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泽东喜欢读鲁迅著作,给鲁迅很高的评价。鲁迅和毛泽东两位伟人,虽然生前没有见过面,但联系却很紧密,都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只就两本畅销书——《毛泽东箴言》和《鲁迅箴言》谈一些感想。  相似文献   

2.
两本箴言收录条目都比较严谨。严格地说,《毛泽东箴言》其实仍然有语录的传统,尽管编者尽量从毛泽东著作中选录。其实,毛泽东的有些所谓"文稿",原本就是讲话稿,甚至是谈话的记录稿。既然是谈话,随便说说的情况就不可避免。文革中的毛主席语录,最泛滥没有标准的时候,什么都往里面放。例如这样的话:"王力、关锋本来就不是好人,江青早就向我汇报过。""陈毅怎么能打倒呢?陈毅跟了我40年,功劳那么大。陈毅现在掉了20斤肉,不然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在30年代曾认为,形式逻辑是资产阶级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都是反对矛盾性,主张同一性,反对概念及事物的发展变化,主张概念及事物的凝固静止,因而是与辩证法正相反的东西。建国后,从50年代初编辑《毛泽东选集》第1卷时开始,毛泽东就一直关注着形式逻辑问题。在谈话和书信中,他不再把形式逻辑划归资产阶级和形而上学,而是多次表示,形式逻辑没有阶级性,它与辩证法之间没有低级与高级之分,它是一门独立的科学。毛泽东的形式逻辑观由此发生转变。因此,在50年代和60年代,毛泽东对我国的形式逻辑研究给予了大力支持,鼓励和督促出版或再版了包括周谷城的《形式逻辑与辩证法问题》、《形式逻辑与辩证法》和章士钊的《逻辑指要》等在内的一系列逻辑专著,对我国形式逻辑研究的健康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罗雨笙 《海内与海外》2014,(6):23+22-22
正我的爷爷罗章龙活到了99岁,1995年大年初四那天去世。在他90多岁时和他接触交谈过的人都对他清晰的思路、敏捷的反应、稳健的步履、爽朗的谈吐惊讶不已。他的晚年并不寂寞,在窄小的椿园书屋里,每天都能接到一些来信,他为能得到这么些理解而感到快慰。爷爷的一生经历波澜起伏,多少带有传奇色彩。在中国近代史上爷爷很欣赏的人物是毛泽东。在载记中他引用了毛泽东青  相似文献   

5.
偶读《紫云轩主人——我所接触的毛泽东》(红旗出版社2001年版),作者王鹤滨是当年毛泽东的保健医生,其中在《子夜散步》一章中谈到毛泽东有一次叫上汪东兴、叶子龙、作者及值班卫士开车去游了“什刹海的一条斜街”。原文不长,不妨引如下:“汽车沿景山东街开到鼓楼,然后又折向西,最后拐进通往什刹海的一条斜街上。这个斜街很短,但较宽,它的西南头便是什刹海的北岸。毛泽东示意周西林把车停下来。毛泽东一行走下汽车,于是便在这短短的胡同里散起步。毛泽东兴致勃勃,谈笑风生,因为怕惊动市民的睡眠,还得轻放脚步,低声说笑。……(毛泽东)走过来,…  相似文献   

6.
自从电影《大河奔流》中出现毛泽东的领袖形象后,“领袖”的风姿便此起彼伏地跃现于中国多部影视剧中,《开国大典》、《巍巍昆仑》、《大决战》、《杨开慧》、《毛泽东和他的儿子》……各个时期的毛泽东身影栩栩如生地走进观众的视线。据粗略统计,在毛泽东逝世后的整整20年内,中国的银幕上,共出现了13个“毛泽东”。  相似文献   

7.
前人“一字师”的轶事很多,不胜枚举。我最欣赏毛泽东“别梦依稀咒逝川”一字之改的美谈。“咒”原作“哭”,一经改动,不仅更符合格律,感情色彩也更强烈。毛泽东欣喜之余,呼为“半字师”,因为“哭”与“咒”上边都是两个“口”。  相似文献   

8.
友情深厚交谊久长 毛泽东的一生,有着众多的党外朋友,其中交谊最深、友情最厚的,当属章士钊。据《梁漱溟晚年口述》一书记述,当年毛泽东为勤工俭学筹集经费,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给自己的好友章士钊写信,毛泽东到上海找章士钊,章士钊找到大资本家穆藕初,发动各界社会名流筹集了一万大洋,经章士钊给了毛泽东,毛泽东拿了这一万元,  相似文献   

9.
菊香书屋论兵,受到毛泽东表扬就在毛泽东于中南海勤政殿召见我的第二天,即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了。我作为周总理的军事秘书、总参作战室的主任,和作战室的参谋们根据毛主席、周总理的指示,常常彻夜不眠地关注着朝鲜战事的发展。8月23日,毛泽东正在菊香书屋仔细研究关于美军最新动态的一大摞电报。他打电话给周恩来,是想彼此交换一下关于朝鲜的意见。周总理叫上我一同去见毛泽东。在菊香书屋,毛泽东一边抽烟,一边听我汇报关于朝鲜战局的六条意见,他还不时用铅笔在面前的稿笺上写上几笔。我一口气汇报完毕,毛泽东只是不住地点头,没有插…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教育体制正在进行大幅度的改革和调整 ,需要探索和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对毛泽东的教育思想进行重新回顾和思考 ,其教育方针、青年教育观和爱国主义教育意识 ,对当今我国全民素质教育的提倡 ,青年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和民族进取心的树立都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他不完全像个掌握大权者,……在非正式场合,人们容易把他错当成一个热心的村长。”在毛泽东过世多少年之后,西哈努克这样形容他。西哈努克已经记不起来他同毛会见过多少次了。他们的第一次会面在1956年,即1955年西哈努克同周恩来在万隆成为朋友后的第二年。他对那次会面依然记忆犹新。周恩来陪同他乘车来到中南海。当他们的车子开进毛泽东往的小院时,毛津东已经站在那里等候了。毛泽东亲自走出房间上前迎接,使这位年轻的亲王非常感动。会谈结束后,毛泽东又送他到车旁,直到目送车子走远,才返回住所。此后每次见面,都是这样,毛泽…  相似文献   

12.
韶山来人     
正"来客人了?韶山来的?"当秘书叶子龙把老家来人的消息说出口,正在批阅文件的毛泽东赶紧停下来,一脸的惊喜如阳光洒在脸上,半信半疑地问道:"他们是什么时候来的?都是谁来了?"自1927年就一直没有回过韶山的毛泽东,怎么也不会想到,离家22年,在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时刻,他日夜思念的家乡竟然有亲人来北京看望他。  相似文献   

13.
三戏三思     
1959年4月2日,中共八届七中全会在上海举行。晚上毛泽东主席饶有兴致地观看了湘剧《生死牌》。刚直不阿、素有"南包公"之誉的海瑞的故事引起了毛泽东很大兴趣。4月3日晚,毛泽东没安排任何活动,而是打开《明史》,精读了《海瑞本传》。4月4日上午大会上,当讲到人民公社整顿问题时,毛泽东推开发言稿,扳起右指,向与会者说起了清官海瑞:海瑞是忠臣,大忠臣!他对崇道求仙的嘉靖皇帝很不满,海  相似文献   

14.
今年9月9日是毛泽东逝世三十周年,本刊特别征得傅学正先生同意发表《为领袖毛泽东送行》一文,以飨读者。傅老1948年参加革命,离休前曾任中央军委办公厅办公室主任等职。在军委工作的三十多年岁月中,亲历了党和军队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的有关活动。曾参加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解放军一百多位元帅、大将、上将、中将等高级将领的治丧工作。  相似文献   

15.
唐诗艺术对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毛泽东的政治生涯、著述撰文、诗词创作, 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毛泽东非常熟悉、喜爱和重视唐诗艺术,并进行唐诗的考证工作, 可谓一位唐诗艺术研究专家。他经常在现实 政治、外交等活动中, 称引、发挥唐诗, 为现实社会生活服务。其诗词创作, 对李白、杜甫、白居易、李贺、李商隐 以及杜牧等唐代诗人的诗歌艺术成就, 都有很多的继承和发展,大量化用、隐括唐代诗人的清词丽句, 融入自己 诗词艺术境界之中,做到了锻冶唐诗之辞、自铸我之文字, 可谓出蓝生冰, 为我们弘扬华夏传统文化、发挥唐诗 艺术在中国社会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树立了楷模。  相似文献   

16.
“11朵金花”簇拥着坐在沙发上的毛泽东,她们激动、欢笑、鼓掌。画面右侧的一人一只手轻轻搭在毛泽东的左臂上,另一人双手握着她的手腕,沉浸在无比的幸福之中。毛泽东慈祥地笑着,左手执烟在胸前,右手握着一位姑娘的手放在自己的膝上。  相似文献   

17.
芳邻邓友梅     
正三2004年5月22日,与老邓去参加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2周年大会。首都文艺界来了百余人,发言者都准备了讲稿,照本宣科。最后,主持人高洪波请邓友梅讲话。老邓说:"我是来学习的,没有准备发言,刚才洪波点名叫我讲一讲,我就谈点感想。从事文艺工作六十多年,回想起来,毛泽东讲话对我的最大影响,可能是对人生观的影响。那时年纪小,还谈不到什么艺术观。毛主席的讲话是1942年5月发表的,传到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晚年体弱多病,深居简出,能到他身边汇报情况的人很少,甚至连政治局委员和中央副主席想见也很难。1975年9月,毛泽东另装了架“专线电话。”“电话”这一头是毛泽东,另一头是政治局,政治局开会,就有一个特殊的人物去传达毛泽东主席的“最高指示”;外面的情况,则靠此人来到毛泽东的病榻前回禀。 这个特殊人物就是毛泽东之侄毛远新。 “文革”之初,红卫兵们广泛印发一份传单,标题为“毛主席和侄儿毛远新的谈话”,毛远新的名字从此才为人所知。这个从大学毕业不算太久的年轻人,当上了辽宁省革命委员会的副主任。  相似文献   

19.
丰台区长辛店是一座著名的古镇,有近千年的历史。它比卢沟桥的历史还要长200年。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土一水都有着浓厚的历史感。同时,长辛店还是革命教育基地。著名的二七大罢工就发生在这里。这里还留下了毛泽东、邓中夏等老一辈革命家早期从事革命活动的足迹,是北方最早的革命发源地。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作为中国革命领袖,终其一生,都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不解情缘,而对于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佛教文化,他不仅从小就有接触、认知,其后更披阅佛经,精研义理,对佛学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且时出惊人之语,令世人自叹弗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