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八月里的哀思──怀念二伯父姚江泠将军姚雪软二伯父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去年8月30日夜晚,二伯父走完他一生87个春秋,永远地离开我们,在南京与世长辞。他去世的噩耗令我如暖如咽,哀痛不已。我匆匆赶往南京他居住的军干所,想最后再见他一面,在他灵前敬奉一束鲜...  相似文献   

2.
“占地为王”与“划地而治”诸尚一一位记者,最近从南京返沪,在南京西站订到了车票,并随付了空调费。不料他去南京站(即东站)上车,所持空调费收据却不管用,还得再交一笔空调费。为此,他深有感慨,在报上载文发问;“一张车票须交两次空调费,这是哪家的规定?”同...  相似文献   

3.
《台声》2010,(8):76-77
1912年,对于六朝吉都南京来说,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这一年的1月,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定南京为首都,民国时代从此开启。在《建国方略》中,孙中山描绘的“现代化”、“工业化”蓝图令人幢憬。虽然他没有提出建设南京的具体步骤,但先行者的思想往往在后人身上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4.
栾铁虹  陈婷 《两岸关系》2008,(12):24-25
前段时间,台北县南京参访团在南京进行了为期5天的参观访问。台北县文化部门主管李斌,来到南京,就他一直倡导的文化创意产业等话题接受了金陵之声广播电台记者的独家专访。  相似文献   

5.
南京总统府被我三十五军一零四师三一二团占领了。刘树德当时才21岁,他的文化水平较高,对一切都十分好奇,所以部队一进总统府,他就四处走走看看。  相似文献   

6.
金克木先生谢世一年 了。回想去年四月的一天上午,我去看望他,他精神还挺好。只说拔了一颗牙,镶了新牙,还不太习惯,没听他说有其他不适。那里知道那次别后,竟成永诀。 金克木先生是我的老上司。我们相识于一九四九年夏季。是年,南京解放。我那时在南京国立东方语专任教。七月,语专与北大东语系合并,我随校来北大。我和金先生在同一个组。他是我们组的领导。从那时起一直到文革他一直是我的领导。他虽然没有直接教过我课,但是我平日受他教益,获益匪浅。他的为人,他的学问,都是我所钦佩的。他为人正派,道德高尚。他学贯中西,治…  相似文献   

7.
1950年2月,20世纪30年代中国著名的“爱国七君子”之一的王造时先生,在赴南京访友时,无意间被正对历史反革命分子采取集中搜捕行动的南京警方错拘,从而发生了一段故事……一南京夫子庙,位于中华门秦淮河北岸贡院街,历来就是南京繁华之地。1950年2月12日下午4时许,夫子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出现了一个胖胖的、肤色白皙的中年男子,他身穿黑色西装,外罩天青色夹风衣,头戴一顶咖啡色呢檐帽,夹着一个皮包,精神抖擞,气度不凡。他,就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著名的“爱国七君子事件”中的一员——著名学者、教授王造…  相似文献   

8.
孟小民 《黄埔》2012,(2):38-42
1946年的南京,对于黄埔二期学生、时任中央警官学校教育长的李士珍来说,应当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这一年在这个城市,他既有出席国民大会的荣耀,也遭到了一生中前所未有的挫折,以至他大病一场。  相似文献   

9.
《南京!南京!》(以下简称《南京》)公映前的这一个月,采访到导演陆川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他几乎在媒体采访与剪辑试映之间连轴转着。准确地说,他这四年都几乎都是这样连轴转着。  相似文献   

10.
朵渔 《同舟共进》2014,(10):75-80
【燕园的神仙眷侣】 陈梦家,著名新月派诗人,同时也是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他是前南京金陵神学院提调(相当于院长)陈金镛的儿子,原籍浙江上虞,生于1911年4月16日,自幼在南京长大。早年师从徐志摩、闻一多,是新月派重要成员。陈梦家曾在中央大学学习法律,最后拿到了律师执照,但他没有当过一天律师,而是从16岁便开蛰台写诗,  相似文献   

11.
南京!南京?     
青峥 《观察与思考》2009,(10):56-57
印象最深刻的是陆川对《南京!南京!》的定位,他说:“《南京!南京!》比《集结号》的战争场面还要多,希望越多人来看越好,这部影片就是部商业片。”  相似文献   

12.
他曾是一名军人,但却因为间谋罪而使自己的人生拐了一个大弯儿。5月时节,坐落在古都南京雨花台畔的百年监狱——南京监狱,绿草茵茵,鲜花盛开。一片生机盎然。因为南京南麓坐落着军用和民用机场,监狱上空不时会传来飞机的轰鸣声。偶尔,服刑人员还会看到天空中翱翔的银鹰,有宽大的民航飞机缓缓飞过.也有矫健的战斗机呼啸而去。常常会激起服刑人员的好奇和向往。  相似文献   

13.
当我在南京见到无名氏先生时候,十分惊讶地在8旬高龄全无老态。一套合体的西服衬托着身姿挺拔,一头浓密头发下的目光炯炯有神。他热情而开朗,言谈间妙语成珠,对别人的询问从容答对,不难想像他年轻时的风雅和洒脱,他从台湾重返祖国大陆,实为故地重游,因他父母早亡,他直系亲属均在港台、但他对古都南京充满感情,这里是他的出生之地,也是他念过小学和中学的启蒙之地。说起“无名氏”这个在当今港台走红的鼎鼎大名,他告诉我,这是他在写作第一部小说《无极风情画)时的笔名。当时他在西安当记者,《华北新闻)总编辑约他写一部连载…  相似文献   

14.
今年74岁的李振华1953年从繁华的大都市南京,来到山东省偏僻贫穷的沂蒙山区支教,他从任教第一个月开始,就拿出三分之一左右的工资帮助贫困学生,至今仍然在坚持这一“习惯”,57年来共捐资35万多元。他退休后不久,老区人民就自发为他雕铸了一座汉白玉半身雕像……  相似文献   

15.
1921年,徐僖出生在南京夫子庙。他继承父亲奋发、倔强的个性,自幼勤奋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1岁时,他离家到上海读书,姐夫的民主爱国思想和极强的事业心,象春雨一样滋润他幼小的心灵,使他富有民族自尊心和正义感。南京沦陷前,他随父母逃难到四川,就读于...  相似文献   

16.
谭振 《当代广西》2013,(21):45-45
他学农学,却成为一名物理教师,50多岁又改行到深圳,成为主题公园“锦绣中华”的常务副总经理;他在南京出生,在漂泊中长大,在75岁时才梦圆故乡。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世界上几乎每个国家都有华商的足迹。 世界华商的祖先在几个世纪之前漂洋过海,到现在的所在国家经商谋生。在异国他乡,他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吃苦耐劳、富于进取的精神得到了普遍承认。2001年9月,已成功召开了五届的世界华商大会将移师南京,届时,世界华商精英云集,携手新世纪,和平发展共繁荣。 曾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为富国、强民理想奋斗了一生的孙中山先生格外钟情南京。他认为,南京居于长江下游最富庶的区域,集高山、深水、平原于一处,这在世界其他大城市中是难以找到的,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 百年过去了,南京己成为新中国经济发达的江苏省省会城市。在富饶的长江三角洲.是仅次于近邻上海的国际性大商埠。孙中山先生的强国梦,几代华人、华侨的强国梦,正在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18.
柴静 《今日浙江》2008,(3):65-65
有一天陆川的新电影约着去聊聊,他要拍《南京!南京!》陆川当初跟我谈起这个剧本的创意时,说他想通过电影了解“一个普通的人,富有人性的人,为什么会变成狂热的施暴者?”我们听到的说法都是,战争的原因,是当时右翼分子和军国主义者控制了这个国家。  相似文献   

19.
不久前。南京各新闻媒体纷纷报道了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江苏省建设斤原厅长徐其耀一案的一审判决:以受贿罪判处徐其耀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这一消息传来,震惊了全省各地。更震惊了养育他多年的家乡父老乡亲。  相似文献   

20.
《黄埔》2020,(3):4-5
张国荣老人是我在2013年11月初,随江苏电视台拍摄南京保卫战高桥门七桥瓮战场时遇到的。当时,他已是重病缠身,但听说要采访他抗战的事迹时,居然坚强地坐了起来,用一口老南京话讲述他不为人知的军旅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