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贪官与情人,几乎成了一对畸型的双胞胎,大多贪官不是金屋藏娇包养“二奶”,便是风流成性,情人一串。据有关人士透露,近年来查处的部级以上领导干部受贿案中,几乎每人都有情妇。在广州、深圳等地查处的 102起官员贪污受贿案件中,被查处的官员几乎都包养了“二奶”。那么,这些“情人”是冲着什么与贪官们勾搭到一起的呢? 一场场可耻的交易   美貌赢得“经济效益”。这是权色交易中的普遍现象,一些人用美色巴结官员,是为了利用官员手中的权力产生“经济效益”。成克杰案便是典型一例。成克杰与李平 1992年勾搭在一起后,李平便利…  相似文献   

2.
劳德荣、刘光明、潘玉梅、安惠君、顾慧娟……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名字如今却都被贴上了同一个标签--“女性贪官”。十八大后,随着政府反腐力度的加强,落马女官员的数量也有所攀升。然而,透过舆论对于落马女性官员的评论,笔者发现,相较于对男性贪官“利欲熏心,为所欲为”的愤懑,舆论对于女性贪官的评论似乎更多地透露出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那么,舆论为何表现出对女性贪官额外的宽容?这种宽容又是否符合法制社会的平等观念?笔者拟从应然和实然两个层面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外逃贪官     
储信艳 《政府法制》2014,(10):46-47
20年来中国出逃官员最高级别至省部级,案件多发区集中在与经济相关的政府部门、国企和金融机构。出逃官员,尤其是高官的最终落脚点多为发达国家,出逃前多有筹划,部分官员已经“裸官”,出逃前妻儿甚至亲戚都已定居国外。与此同时,中国政府的追逃网络逐步铺开。贪官外逃越来越难。  相似文献   

4.
“幸福”的贪官都是相似的——基本上都有吃、喝、嫖、赌、贪之类的“爱好”,关键是伪装很深,隐藏在干部队伍内部;“不幸”的贪官却个个不同——案发的形式各异,且极具偶然性、戏剧性。这不,“用MBA知识管理着情妇团队”的宣城原市委副书记杨枫就是一例。盘点一下贪官案发的形式几乎是每一个都充满“传奇”:有被小偷偷出来的,有出车祸被车撞出来的,更多的则是某些不小心犯事的贪官被抓后而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被“拔出萝卜带出泥”“带”出来的,像杨枫这样栽在风月场上虽然不是绝无仅有,但是,情妇多到需要用MBA理论及人力资源知识…  相似文献   

5.
王文昌 《检察风云》2010,(24):35-35
有民谣唱道:“解贼一金并一鼓,迎官两鼓一声锣,金鼓看来都一样,官人与贼不争多。”小偷与贪官哪个更可恶?仁者见仁。但是小偷多为生计,贪官多为奢靡,确是事实。所以,恨贪官比恨小偷更起劲才符合公理。故对小偷古有梁上君子一说。  相似文献   

6.
贪官捞钱的手段多是大同小异的,而对待犯罪的态度却不同;贪官当庭翻供的理由多是大同小异的,却没见过自称精神有病的。安徽省国土厅原厅长陈良纲是个特例。他在接受纪委和检察机关调查时,主动供认了受贿900多万元的犯罪事实,出庭受审时却推翻自己的全部供述,说当初自己认罪时“精神不正常”,过去作的有罪供述都是“虚构的”。  相似文献   

7.
郑州市纪委书记分析了省内外50多个贪官案例后得出的结论是“95%的贪官有情人”,并把情人分为7类。鞍山市国税局原局长刘光明(女)为了以色相勾引官员,前后花掉500万元去香港等地整容,光臀部整形费就达50万元,整出了一个“鞍山最美丽的屁股”。(9月23日《东方今报》)  相似文献   

8.
一鹤  霜凌 《检察风云》2011,(7):26-28
贪官与情人在“以权谋私”案中几乎是配合得天衣无缝的“黄金搭档”,大多涉贪安件都是由情人走上前台扮演贪官的“掮客”,满足贪欲。然而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八室主任陈海峰与情人却演绎了全新版本:当得知情人“借梯登楼”获得比他多的利益后,他见利忘情,甩掉情人赤膊上阵收受贿赂,最终锒铛入狱,成为国家药监局第二波“地震”中的落马贪官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9.
盘点以往的落马贪官,我们会发现一些让人费解的现象:为什么很多贪官总爱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为什么那么多官员过不了“59岁”这道坎?为什么一些地区或一些行业容易出现“前腐后继”的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2012年新年伊始,副部级贪官周镇宏落马。周镇宏贪腐案除了与茂名腐败窝案有关外,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此人具有理学博士、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头衔,是个爱出书的学者型“雅腐”贪官。近几年来,中央加大反腐肃贪力度。大力加强制度化反腐,加紧构建科学反腐体系,不断取得新的成效。但像病菌抗药性一样,一些贪官的“抗反腐”伎俩也在“升级”,官员贪腐的花样不断出现新的变种,不仅有送名贵字画和艺术品的“雅贿”现象,还有一些可以称之为“雅腐”的行为,比如这些年蔚然成风的官员出书热现象。周镇宏的落马,引发了公众对“雅腐”官员爱出书乱象的担忧和抨击。  相似文献   

11.
一鹤  建新 《法庭内外》2007,(5):18-22
每个官员犯罪都有其独特的特点,杜甫来的特点在于,他是从中国地震局机关“带钱下派”到北京市气象局的官员。却把从上级单位带来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里。与其他同样身居厅局级高官动辄贪污上百万甚至数亿元不同的是,他贪墨的数额却只有30万元。而且这些钱全部都是他从上级单位带来的。除此之外,杜甫来既无斑斑劣迹,也没有什么桃色新闻,这倒让人感到杜甫来这个贪官有点与众不同了。  相似文献   

12.
一位朋友对行贿者好有一比——贪官“饲养员”。意思是说,贪官既是他们自己“贪”出来的,也是某些“饲养员”“喂”出来的。这个比喻真如醇香老酒,越品味道越绵长。将行贿者“暗喻”为贪官“饲养员”的,还有“云南红”酒业董事长武克钢先生,他公司的大会议室里赫然写着“支持政府搞廉洁,官员到此莫伸手”的标语,并有两句喊得很响的口号。一句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社会官员腐败横行,重要原因为“做官发财”行为在当时真正发生作用的社会集体意识中并不是一种不可接触的“罪”。传统社会对官员的腐败,正式话语与实践存在着背离。传统道德和国家的行为规范均要求官员应廉洁,历代都制定了相应的法规以惩罚违规的官员;但实践中大多数时候以皇帝为代表的封建国家都对官员的腐败行为表现出相当的宽容。官员表面上都愿意标榜自己是清官,但实践中大都选择成为贪官。普通百姓呼唤清官,痛恨贪官,但又用实际行动支持和默许自己做了官的子孙成为贪官。传统国家“道德立国”统治方略的弊端,官员为适应该逻辑形成的两面人格,以及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是形成以上背离的基本背景。  相似文献   

14.
"捞了就跑,跑了就了"是贪官的座右铭。2002年全国逃往境外的"巨贪"有2000多名,这是政府有关部门公布的"黑名单"上的数字。逃亡队伍中,还有相当数量没有上"黑名单"的人,有关专家认为也不在少数。 还有一部分贪官,尽管他本人仍留在国内,但其子女亲属都早已成为他国公民,巨额财产也已经转移到国外子女的名下。你抓住了贪官本人,却追不回被吞吃的国财。"牺牲我一个,幸福子孙数代人",这可能就是部分贪官的心态。  相似文献   

15.
杨涛 《检察风云》2010,(20):31-31
越来越多的贪污贿赂犯罪官员因被处以死缓而暂留一命;以致有人质疑死缓判决成了贪官的“免死牌”。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刑法修正案草案的讨论中,牟新生委员认为贪污贿赂罪以不涉及死刑为好,徐显明委员认为废除死刑应慎重。(人民网8月30日)  相似文献   

16.
在山东省的党政官员甚至于全国的党政官员中,李风臣是个知名度较高的人物:他的知名度,不仅仅在于他的“政绩卓著”。更在于他的“多才多艺”。他喜爱写诗。是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有关部门却发现。这名“县官诗人”是个不折不扣的贪官。  相似文献   

17.
乔志峰 《政府法制》2011,(31):18-19
这年头,所谓的“国家机密”是越来越多了。特供食品是“国家机密”,官员的财产是“国家机密”,贪官背后的女明星是“国家机密”……现在,就连领导干部的简历居然也成了“机密”!怪不得有人老是指责群众“不明真相”,你左一个“机密”、右一个“机密”,老百姓连最基本的知情权都没有,又能明白什么“真相”呢?忍不住想盘点一下这几年看到过的那些有中国特色的“机密”。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因犯受贿罪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被判处死刑并在山东济南被注射处死,几乎在同一时段,在臭名昭著的广西南丹矿难事故中被揪出的贪官——原南丹县委书记万瑞忠也因犯受贿罪被注射处死。这些年来被处决的著名贪官,除了胡长清是被枪决的,其他如成克杰、李真、马向东等人,大都是被注射执行死刑。 在人们的眼里,作为一种处决的方式,是注射致死还是一枪崩了,无论是对于被处决者来说还是对于旁人来说,其效果和感受是有很大差别的,前者对罪犯仁慈而不能让人们感受到血腥的报复快感,后者则恰恰相反。正因如此,贪官们特别是高级别的贪官临死时能享受注射处死这一特别“待遇”,被人认为是官员特权的作怪。少数激进者认为,对贪官,不仅不能让他舒舒服服地死,而且要让他在枪口下死得惨痛一些,这样有利于震慑贪污贿赂犯罪。  相似文献   

19.
鲁民 《检察风云》2002,(18):56-57
十多年前,官员腐败或被拉下水的主要途径,不外乎票子、房子和孩子。有人形象地概括为“三子定位”,即谁只要有办法解决好官员的这“三子”,就能把那些贪官“搞定”,那些官员就能像狗一样被牵着走。一时间,捞它几十万元的票子,搞它几套好房子,把孩子都安排到肥缺上或送  相似文献   

20.
植群 《中国律师》2002,(10):67-67
官员和商人都是古老的职业,在中国少说也有几千年历史。官员的活动范围和空间是为官场,商人经商做生意的地方是为商场。官场有官场的规矩,商场有商场的规律,本无必要把两者拉在一起。但笔者最近听到一种说法,叫“官场如商场”,这个提法颇值得推敲。持此论者的理由是:现在的官场和商场联系紧密,官商结合,亦官亦商,区别不大:官员和商人都以发财为目的,商人做买卖,官员也做买卖,只不过商人买卖的是商品,官员买卖的是权力和职位。君不见,有一官员说过一句名言:“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君不见,用钱买官已屡见不鲜?言之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