前往中国台湾进行访问。这是1972年中日建交后日本最高级别的政府官员访问台湾,其所作所为创下了恶劣先例。石原慎太郎在担任日本国会议员时曾多次访问过台北。他在今年4月当选为东京都知事后接受台湾媒体采访时,曾经表示将会访问台湾。11月13日,石原慎太郎打着关心地震灾情的旗号飞到台湾,并声称:“此次访问目的是对地震情况表示关切和慰问”,是“人道之旅”。但从石原访台的言行来看,他的所谓“人道…  相似文献   

12.
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2月23至25日对美国进行了一次实际只有20小时逗留时间的短暂访问,在加利福尼亚州与美国总统克林顿举行了会谈。这是桥本自上月接任首相后首次出访,其前因后果,成败得失引人注目。 目前日本国会对“住宅金融专业公司”(简称“住专”)问题之争已接近最后摊牌,制定1996年度预算到了关键时刻。桥本为何选在此时突然抽身,利用周末匆匆访美?其中背景不外有三:  相似文献   

13.
在克林顿主持下的巴勒斯 坦和以色列“戴维营和 谈”刚一结束,克林顿就 耐不住性子,表演了他的“公正”三 部曲。 7月25日在和谈结束后不到两小时,克林顿就刻意抬高以色列总理巴拉克和相应贬低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在和谈中所起的作用。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则为克林顿“点睛”说,阿拉法特“一直不愿为和平多走一步”。克林顿的话遭到了美国前总统卡特的批评:“称赞一方,谴责一方一向是政治手段。但这使得将来难以安排需要双方都信任的斡旋者的谈判。”阿拉伯国家的舆论则直截了当地指出,美国已“不再适合做中东和平的调解人”。这…  相似文献   

14.
最近,日本政界和舆论界的某些人,悖历史,逆潮流,又刮起一股为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罪行翻案的阴风,主要表现是: ——否认侵华日军在南京进行大屠杀的惨案。日本众议员石原慎太郎11月10日对日本共同社记者发表谈话说:“我不认为发生过所谓(南京)大屠杀,请去问问自民党的政治家”,“几乎所有的人都不相信有过‘南京大屠杀’这回事”。在此以前,石原还在美国杂志《花花公子》10月号上发表谈话说,日军在侵华战争中屠杀了30多万中国人(1937年),是“中国人制造的谎言”。  相似文献   

15.
继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美后,1998年6月,美国总统访问中国。当江泽民主席与克林顿总统的手握在一起时,我们不能不想起一位美籍华人:1996年12月16日晚,他应邀出席了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白宫举行的圣诞晚宴。这是克林顿当选总统以来,在白宫会见的唯一的华裔代表。1997年11月2日,在美国南加州侨界举行的欢迎江泽民主席访美的晚宴上,他代表侨界向江泽民主席亲手赠送了“治国有方”的牌匾。这是江泽民主席此次访美参加的唯一一次侨界的欢迎宴会。  相似文献   

16.
《党政论坛》2012,(8):32-32
日本《外交学者》杂志网站2月24日发表文章称--过去几个月,美国一直忙于将重心向亚洲-太平洋和印度洋-太平洋地区转移。中国是美国调整战略重点的关键因素。那么,中国会如何回应?的确,  相似文献   

17.
美国总统克林顿上台以来一直忙于解决国内经济问题,但一个半月中却就解决前南斯拉夫危机作出了两大举措:一是2月10日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宣布的解决波黑冲突的“六点计划”;二是2月28日开始的向波黑东部地区空投人道主义救援物资的行动。克林顿政府对前南斯拉夫问题本是言多行少,如今自称“积极参与”,但  相似文献   

18.
“帮助墨西哥就是帮助美国自己”本刊特约记者翟景升华盛顿专电“帮助墨西哥就是帮助美国自己”,这是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劝说反对者同意向墨西哥提供一揽子援助计划时再三讲的,后来又被美国传播媒介广为引用的一句话。这句话的确道出了美国同这个南方邻国之间的利害关系。...  相似文献   

19.
今年以来,美国总统克林顿相继三次欧洲之行的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是,不再重申美英特殊关系,而把美德关系称为“真正独特的”关系,并说这种关系是美国对欧洲政策的基石.英国领导人对克林顿把美德关系描绘成“独一无二”的,而把美英关系降至“具有历史意义”的关系大有被冷落、遗弃之感.其实出现这种变  相似文献   

20.
李牧 《求知》2011,(1):41-41
印度和日本对于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的垂涎早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奥巴马亚洲之行,先后给印度、日本开出支持其“入常”的支票。两国上上下下不少政要对此兴奋不已。国际舆论普遍认为:美国希望借此拉拢印度和日本以制衡中国。这样的解读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就是,中国可能成为日印“入常难”的一大潜在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