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了五花八门的资本主义“质变”理论,编造了各式各样的乌托邦,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加尔布雷思的“新工业国”,贝尔的“后工业社会”,托弗勒的“超工业社会”,布热津斯基的“技术社会”,鲍尔丁的“后文明社会”,达列多夫的“后资本主义社会”,利赫特海姆的“后资产阶级社会”,克勒的“多维社会”,等等。它们都企图证明,现代社会已经不是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大公司,在科学技术革命进程中能够解决自己的所有社会问题和一切矛盾。这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共同点在于都编造了现代垄断资产阶级乌托邦,用科学技术革命来偷换社会主义革命。加尔布雷思的“新工业国”以及稍后  相似文献   

2.
公平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反映,是人们对于自己的贡献与报酬进行比较后的一种价值判断。公平是一个历史的相对的概念,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社会公平观。广义的社会公平,不仅局限于经济领域,它涉及财富的占有、收入的分配、权利的获得、社会地位的状况、享受教育的机会、职业的选择等等。狭义的社会公平,是指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通过经济制度和法律所实现的人们在物质利益上的一种平等关系。物质利益上的平等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和财富占有上的平等。众所周知,“财富占有”是“收入分配”累积的结果。于是,收入分…  相似文献   

3.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念的含义 1.认为“社会本义初级阶段”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念外延是比较广的,既指社会主义,也包括现阶段存在的非社会主义的东西。 2.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  相似文献   

4.
在时空坐标轴上,尤其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向过程中,儒学文明日渐同现实世界发生“脱节”。于是获求超越此断裂途径,便成为新全球化情境中儒学深层的共同“语法”。本文立旨选择交往实践观作为对之分析的方法论,进而提供儒学在当代的出场路径模式。一、儒学文明:主体际之关系或状态呈现中国传统性文化,常为现代人冠之“人文化”、“人伦化”且指征一种“实践精神”、“实践理性”的文化。浓厚的“主体际”意蕴深藏中国文化之中,其内在结构就是“主—主”思维模式;中国儒学本质即内含主体际向度的交往共同体。构成儒文化的五大基本质素…  相似文献   

5.
一社会民主主义的概念首先在欧洲1848年革命中由法国提出。法国二月革命,是工人阶级在建立“社会共和国”的口号下推翻七月王朝的,工人反对革命后建立只代表有产阶级利益的国家和政府。临时政府慑于工人的力量,不得不匆忙宣布成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民主和社会政府”,并颁布一些与工人利益直接有关的法令。总结工人当时的要求,就是要建立一个不同于旧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新的社会共和国,实行不同于旧民主主义的新的社会民主主义,即能将民主改革和社会改革结合起来并反映无产阶级利益的  相似文献   

6.
1、在现代政治学理论中,政治发展的分析模式一般有体系功能方法、社会进程方法、比较历史方法三种主要模式。“政治发展作为某一类型社会发生的变化的模式,有着各种各样的定义”,一般有“功能的”、“地理的”、“派生的”、“目的论的”四种定义(1)在宽泛的意义上,“政治发展被看作是朝着现代工业社会所特有的政治的一种运动”(2),指一个国家政治文明走向现代化和走向更高历史发展阶段的  相似文献   

7.
“趋同论”作为现代资产阶级的一种理论观点,最先是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于1961年提出来的。其基本思想是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其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将日益朝着同一个方向迈进,两种社会制度将逐渐趋于一个既非社会主义又非资本主义的所谓“后工业社会”。“趋同论”实际上是在世界社会主义体系日益发展和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各种矛盾深刻化和复杂化的新形势下,国际资产阶级企图使社会主义“和平过渡”到资本主义,使资本主义“不战而胜”社会主义,从而摆脱以至于最终消除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困扰的策略和方案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8.
“求同存异”的基本含义及其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政治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它的充分体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具有一种“求同存异”的趋势。所谓“同”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民具有共同的理想、目标和利益,“求同”就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精神文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谈论异化问题的文章颇多,被指称为“社会主义异化”的现象也不少。异化问题固然是一个可以探讨的问题,但如果把“异化”当成一种时髦的标签,似乎可以贴在任何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上——什么都成  相似文献   

10.
社会保障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体现了一个国家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这一制度最初起源于西方工业社会,是工业文明的产物。社会保障在我国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时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不断进步,探讨社会保障在推进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以及建立和完善这种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和有意义。   一、社会保障的起源与发展   “社会保障”系英语中“ Social Security”一词翻译而来的,亦可译为“社会安全”。简而言之,社会保障的含义是指国家为了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的…  相似文献   

11.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念的含义1.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念外延是比较广的,既指社会主义,也包括现阶段存在的非社会主义的东西。2.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念的外延是比较窄的,也是确定的,仅指社会主义的“幼儿期”,而不包括非社会主义的东西。3.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一,是定性。现阶段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既不是过渡时期,也不必再补资本主义的课,又不同于社会主义的中、高级阶段。第二,是定量。我国虽然是社会主义,但发展程度不高,是社会主义的幼儿期,同时还存在着一定数量的非社会主义的成份。  相似文献   

12.
一、“趋同论”产生和流传的原因在当前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关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制度“趋同”的理论,是一种颇为流行的思潮,一种社会思潮的产生和流传总有其深刻的历史的现实的原因。“趋同论”也不例外。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的“趋同”理论流传已久。其产生和流传的原因也较复杂,概而言之,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自1985年丁·莱维提出“全球化”一词以来,全球化就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笔者认为所谓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指人类从以往各个区域、民族和国家之间彼此分隔的闭关自守状态走向全球性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最基本的动因来自经济发展的内在扩张,所以其本质内容就首先表现为经济的全球化,即各国商品、技术、信息、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诸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配置,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密不可分,呈现出一种整体化、一体化的趋势。全球化作为一种发展趋势,以15世纪新航线的开辟、新大陆的发现为起点和重要标志。随着工业革…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认真总结了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明确提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关于社会主义历史分期的崭新判断,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新贡献。马克思和恩格斯从1844年开始,先后在《经济学手稿》、《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论的思想。在1875年的《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则明确地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社会的发展可分成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从当时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掀起这个时代特征出发,认为对未来社会的划分不能提任何适应一切条件的一劳永逸的方案,半文明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和文明国家不一样,不会是简单的“三大段”,而是有一个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充满各种矛盾的社会有机体,其历史发展的辩证过程,就是这些复杂的矛盾彼此斗争、曲折转化的过程。全面认识这些矛盾的规定性,是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辩证法,自觉地创造性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毛泽东同志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毛泽东同志这里所说的“其他矛盾”,过去历来被解释为是指同主要矛盾相对而言的次要矛盾,即是说等于次要矛盾。我们认为,所谓“其他矛盾”,包含着但不等于次要矛盾,此外还有一种矛盾,叫中间矛盾。任  相似文献   

16.
“文明”一词在我国出现得很早,起码在《易经》和《书经》里就出现了。唐朝孔颖达指出, 所谓“文明”就是“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可见,古人认为文明的起源是和文字或文章的出现相联系的。我国古代文明的概念已经具有与蒙昧、野蛮相对的意思。《易·乾·文言》中有这样的话:“见(现)龙在田,天下文明”,把文明和比较稳定的农业经济、社会开化联系在一起。我国清代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更有“求辟草昧而致文明”这样的话。可见当时社会“文明”涵义之一斑。但是,“文明”一词在古今中外的涵义却不一样。一种指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即由蒙昧时代到野蛮时代,再到文明时代。文明时代是指私有制出现以后的时代,所以它是相对蒙昧和野蛮而言的。另一种文明的涵义等同于文化,把古代东方文化又叫古代东方文明;把物质文  相似文献   

17.
一、“社会基本矛盾”思想的提出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学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都有过论述,但是,限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经典作家们并没有来得及进行系统的理论概括。那么,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则更显得不够明朗和具体。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伟大理论,完成这一艰巨的实践任务,历史地落在了毛泽东同志的肩上。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具体运用和说明,最早可以追溯到民主革命时期,而明确地提出“社会基本矛盾”这一科学概念,并进行系统地论证和阐  相似文献   

18.
有不少论者认为,讲文明只讲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讲政治文明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其实不然。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讲的文明是指人类与社会的进步状态和过程。既讲社会文明又讲人的文明;既讲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又讲政治文明。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具体分析了作为客体的社会文明,即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不仅指出了它们的特点和差别性,而且精辟地阐述了它们的共性:文明的“动力”是“卑劣的贪欲”;文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述中,社会主义指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即社会形态,而不是一种国家形态。他们认为,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家已经消亡,部分国家职能转变为社会职能。无产阶级革命专政国家是人类社会从有国家到无国家的过渡,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种国家类型。而现实情况是,在"过渡时期"以后,国家都没有"自行消亡",社会主义需要建立国家、国家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20.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在新形势下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是全党面临的新课题。从中央到基层的各级党组织,必须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但近些年来,由于认识上的偏颇,在实践中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把精神文明当成“虚功”,认为精神文明不足道,不必要,在实际工作中,物质文明“实抓”,精神文明“虚抓”,物质文明“大抓”,精神文明“小抓”,物质文明“先抓”,精神文明“后抓”,物质文明“不抓不行”、精神文明“不行再抓”。另一种是把商品经济同精神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