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在认识和解决“三农”问题上积累了宝贵经验必须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改进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必须从全局出发,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必须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出发点;必须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依靠农民群众推进农村改革的伟大事业;必须坚持和发展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农村改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向;必须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正确处理党同农民的关系;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三农”问题,进行制度创新,统筹城乡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农村民主法治建设,促进农民人权事业发展;必须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  相似文献   

2.
钟真真 《民主》2004,(3):12-14
我国是一个拥有9亿农民的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农业的状况如何决定着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没有比农业与农村建设更重要的问题。半个世纪以来,甚至远溯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革命以来,始终坚持把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放在首位,“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社会的头等大事。近50年来,在政治、经济、社会领域,对城市里的工人、干部、居民实行一种政策,对农村、农民实行另一种政策,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都是实行“一国两制”,形成了“二元社会结构”。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也是造成当前“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前提,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4.
师廷旺 《民主》2004,(4):15-17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三农”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围绕解决“三农”问题,上上下下提出了各式各样的措施,如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建设现代化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城市化建设,鼓励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搞好土地使用权的流转等等。应该说,这些措施都很重要,都必不可少。但是,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三农”问题归根到底是农民数量多、素质低的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减少农民,而减少农民的前提是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生存发展的素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5.
冯玉波 《求知》2007,(7):33-3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的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而“三农”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的改善和农村社会稳定,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扩大内需方针的落实,关系到我国小康目标的快速、全面高效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农地股份合作制变革与农民增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与家庭联产承包制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农地制度安排存在很大缺陷有直接关系。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现有的农地产权创新形式中,农地股份合作制模式是农民增收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7.
潘贵玉 《民主》2004,(7):4-5
2004年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一号文件,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随即,中央决定开展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工作。我与我的同事们一道,有幸参与了这项政策的酝酿和制定过程。作为民主党派成员,我对民主党派人士如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政议政、推进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又一次有了深切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8.
9.
10.
莫言 《党政论坛》2011,(3):48-49
“三农”问题每况愈下,不仅大大制约了农民素质的提高,迟滞农村的发展,也必然会抑制农村需求,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甚至造成社会动荡不安。因此,中央提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统筹城乡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三三制”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政治建设上的一个伟大创举。这一政权组织形式实现了人民民主,体现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开发了党执政的民心资源;孕育了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创立了许多法律,开发了党执政的制度资源;赋予党的领导新的内涵,初步实现了党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的转换,开发了党执政的体制资源。其所蕴涵的经验,对我们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农民对土地有着深深眷恋之情。建国后,中国共产党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出发,通过一系列农村政策改变农村的经济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和生产经营方式,导致农民的土地情感发生相应变化,从传统的眷恋逐步演变为集体化时期的“厌弃”,在承包责任制后又转变为“逃离”。农民土地情感的这种迁变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并为中国共产党制定正确的土地政策提供可资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党的农村社会动员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政治优势和独特的领导方式,是其在不同历史阶段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的农村社会动员经历了从"革命惯性型"到"幸福共享型"的演进历程,其不断推动着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期间也曾因党的指导思想偏转、工作重心迷失、动员手段不合时宜等诸多因素,出现过一些失误。新时代唯有重新审视党的农村社会动员的历史方位和现实挑战,不断进行自身的调试和变革,尤其是始终巩固党与农民的"共同体"关系,实现动员合力的有效链接,才能充分释放社会动员的实践效能。  相似文献   

14.
“三农”问题关乎全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三农”问题的解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一、农业是“三农”问题的基础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农业一些不容忽视的深层次问题逐渐显露,主要表现为农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经营方式落后、农业保护体系不健全、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弱等,而这些都是“三农”问题中的基础性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三农”问题的解决就是一句空话。由此就三者的关系而言,农业是“三农”问题的基础,解决农业问题的关键是变革农业经营模式,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  相似文献   

15.
当前,以土地流转和集中为基本特点的第二次地权革命正在农村展开,为了更好地推进这一工作,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抓起: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土地公有制;第二,要改革体制;第三,要创新机制;第四,要倚重法制。  相似文献   

16.
岑河 《团结》2004,(2):33-36,28
几年来民革全国各级组织一直十分关 是 ,注三农问题民革中央在四川湖南等 “”, 、 “地就三农问题进行了调研在全国政协 占 “ ” ,十届二次会议上提出三大建议严 : 略第一大建议 越 坚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 的 维护农民利益 强近年来耕地锐减和非法圈占土地搞开 生 ,发区的情况十分严重1997 年到2002 年六 干 。 ,年间耕地减少9542 万亩补充耕地3378 万 也 ,亩净减…  相似文献   

17.
杨巍 《学理论》2008,(13):37-37
说起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得归功于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相似文献   

18.
《团结》2004,(3):1-1
在“三农”问题中,农民收入低是一个突出问题。我国农村人口中约70%的农民收入在平均线下,这部分收入增加缓慢而且艰难的农民,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若干政策的意见》,民革中央认为,《意见》提出鼓励发展各类农产品专业合作组织,有利于解决农民低收入问题。鼓励发展各类农产品专业合作组织,对于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劳动力素质,实现农村共同富裕,对于扶持作为弱质产业的农业、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具有…  相似文献   

19.
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亿万农民身份的转变。每年1.5亿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贡献青春,年老体衰后再回到农村务农,只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措施,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人口迁移和身份转变。真正意义上的农民身份转变应当是由传统的自然经济农民转变为市场经济农民。为此,要改革农村现有土地制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走农业产业化、工业化之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乡镇企业,实现农村小城镇化,农民就地安置转变身份。  相似文献   

20.
朴林  胡惠英 《理论探讨》2005,4(3):104-107
针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力量,应当把维护社会公正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原则;把化解社会矛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着眼点;把有效发挥政党功能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措施;把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把保持党的先进性作为实现党领导和谐社会构建的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