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指中国共产党统筹相关监督主体,领导国家权力机关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行使公共权力的人员进行监督的制度集群。当前,我国国家监督体系存在着以下不足:监督功能重叠、结构离散,监督运行单向、内容单一,监督机构独立性弱,监督操作性不强,民主监督力度欠缺,形式主义严重,监督效能不高。其原因在于民主监督运行不畅,法律法规亟待健全,监督机构整合不力,监督机制不够科学。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就要加强党的领导,推动党内监督与国家监督一体化;推动民主法治建设,统筹民主监督和司法监督;深化监督体制改革,科学构建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2.
<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鲜明提出坚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促进各类监督贯通协调,增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整体合力。强调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促进各类监督贯通协调;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等等。这是确保党长期执政、长治久安的深远谋划,也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依靠自我革命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3.
罗星  郭芷材 《理论建设》2020,36(3):20-25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构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其做法和经验值得深入总结。这一时期党和国家的监督体系由最初建构党内监督、行政监察、司法监督、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的监督格局,经实践中调整和改革,产生了一系列成果。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历史演变,对新时代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有着重要借鉴意义:要坚持和加强党对监督体系的全面领导,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提升监督的效能,要实现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的有机统一,要发挥社会监督力量,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要从"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角度优化权力制约监督机制,这是完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权力运行机制的重大创新。在"人民主权"基础上形成的党的执政体制,塑造了中国权力运行的监督结构,进而决定了"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在党和国家建设中的重要角色。"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提出,是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国家权力运行规律认识持续深化、理论逐渐丰富、不断推进制度创新的结果。"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内在逻辑是同步优化党的监督体系与国家监督体系,在充分发挥各自功能的基础上实现两者的高度协调、深度融合,在由"分散"到"统一"的权力监督变革中形成整体合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监督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进而催生贯通党和国家监督的监察体制改革,随之又带来国家监督体系的深度整合。国家监督体系主要由以人大监督为中心,以监察监督、检察监督、审计监督为支撑的国家机关监督体系构成。当前,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有四个着力点,即持续健全党内监督;全面强化人大监督;统筹协调国家机关监督;充分保障对监督者的监督。  相似文献   

5.
于红 《前线》2023,(1):49-5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找到了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压紧压实“两个责任”,构建严密完整的党内监督体系;精准对焦,健全党内监督运行机制;协同发力,构建各类监督贯通协调体制机制,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这一系列重大举措为新征程上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  相似文献   

6.
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科学制度安排。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覆盖与权威高效的基本原则,着力提升监督合力与健全基层监督体系。优化党和国家监督体系需要不断推进党和国家监督的具体化,使监督更加便捷;不断创新党和国家监督形式和手段,使监督更加精准;不断做深做实基层巡察,使监督更加全面。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部署了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的监督体系。从操作层面来看,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要从三个维度来完善,即党和国家反腐败总体战略的维度、党和国家监督制度的维度、党和国家监督资源和运行机制的维度。  相似文献   

8.
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新时代落实党的建设总要求的重要任务之一。从制度建设的视角来看,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过程,就是党和国家监督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动态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生动实践,蕴含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全球为视野的制度价值逻辑,蕴含以规律为遵循、以改革为支撑、以法治为保障的制度创新逻辑,蕴含以自律与他律结合、个人与单位并重、党规与国法协同的制度结构逻辑,蕴含以赋权与限权平衡、实体与程序并行、执纪与执法贯通的制度运行逻辑。深刻把握十八大以来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制度逻辑,有利于在新的起点上持续深化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党和国家监督实践。  相似文献   

9.
我国监督领导体制经历了从党政监督领导体制向党和国家监督领导体制的转变,历经恢复、探索、发展和相对成熟四个阶段。在监督领导体制的设置上,由"单一领导体制"转变为"双重领导体制",并进一步发展为当前的"双重领导、一重监督体制";在工作领导体制方面,由"纪检一肩挑"发展为纪检和监委"合署办公"。这些转变不仅加强了党对监督工作的领导,也彰显了党内监督主体和国家监督机关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10.
监督是治理的内在要素,在管党治党、治国理政中居于重要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从党内监督全覆盖破题,以党内监督全覆盖带动自我监督体系整体推进,通过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实现监察全覆盖,不断推进党和国家自我监督体系建设。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推进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建设的实践,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经验:坚持“有形”与“有效”相统一,提升监督体系的效能;坚持纪法衔接贯通,提高监督全覆盖的质量;强化追责问责,构建自我监督的闭环系统;坚持自我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不断增强监督合力。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按照“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总要求,着力增强监督严肃性、协同性、有效性,推动形成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中国特色监督体系,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  相似文献   

11.
12.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当代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新形势新任务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破解改革发展难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思想法宝。厘清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脉络,对于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3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在北京揭牌,举行新任国家监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宪法宣誓仪式.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果.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和监察法,产生国家监察委员会及其领导人员,标志着中国特色国家监察体制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14.
转型期社会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多元化的利益格局,我国由此进入了利益博弈的时代,利益主体也在利益博弈中由利益分散走向利益组织化。利益组织化在增强利益主体影响公共政策的力量,推进公共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促使公民的政治参与由无序变有序,改变不平衡的利益代表结构,减少社会矛盾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作为利益组织化的现实表现,我国在维权潮流下出现了结社热现象,社团组织在成立方式、组织性质、组织类型和组织成员来源上呈现出许多新特点。政府积极培育和扶植社团组织发展,社团组织优化内部治理,社团组织与政府形成良性互动,成为社团组织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回顾了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分析了领导体制的内在机制及其运行状况,阐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领导体制改革方面的理论准备情况。作者指出,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必须弄清领导体制弊端之所在及其形成原因。因此,历史地考察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形成和演变的过程,对于正确地确定领导体制改革的原则、内容与方向是十分必要的。作者认为,建国初期建立起来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对于完成那一时期的历史任务起过好的作用;但在社会主义改革完成以后,领导体制没有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实行主要职能的转换,而是沿袭了大规模阶级斗争时期的领导原则和方法,形成了一种高度集权、党政不分、效率不高、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的领导体制。正是在这种体制之下,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十年动乱。作者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始了领导职能转换的新的历史进程,而邓小平同志1980年8月关于《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的讲话则成为改革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先声。从那时以来,党在有关领导体制改革的一系列理论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据此进行了改革的初步实践。文章的末尾,作者展望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的前景,就改革的长远和近期目标、主要原则和基本内容表明了见解。  相似文献   

16.
《求是》2022,(2)
由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论述摘编》一书,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论述摘编》分10个专题,共计371段论述,摘自习近平同志2012年11月15日至2021年11月11日期间的报告、讲话、说明、指示等130多篇重要文献,其中部分论述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统一的我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民族工作,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即始终坚持把民族问题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始终坚持加强民族团结是党和人民事业顺利发展的基本保证;始终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政治制度;始终坚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根本立场;始终坚持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是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对党和国家利用外资政策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外资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外开放的重要政策。这个政策在中国曾经历过一个曲折发展的历史过程。考察这一历史过程,对于认识新时期我国利用外资乃至整个对外开放政策都是有益的。一中国共产党很早就提出过利用外资发展经济的思想。1936年,毛泽东在同斯诺谈话时就提出可以让外国资本来投资或我们借取外债。1944年6至10月间,毛泽东在会见美国记者福尔曼时又说:“我们鼓励自由竞争及个人企业,并且在相互同意的原则下我们将允许并欢迎外国在我们的统治区内向商业及工业方面投资”。根据当时中共与美国关系日益密切的有利条件,毛泽东还特别提出吸引美国投资的设想。8月23日,他在同美军观察组成员谢伟思谈话时说:“中国必须工业化。在中国,工业化只能通过自由企业和外国资本的帮助之下才能做到。中国和美国的利益是相同和互相关联的。他们可以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互相配合”。  相似文献   

19.
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于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要来看,多重角度深化和细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的理解,有利于坚持不懈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学界围绕领导方式、领导体制、治国方略、民主集中制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方面,对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完善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奠定了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但是,由于这一课题的时间跨度大,内容又十分丰富,因此在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从纵向上来说,一些文章大多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