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做官·读书     
江南尘 《奋斗》2006,(6):57-57
读书才能做官,即便在旧官场上,不识之无的人。也往往被冷遇。现在,想做官,读书是必要的硬件.没有文化连村长也难以当选。我想,现在值得关注的,是那些做官后,是不是还在读书?现在有“读书做官论”,为什么没有“做官读书论”?  相似文献   

2.
读书与做官     
在中国,把读书与做官紧紧连在一起,有着很久很久的历史,在百姓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迹、最权威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当属“学而优则仕”了。所以,历朝历代,以“学而优”的标准择官用官,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我们党提出的干部“四化”标准,其中有一条叫“知识化”,说...  相似文献   

3.
做官与读书     
清代诗人、《随园诗话》的作者袁枚,在任江宁知县时,曾遇到过这样一个案子:有一天,一名已许婚城中李秀才家的女子,被一阵飓风刮到离城90里处,好心的村民们发现后将她送回家.李秀才不相信风能刮人90里,遂怀疑此女是私奔,便到县衙控告,要求官断退婚。袁枚受理这个案子后,为打消李秀才的怀疑,他取出元人郝文忠的一首诗为证,告诉李秀才过去还有风刮人六千里的。其诗云:“自说吴门六千里,仿佛不知来此地。甘心肯作梁家妇,诏起高门榜天赐。”李秀才读罢此诗,疑窦顿消,当即撤回了控告。看完这则典故,笔者不由想到一个问题:假如袁枚是个不学无术之人…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著名作家柯岩同志1999年为《曾志回忆实录》一书撰写的代序。曾志曾任中组部副部长等要职。她15岁入党,作为一个历经坎坷、百折不挠的女革命家,曾志的一生是传奇而又令人崇敬的一生。现将柯岩同志的序转发如下,以寄托我们对曾志同志的深切怀念。  相似文献   

5.
正汪金友在5月21日的《解放日报》上发表文章说,导演张纪中近日提出了一个独到的见解:"《西游记》的真正意义,在于每个人的一生,都是—部《西游记》。一路上的诱惑太多,而每个人的反应却各不相同。所有妖魔鬼怪,都代表着贪婪和欲望,看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每个人的一  相似文献   

6.
葛明义 《当代贵州》2011,(11):64-64
记忆里,童年时的“书屋”是一个纸箱,里面装满了各种小画书;少年时的“书屋”是一个桌上的书架,中间塞满学习的课本和喜爱的闲书;青年时的“书屋”是一个自制的书柜,书的种类渐次增加;而今有了名副其实的书屋,各类书籍齐聚一屋。一生嗜好“耙书”,“耙书”如同砍樵,故自号“黔中樵哥”,书屋名目“樵屋”,这便是我灵魂的栖息之地,精神的沐浴之所。在这里可与圣哲对话,可与宿学交流。  相似文献   

7.
于丹 《当代贵州》2014,(12):65-65
正许多人小时候有英雄情怀,但长大后放弃了,有的甚至嘲笑自己当年的英雄情怀。每个人出生时都是原装的,长大后有的变成盗版的,有的甚至成了"山寨版"。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就需要通过我们的传统文化,需要通过读书、学习来寻找我们安身立命的居所。只有读书,才能让我们走过千山万水,抵达自己心灵的彼岸。  相似文献   

8.
《党课》2008,(6):33-34
毛泽东一生酷爱学习,从追求革命真理的青年时代到革命战争年代,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从未间断,即使是重病缠身、弥留之际仍然没有停止学习。毛泽东读书,涉猎的领域极其广泛,文、史、哲、军事、自然科学,古今中外,无所不至。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只有真正把人放在社会主体地位,才能更好地激发人们的创造活力。人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又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最终受益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力量。因此,全面提高社会成员的综合素质,读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0.
作家叶兆言先生在1997年7月4日的《南方周末》上发表文章,再次为曾经受到过批判的读书做官论鸣冤叫屈。这倒促使本人对读书做官论和学而优则仕的老问题再次进行必要的反思。  相似文献   

11.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  相似文献   

12.
《新湘评论》2010,(8):7-9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相似文献   

13.
秦德君 《学习导报》2011,(20):42-43
领袖人物中,真正能读书、读得多、读得深入、对中西方文化都用心体悟而又能经世致用者,孙中山是其中一个。当年,有人给孙中山起了个绰号“孙大炮”,谓只会吹牛之意。比如胡适,一直认为孙中山能说会道,但肚里未必真有学问。有一次,胡适去拜访孙中山,两人茶叙座谈,胡适见屋里满架的书,心中疑惑孙中山是否翻过。  相似文献   

14.
假如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那么以此为前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国家的发展史也就是这个国家国民的读书史。鉴于官员在国家机器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他们对于读书和从政二者关系的态度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官场风气、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15.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古代除了文人雅士,还有许多政治家、军事家,都非常注重读书。  相似文献   

16.
优美在字典上的主要意思是:美好。做一个美好的人.我相信是绝大多数人的心愿.谁不愿意美好啊?除了心灵的美好.外表也需美好。为了这份美好,人们用尽了万千手段。比如刀兵相见的整容,比如涂脂抹粉的化妆。为了抚平脸上的皱纹,竟然发明了用肉毒杆菌的毒素在眉眼间注射,让面部微小神经麻痹,换来皮肤的暂时平滑……让我这个曾经当过医生的人胆战心惊。  相似文献   

17.
<正>喜欢读书是从小就养成的习惯。那时生活在农村,家里穷,陪伴我的是些小人书,《茶花女》、《小兵张嘎》、《渡江侦察记》等,百看不厌。后来接触到一本对我人生最有启迪意义的书——《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初看晦涩难懂,进入初中后,慢慢能读懂很多内容,渐渐地爱不拾手。如《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由浅入深,通俗易懂,这教会我如何做调查研究,为后来我从事宣传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我喜欢读书,但并不是什么书都  相似文献   

18.
正英国思想家培根在《随笔录·论读书》中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是的,读书可使人明智,使人深刻,使人进步。对组工干部而言,甘于"低头拉车"、会干事是基本功,学会"抬头看路"、善读书更是必修技。眼下,大部分干部的时间和精力都忙于工作,"停下来""歇一歇"静心读书的机会很少。而书中所蕴含的内敛、克己、谦恭之人格特质和品行道德,守静笃、远奢华  相似文献   

19.
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乘坐地铁,你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不少人捧着一本书在读。很多西班牙人在地铁车厢里读书,有老年人、中年人,但更多的是年轻人。他们上车后,无论坐着还是站着,都会立刻拿出书来  相似文献   

20.
培根曾有名言: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之学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不仅如此,精神上的缺陷没有一种是不能由相当的学问来补救的。在青年男女热衷于美容的今天,似乎还可加上一句:任何生理上的缺陷也完全能由学问来补救。读书能使人美容,当今青年要挤秀外慧中的“帅哥”“靓妹”,什么霜啊,乳啊,都不济事,最佳途径莫过于多读书了。美与丑是相对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有些人初看蛮丑陋,但越看越美丽;有的人初看蛮靓丽,但越看越俗气。何以至此?原来一个人的美丑在很大程度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