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入世十年来,东部沿海的粤苏浙等省份充分利用对外开放融入世界的便利条件,通过吸引外资和贸易出口,经济获得快速增长,但省内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也愈发严峻。以粤苏浙的相关统计数据和构建体现对外开放和区域差距的指标进行研究,可以得出,广东珠三角高经济开放度是省内区域差距的推动力,江苏的苏南发展既来自良好的工业基础也来自对外开放的优势,浙江的区域均衡发展源于更多元的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统筹省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即是科学的发展观,也是贵州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现实需要,本文作者通过学习胡锦涛同志在贵州考察工作时的讲话,结合贵州实际,论证了统筹省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必要性、统筹省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原则和方法、当前落实统筹省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持续实施的促进我省三大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从不同方法进行的定量测算都表明我省三大区域发展差距缩小,但受地理、历史因素影响,发展差距依然存在。文章首先定性描述了经济新常态下,三大区域差距的具体表现,然后通过因子分析发现,区域不均衡的差距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与经济活力、经济结构及生活、经济发展三个方面,最后提出破解区域不均衡的着力点和发力点。  相似文献   

4.
区域差异是由于自然资源、不同的区位、技术差异(包括基础设施)、人口等因素所形成的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区域差异是我国区域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缩小我国东西部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必须缩小区域差异,才能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  相似文献   

5.
论金融服务在区域经济中的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峰 《理论前沿》2008,(24):22-23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具有发展不均衡,互相沟通困难、显现诸侯割据局面,整合困难、差距扩大等问题。因此,要合理利用金融业工具,推进区域经济长期均衡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6.
虽然自1989年开始广东的经济体量一直居全国第一位,但省内四大板块间的差距不仅长期存在,而且近些年又呈扩大之势。相反,同样是经济发达的江苏,其三大板块间发展水平则相对均衡。基于与江苏的比较,有助于厘清广东缩差工作中存在的痼疾与短板,定位后续攻坚的方向。广东未来的缩差工作要充分借鉴江苏经验,立足自身优势,抓住新契机,创新工作思路,推出新举措,加快促进四大区域均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后,国家实施的“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是造成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宏观因素,而西部地区的经济构成中的传统体制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基础产业和基础建设的滞后等问题是造成东西地区之间经济差距拉大的微观因素。而西部开发具有可行性,如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部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区位条件的可利用性,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最后还可通过重点建设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加强区域之间的协作,加大对外开放力度,采取扶贫攻坚的好思路等途径缩小东西差距。  相似文献   

8.
区域经济差异是一个带国际性的现象,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也逐步拉大。本文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主要表现及存在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同时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提高与实施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9.
由于政策规定和执行均存在差异,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区域不均衡显著。文章分别采用广义熵、阿特金森指数和基尼系数测量顶部、底部和中部不均衡,先考察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的省内、省际不均衡,再采用PSM-DID和准合成控制法识别2016年阶段性降费率政策对区域不均衡的影响。研究发现:全国省内不均衡程度,贵州最低,福建顶部和中部较高、辽宁底部较高。2008-2017年全国顶部、底部和中部省内不均衡总体下降,其中天津降幅最大,但还有约三分之一的省未下降,且2016年阶段性降费率政策加剧省内不均衡,尤其是底部不均衡;2008-2017年全国顶部、底部和中部省际不均衡总体下降,2016年阶段性降费率政策减弱省际不均衡,尤其是底部不均衡。  相似文献   

10.
王毅 《理论前沿》2009,(2):11-13
东西部差距主要是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差距。因此,加快西部大开发,必须以改革开放统揽全局,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相似文献   

11.
崂山区、高科园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国内一流的高新区相比,存在不少差距,目前必须正视存在的差距,抓住机遇,实施“三大战略”,加快推进对外开放,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  相似文献   

1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反思与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初步改变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不合理工业布局,推动了内地的经济增长,但同时带来了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的问题。在改革进程中,以非均衡和区域分工两原则为基础的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显著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也扩大了东、中、西部的地区差距。为了适应长期经济发展的要求,实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应是正确的选择,这是一种适度倾斜、区域互补、经济开放、符合综合效益原则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3.
城市群之间经济联系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区域的协同进程。以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来衡量城市间经济联系的总量和联系强度,以此来反映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和周边地区对中心城市辐射能力的接受程度,是衡量城市群协同程度的重要指标。以2006年—2015年10年的数据为样本,通过计算和分析发现,与长三角地区沪苏浙城市群相比,京津冀城市群在经济联系量和经济联系强度方面存在着明显差距。对照差距,查找不足,就需要借助雄安新区的规划与建设,改善京津冀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助推京津冀协同进程的深化与拓展。  相似文献   

14.
1988年9月 ,在听取关于价格和工资改革初步方案的汇报时 ,邓小平同志指出 :“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 ,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 ,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 ,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 ,发展到一定的时候 ,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 ,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这就是著名的“两个大局”发展构想。从区域经济理论的角度讲 ,这一构想实质上是一种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它既不同于我国传统的均衡发展思想 ,也不同于西方经济学派中的非均衡发展思想…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涵和原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经成为缩小教育差距、推进教育公平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公共品的义务教育,其均衡发展的内涵有着内在的独特性,是一个包括了区域均衡、学校均衡、个体发展均衡以及投入均衡、产出均衡等复杂的、多层次的概念。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坚持平等原则、弱势补偿原则、受教育者利益最大化原则、社会参与原则和效率原则。  相似文献   

16.
从政治改革的视角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问题,强调指出过分拉大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已经成为影响政治改革的重要因素,必须从改革深入发展的角度引起高度重视。而政治改革涉及利益分配的再调整和制度的再安排,能够为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提供有利条件。因此,要善于在稳妥推进政治改革中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这是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和要求。统筹省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进一步做好统筹省内发展和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各项工作 ,有利于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经济虽然取得了比较显著的发展成就,但与广东,山东、江苏,浙江和福建等东部沿海省份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其成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与区域历史文化差异,区域经济地理和经济结构差异、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国家政策取向的影响等因素相关联。我们认为,辽宁与沿海5省的发展差距,突出表现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上。2006年,辽宁民营企业完成的增加值已占GDP51.8%,而沿海5省的民营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都比辽宁高,辽宁与沿海5省在经济总量上差距的半数以上是来自于民营经济方面。  相似文献   

19.
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是应对世界发展革新的必然路径和选择。在探讨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目标、现状与主攻方向的基础上,分析了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作用机理。具有一般性和均衡性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数字经济,通过优化收入分配、减少城乡差距、协调区域发展三条路径赋能共同富裕建设。浙江有着良好的数字经济现实基础,同时存在着数字经济地区发展不均衡、数字使用鸿沟和数字红利差异等现实挑战。建议通过区域协调、公平受益、收入调节、数字转型和数商兴农等实施路径,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为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20.
2003年以来,利用外资雄居全国首位25年的广东被江苏超越,对比分析表明,粤苏利用外资结构差异和效益差距是其重要原因。为再创广东利用外资优势,建议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完善营商环境;创办粤港澳自由贸易园区,提高利用港澳FDI水平;推动"泛珠三角"经济整合,提升吸纳外资能力;加快振兴粤东西北步伐,缩小区域利用FDI的差距;优化引资的产业结构,提高利用FDI的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