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处处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人与自然和谐"哲学范式;"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哲学范式;"主体选择性"哲学范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哲学范式等。这些哲学范式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为在改革艰难期和社会转型期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哲学范式和辩证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前,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问题的讨论渐成热点.哲学研究范式,不应该是解释性的理论独白,而应该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性和现实实践两个维度、面对哲学功能实现形式的理解.当前,哲学界流行的各种范式,都存有忽视实践、淡化功能的弊端.在功能引领哲学发展的趋势中,哲学范式研究应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功能的实现方式,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目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孙亮 《探索》2006,1(5):161-166
衣俊卿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演化的内在机制研究>一文,有三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实践哲学范式"及"意识哲学范式"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变是否具有可比性;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本真性"、马克思晚年及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是意识哲学范式与正确评价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西马化"的问题;文化哲学是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时期的范式选择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4.
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不是简单的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而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中国60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贯穿于这三个阶段中的研究范式主要是文本研究范式、对话研究范式和现实研究范式,而这三种研究范式的精髓集中于一点,就是返本开新。理性反思返本开新可以发现,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的关键在于:面向中国问题,建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贯穿于这三个阶段中的研究范式主要是文本研究范式、对话研究范式和现实研究范式,而这三种研究范式的精髓集中于一点,就是返本开新。理性反思返本开新可以发现,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的关键在于:面向中国问题,建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6.
探讨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的创新与转换必须遵循一定的要求和原则。按照这样的标准和原则,在审视当代人类实践状况和生活状况时,空间问题与空间生产范式越来越清晰地显示出在当代理论思维中的根本价值。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看,空间生产范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理论创新对现时代进行深入、通彻的反思和批判的一把钥匙,是实现历史唯物主义当代出场的一种根本路径。由此所形成的理论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生产理论。  相似文献   

7.
一、哲学创新问题争论的焦点哲学的生命在于创新。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创新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我国当前哲学界学者的共识。但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创新则存在着颇多争议。争论的焦点表面上看是如何认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史上的一场伟大革命。在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上,既要坚持,又要不断发展创新,唯有发展创新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不竭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李达毕生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寻求出路,并形成了历史与逻辑、理论与现实相统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反思,内涵式地形成了立足中国国情、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起点、研究目标和研究路径。当下,处于伟大复兴关键时期的中华民族,亟待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中国化"的逻辑方式拿出一套"中国方案",让理论与现实再次产生强有力的互动。对李达"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深刻挖掘和创造性阐释,将在问题澄清、思维方法和路径选择上为当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发展与突破带来明确的启示与指引。  相似文献   

10.
王勇 《党史博采》2007,(11):25-26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史上的一场伟大革命.在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上,既要坚持,又要不断发展创新,唯有发展创新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不竭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批判和创新是理论发展的动力,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品格.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在不断地批判和创新中完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和创新品格之间既是紧密联系又是各有特色的,只有在理论和实践中继承和发展这两种品格,才是真正地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精神.  相似文献   

12.
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严重滞后于社会实践。其问题在于:把对哲学流派特征的概括和表述直接等同于对具体哲学理论的评价;把哲学倾向与社会作用混为一谈;把哲学立场定位于"非此即彼"的评价范式等。这直接制约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命题,蕴涵着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体现了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思维方式上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构建和谐社会所蕴涵的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由“斗争哲学范式”到“和谐哲学范式”的转换;由“以物为本的发展理念”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的转变;由“主体性思维”到“主体间性思维”的凸显;由“统一性思维”到“尊重差异与协调多样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军事哲学研究以20世纪30年代的军事辩证法为起点,试图立足军事学寻找军事的本质规律,在20世纪90年代建立学科理论体系。21世纪以来,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创新,哲学界认为军事哲学应是一种部门哲学理论,从而开启了军事哲学的"另一种历史"。从两种军事哲学研究的横向、纵向比较与分析可以看出,军事哲学的这两条发展道路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蒋楼 《实事求是》2012,(6):12-16
文本研究和经典著作解读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范式之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蕴含的“现实批判”维度的革命观,不但实现了马克思革命观的历史性变革,而且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现实批判”的思想维度和“以人为根本”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不管是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还是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决,都具有重要的理念支撑和方法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16.
潘琍 《理论学刊》2004,2(12):34-36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指出 ,世界的哲学化与哲学的世界化是统一的。哲学在中国同样也是如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始终伴随着哲学的创新 ,而内在统一于哲学创新的 ,正是哲学的世界化与世界的哲学化在中国的体现 ,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国化与中国经验哲学化。也就是既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按照中国的特点创造性地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对中国的实践经验进行哲学总结并上升为新的理论 ,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也得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国化与中国经验哲学化的过程亦即哲学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一项重大的理论创新工程。兵团高校是兵团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主阵地,推进兵团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工程建设就是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加强兵团马克思主义人才队伍、理论课教学、学科、科研等建设,坚持把兵团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作为"铸魂"工程常抓不懈,不断推进兵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开辟兵团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新境界,谱写当代兵团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篇章。  相似文献   

18.
陈亚丽  王岩 《探索》2020,(2):83-95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是对现实政治生活的积极言说、意义反思和价值判断,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对资产阶级政治哲学的排斥和对苏联政治哲学模仿的萌芽与初兴时期;受政治运动影响的危机时期;对西方政治哲学的狂热和本土化政治哲学研究兴起的调适与探索时期;以中国化范式为轴心的复兴与繁荣时期。纵观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发展历程蕴涵着学术性与政治性、文本性与现实性、本土性与外来性、科学性与价值性、继承性与生成性辩证统一的丰富经验。新时代,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学科体系,需要深度耕犁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经典文本、彰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真义、聚焦中国政治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思维。  相似文献   

19.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运用,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各级干部的看家本领。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习近平谈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四层意蕴中找到答案。从历史传承意蕴上说,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从现实需要意蕴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从理论创新意蕴上说,要使党和人民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从治国理政意蕴上说,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努力提高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本领,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  相似文献   

20.
郑哲 《学习论坛》2008,24(2):29-31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矛盾处理的方式应借鉴吸收以往的经验教训,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指导,不断进行理论创新,适时进行指导哲学的转变,为和谐社会矛盾的处理提供理论上的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