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国栋  左停  赵羽 《前沿》2015,(2):86-90
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问题,以北京为首的几个城市自2011年起相继出台了机动车限购限行政策。政策规定新增机动车采用摇号或竞价拍卖的方式获得机动车牌照,同时实行限制外地车辆进入市区和本地车辆按尾号限行的政策。简单地将公民的购车需求诉诸摇号或拍卖的方式解决看似公平和高效,实际上却可能产生很多问题,限制外地车辆通行也可能产生地方保护主义。本文从公平效率的视角分析和评论限购限行政策,最后提出保障基本需求、政策精细化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北京实施机动车限行的规定引发很多争议,尤其是其实施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北京交通状况。但对待限行规定不能简单地从法律的角度分析,也不能希望一部法规就从根本上解决北京的交通问题。法律从社会中来,其实施也在社会中,要从法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北京的交通限行规定,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本原因,同时配套相关经济、社会等综合措施与政策。这不仅能最大限度发挥限行规定的作用,从根本上解决北京的交通问题,而且也能对交通限行规定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目录第一章 总则第二章 车辆和驾驶人 第一节 机动车、非机动车 第二节 机动车驾驶人第三章 道路通行条件第四章 道路通行规定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机动车通行规定 第三节 非机动车通行规定 第四节 行人和乘车人通行规定 第五节 高速公路的特别规定第五章 交通事故处理第六章 执法监督第七章 法律责任第八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身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提高通行效率,制定本法。  相似文献   

4.
按北京市规定,从10月11日起实行"五日制限行"和"错峰上下班"措施。此举一方面是为了继续保持北京奥运会以来空气质量改善的趋势,另一方面也是缓解交通拥堵这一"都市病"。北京的机动车从10月13日周一起正式开始实行按尾号每周停驶一天的限行规定。在最初的第一周,  相似文献   

5.
《公安研究》2009,(1):87-87
吴卫东在《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年第5期撰文认为,公共利益是国家启动征收征用的前提和基础。我国现行法律还未就公共利益作出相应规定,以至政府利益、部门利益、个人利益被认定为公共利益,导致征收征用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合法进行征收征用,合理维护公民权益,正当实现公共利益,有赖于法律规范公共利益,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界定公共利益是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共同责任。  相似文献   

6.
童铁铁 《人民公安》2006,(22):13-13
时下,有关收取养路费的问题,时于除公车之外的任何一个机动车车主来说.都是一个十分敏感而又颇显无奈的话题。据《中国青年报》10月31日报道,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兼律师的周泽,日前以公民身份向全固人大法工委递交了一份法规审查建议书,要求审查现行养路费征收法规、规章违法问题。由于现行养路费征收属于“法”外运行,所以他建议撤销现行养路费征收法规、规章。  相似文献   

7.
当天津宣布对机动车实行限号限行政策,立即在其辖区内引发一轮购车恐慌。为了赶上政策实行的时间节点顺利拿到车牌,有人甚至在4S店以砸坏车玻璃的方式来"抢车"。不仅仅是天津,目前我国推行机动车限号限行政策的还有北京、上海、广州、贵阳等城市。未来,加入这一行列的城市将会只增不少,比如河北、陕西的一些城市为应对雾霾天气,正在推行机动车限行政策;有的地方则喊出"天津都限号了,xx市还会远吗"。  相似文献   

8.
中国首例公民状告政府行政“立法”不作为案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即对于行政机关的抽象行政不作为,公民可否提起行政诉讼?从行政法治理念出发,应该赋予公民起诉权。依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目前尚不能直接提起行政诉讼。但是,公民可以对与抽象行政不作为密不可分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这是一条比较可行的救济途径。此外,公民也可以寻求行政机关或立法机关的救济。  相似文献   

9.
华侨作为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其身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中国政府对于归国华侨给予适当的照顾,国内的有关政策并不一定适用于华侨群体.本文从对华侨夫妻在国外所生二胎子女回国落户征收社会抚养费这一具体行政行为入手,以行政法的视角对其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了思考与探讨,认为应属于行政不当之行为.  相似文献   

10.
王俊霞 《前沿》2011,(9):78-81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加强了被征收人权益的保护,但对被征收人的救济途径规定仍不够完善。要从源头上杜绝非法征收和野蛮拆迁,除了要重申公民的物权神圣不可侵犯,更重要的是赋予被征收人在征收及拆迁过程中享有完善的救济权利。这既需要通过行政程序规范政府的公权力,赋予被征收人事前的知情权、听证权、异议权等参与权,保障公权力限制私权利的正当性。还应建立事中紧急公力救助机制,正确引导被征收人紧急情况下自力救济权的适用。应完善对被征收人的事后救济制度,明确补偿安置纠纷的民事性质,取消政府就补偿安置问题作出行政决定的权力,赋予被征收人就补偿安置问题提起民事诉讼或申请仲裁的权利。  相似文献   

11.
正渝环[2020]1号为进一步改善主城区大气环境质量,根据《重庆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第四十四条规定,经市政府同意,决定在主城区部分路段对高排放车辆限制通行,现通告如下。一、限行对象国家第一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及以下的汽油车、国家第三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及以下的柴油货车。二、限行路段与主城区货车限行路段保持一致,即内环快速路及其以内所有城市道路,以及内环快速路以外以下路段。(一)沙坪坝区:G93成渝环线高速高滩岩立交至物流园立交段,双碑磁器口片区杨梨路、沙磁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拥有的机动车数量越来越多。机动车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同时也排放了大量的尾气。无论是官方机构,还是民间组织对外发布大气污染的成因时,机动车尾气排放都榜上有名,且十分靠前。为改善空气质量,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简称草案)用了大量笔墨,来强化机动车船的大气污染防治。其中,草案对人们高度关注的“机动车限行”作出了两款规定。在分组审议  相似文献   

13.
知识卡片     
政府性基金是指经国家规定的审批程序批准设立,由政府或所属部门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征收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资金。设立并征收政府性基金,主要是为了支持某项特定产业或事业发展,它是政府凭借行政权力,参与国民  相似文献   

14.
《天津政报》2008,(2):45-47
<正> 第一条为加强我市机动车维修质量管理,保证机动车维修质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和《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规定》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围内从事机动车  相似文献   

15.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规定了司法强制拆迁的原则,然而在实践中,仍然有少数行政机关以拆除违法建筑的名义对合法建筑实施强制拆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议。强制拆迁的背后正是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和公民权益之间的博弈。通过建立违法建筑的司法界定制度,完善被拆迁的参与机制,严格追究强制拆迁合法建筑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等方式可以有效地规制和避免此类强制拆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我国宪法第51条要求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同时,宪法修正案第20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修正案第22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在这里,"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与"公共利益"是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17.
冠球 《中国人大》2012,(20):7-7
前不久,北京市交通委发布了一条消息,即评估特定时段、特定区域实行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措施的可行性。如果此举在不远的未来一旦实施,加之紧收的申领机动车号牌闸门,那么对于北京众多的靠车代步以及期待购车代步的民众而言,出行的负担和压力将不言而喻。诚然,北京市交通委发布此条消息也是有缘由的。从目前北京市实施机动车尾号限行措施的效果来看,  相似文献   

18.
<正>2017年10月19日,长春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启动重污染天气道路交通管控应急预案的通知",在全市启动一级响应,要求自2017年10月20日20时起,开始在城市绕城高速合围区域内道路实行机动车按尾号限行。然而,就在此事被微信刷屏,广大驾驶员还没有想出应对之策时,长春市政府又果断地发布了自2017年10月21日15时起解除限行通告。这场历时19个小时的限行风波时间虽短,但却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  相似文献   

19.
人一辈子可以不去法院打官司,却不可能不成为行政机关行政管理的对象。行政机关无论是制定法规、规章、条例等抽象行政行为,还是做出许可、处罚等具体行政行为,都会对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在行政程序中公民享有听证权,是甚至重要于司法程序中公民享有的辩护权和辩论权的。众所周知,刑事诉讼被告人辩护权由刑事诉讼法规定,民事诉讼当事人的辩论权由民事诉讼法规定。那么,与此相对应,行政相对人的听证权就应由行政程序法来规定。这方面,我国较为滞后。笔者以为,为完善我国行政听证程序制度,需要建立一部统一的行政程序法。  相似文献   

20.
《时事资料手册》2008,(3):117-118
自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行政机关对符合下列基本要求之一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参与的;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针对矛盾比较突出、公众反映强烈的征收或征用土地、房屋拆迁及其补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