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紫 《党史博采》2014,(8):30-33
陈景润是新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20世纪60年代,他刻苦钻研,攻克“哥德巴赫猜想”难关,取得国际领先的成果。但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陈景润境遇不佳。邓小平从中科院报告中得悉之后,亲自批示,肯定陈景润取得的成果,关心他的生活待遇。陈景润的事迹从而全国闻名,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2.
正20世纪70年代末,一篇报告文学传遍全国,家喻户晓——徐迟写的《哥德巴赫猜想》。一个瘦弱的"书呆子"闯入了人们的眼帘,他就是年轻的数学家陈景润。而早在徐迟的报告文学发表两年前,复出的邓小平就知道陈景润其人,并已经通过相关渠道,要求中国科学院支持陈景润的研究工作,关心他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陈景润的妻子叫由昆。她1969年入伍,1971年考入湖北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在武汉156医院,1978年到北京309医院进修。就是在这次进修期间,由昆认识了在此住院的陈景润。当时陈景润因为著名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赫猜想》的渲染,已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  相似文献   

4.
几年前,温家宝总理给自己的母校——中国地质大学“周口店实习基地”题字:摇篮。以此赞扬50多年来,这个基地在为国家培养4万多名地质工作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温总理在与母校师生座谈时说,自己在这所大学读书时,曾五下“摇篮”接受锻炼,并深情地说,母校给了他扎实的专业知识,给了他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了他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中国地质...  相似文献   

5.
[画面:陈景润在实验室。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文章特写。湖北科技兴鄂战略。各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峡、二汽。]自“四人帮”灰飞烟灭,中国社会渐渐打开自由的窗口,陈景润的故事在湖北作家徐迟笔下生辉以后,就像考古工作者从地底下挖出来一个美丽传奇,瞬间让神州10亿人完整地分享了他的成就和欢乐。哥德巴赫猜想,素数合数,陈氏定理,这些平常人并不了解的问题成为新的流行词语。尽管人  相似文献   

6.
不知从何时起,陈景润有了一个奇特的爱好,就是喜欢日益增长的钱的数字,这爱好符合他的原则:省时间。陈景润的月工资,1962年以前是56元,1962年至1977年是89.5元。从1957年到1977年,他省吃俭用,每月生  相似文献   

7.
“我是学农的,我的事业在大地。”当风华正茂的郑树明1984年7月从四川农业大学毕业时,他谢绝了母校要他留校的好意,毅然来到双流县工作,干他的“大地”事业。在团县委、县科技局工作的18年中,他始终为大地上的农民们着想,积极开展农业科技攻关,大力推广农业科技成  相似文献   

8.
李约瑟之谜     
江南尘 《奋斗》2006,(3):57-57
仰望领奖台上的叶笃正和吴孟超。忽然想起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主人公数学家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问世,陈景润就成为1978年“科学的春天”里绽放最美的花朵.西方科学界说.陈景润“以赢弱的身躯推动了群山。”至今,我仍然记得当时阅读的亢奋,感念科学精神洗礼的清爽与舒畅。  相似文献   

9.
许进 《世纪风采》2009,(5):22-24
我的祖父许德珩与北大的关系是育于斯、教于斯。北大是哺育他成长的摇篮,又是他传播民主与科学思想的讲台,母校、祖闰、民主与科学始终铭记在他的心中。  相似文献   

10.
<正>在新中国培养的科技人才中,陈景润是一个代表,他堪称数学奇才,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他以传奇的人生和不朽的业绩,丰富和改写了数学历史;他曾经激发那代青年对科学最美好的情感,并把成为科学家当作自己的人生理想去奋斗。  相似文献   

11.
杨飞 《党课》2012,(10):77-79
陈景润(1933—1996),我国近现代著名数学家,他曾于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而作为一个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同样十分关心儿女的成长,自有一套教子经验。  相似文献   

12.
读解李金华     
已从事审计工作20年的李金华,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铁碗”。自1998年任审计署审计长起,李金华掀起了两次“审计风暴”。“心比较狠,手段比较铁”是他对自己的评价。其母校中央财经大学请他回校讲课,他讲完课一回审计署就组织人马去审计母校,因为他了解到学校也存在一些问题。在中央财经大学62级以及上下级的同学里,除李金华外,还有两个人活跃在当今中国政坛:一个是现任财政部长、曾任国税总局局长的金人庆;另一个是现任天津市市长、曾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戴相龙。刚任审计长时,李金华就对金人庆说:“尽管我们是同学,可我的眼睛以后要老盯着…  相似文献   

13.
母校因为有了他而骄傲,家庭因为有了他的义举而自豪,同学兄妹因为有了他的鼓励倍受激励。他们是8个来自不同地区的军校学生,他们懂得贫困的滋味意味着什么,更懂得怎样去面对贫困。走进高校不久,他们就有了一个心愿,资助母校贫困生,表达扶贫情结,展现——  相似文献   

14.
<正>前几天和朋友聊天,谈到数学家陈景润出名的过程,他们都说是因为徐迟1977年底发表的《哥德巴赫猜想》。的确,这篇报告文学让陈景润成为举国关注的公众人物。但此前4年,陈景润就引起了中共高层不寻常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党史纵横》2012,(5):4-I0002
永德利集团是一家集商业、矿业、房地产开发为一体的综合性民营企业。拥有一千多名员工。年营业额两个亿。看到建昌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制约建昌教育发展。潘永新便把“热心公益事业.更多地关心孩子。关注教育事业”作为集团的第二个发展目标和理念。2010年10月29日。永德利集团捐资助教仪式在建昌县第二初级中学举行。集团当场向校方捐献12万元。30多名贫困学生现场领到救助资金;同时集团还成立了建昌县第一个爱心助学基金会,并注入第一笔资金10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救助贫困学生。至今。集团已为建昌教育事业捐资47万元。潘永新是建昌二中的毕业生。他说。我受教于二中.回报母校、回报社会是我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家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经县教育局批准。建昌二中鉴于他热心助学的善举。特聘他为名誉校长。他由此成为建昌第一个企业家名誉校长。对此,潘永新说:“名誉校长,不仅仅是一个职位。也是一份光荣和一份信任。同时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一定要担负起名誉校长的责任和义务。更多地回报和支持母校。”  相似文献   

16.
勿忘校训     
前些年笔者在北京工作期间,因住处距某名牌大学很近,晚饭后或节假日时常散步到那所大学校园里。每进校园我都会在该校刻有校训的大理石屏风前驻足片刻,一赏书法,二品其意。 后来,我遇到了一位从这所大学毕业、又当了不小官的朋友,就问他:“你那母校校训写得真好啊!你还记得吗?”他笑着回答:“哪还记得。”我既欣赏这位朋友的有一说一,不巧辩,也为他忘记校训而遗憾。  相似文献   

17.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说起参加母校校庆的经历,毕业于某高校的李先生心情有些复杂。2008年10月下旬,李先生得知母校50周年大庆,特意在校庆当天回了趟学校。正当他准备在校友登记表上落笔签名时,突然发现最后一栏“捐款数额”上写满密密麻麻的阿拉伯数字。“乍一看还以为是同事孩子过周岁,母校的校庆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  相似文献   

18.
杨彦荣 《当代贵州》2014,(27):23-23
正石世强仍然清晰地记着6年前他和父母的那场争吵。当年高考成绩优异的他并没有如父母所愿填报重庆高校的医学专业,而是选择了名不见经传的贵州毕节学院(现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专业更是让父母头疼——采矿工程。"我就是喜欢这个专业!"如今作为贵州鲁中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的骨干员工,石世强很庆幸自己选择了坚持。"矿业工程学院,是毕节学院的‘元老级’分院。"石世强喜欢称母校的原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的称呼,他还不习惯。  相似文献   

19.
孟二冬铜像揭幕仪式结束后,我独自站在老同学铜像前凝神沉思。阳光灿烂,春风拂面,从宿州走进北京大学的二冬又回到了母校,镌刻着胡锦涛主席赞誉的石碑卧在鲜花丛中,簇拥的花篮蕴含着亲朋师友无尽的哀思。转瞬之间二冬离开我们已经五年,假如二冬在天有灵,他应该知道,五年来,党和人民给了他巨大的荣誉;他应该知道,亲朋师友都在深深地怀念他;他应该知道,孟二冬精神已融入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发扬!  相似文献   

20.
孟红 《世纪风采》2007,(8):22-24,25-27
爱情,是人世间令人心驰神往的一种美好感情。陈景润这样一位举世闻名的数学巨人,是否也有过像他攻克“哥德巴赫猜想”那样的爱情故事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