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九八五年第十四期《理论信息报》发表了诸仲欣在一九八五年首次社会主义思想史讨论会上的发言摘要。诸文认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是向设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即无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马克思并没有提出社会主义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原则,那是后来列宁提出来的。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认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2.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深刻的再认识过程,其基本内容大体上包括如下一些问题。关于过渡时期 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提出了完整的过渡时期的理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但是,在马克思那里,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是经常作为同一概念使用的。因此,过渡时期是指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过渡,还是指向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过渡,可以作出不同的理解。列宁对马克思的过渡时期理论作了完整准确的解释。他在《国家与革命》这部名著中,把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  相似文献   

3.
一九二一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后,列宁曾经一再强调指出,在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里搞社会主义,必须采取“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列宁的这一思想,是对苏俄建国后数年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带有根本的指导意义。这是列宁晚年思想的精华,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贡献。苏俄建国初期曾经企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从旧社会手中继承下来的遗产,是一个经济濒临破产边缘,技术文化十分落后的烂摊子。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面对国际资本主义的重重包围,外有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直接威胁,内有地主资产阶级的破坏和捣乱,在十分  相似文献   

4.
列宁在国内战争结束后,随着镇压国内外反革命任务基本完成,及时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把经济建设提上工作日程。与此同时,列宁提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文化革命”理论。列宁这一理论是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和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为目标的。列宁把普及教育、发展科技文化事业、提高人民文化素质、培养大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革命》是列宁在生命最后阶段从总体上对俄国革命道路的回顾与总结。孟什维克与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者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出发,强调落后的俄国不具备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物质生产力水平和文化条件,指责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十月革命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他们主张先在俄国发展资本主义,条件成熟后再搞社会主义革命。列宁在《论我国革命》中提出一种可以概括为“先夺权,后创造条件”的设想,即没有客观条件不能建成社会主义,但是可以先取得政权,然后利用无产阶级政权创造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客观条件。列宁的思想是对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对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的发展,不仅对俄国革命做了科学论证,而且为一切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这对一个多世纪来世界各国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灌输”一词非考茨基先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不少文章提到“灌输”一词是1901年由考茨基最先使用的。这种看法的形成,可能是依据列宁在《怎么办》中引用了考茨基关于“灌输”的论述,并肯定了这是“十分正确而重要的话”,而发生的误解。其实,列宁在1900年为《火星报》第1号撰写的社论里,总结俄国革命运动的教训,就指出革命政党“所应该实现的任务: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列宁全集》第4卷第330页)但是,列宁还不能算最早使用。1889年底,恩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列宁的“政治遗嘱”?列宁“政治遗嘱”的思想真谛是什么?对此国内外众说纷纭。 20年代苏联党内斗争中所指的“遗嘱”,是列宁1922年12月23日口授的《给代表大会的信》。西方国家的研究中,多以此为内容。布哈林文中所指的“政治遣嘱”是1923年1月4日到1923年3月2日列宁口授的五篇文章:《日记摘录》、《论合作制》、《论我国革命》、《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布哈林在纪念列宁逝世5周年之际撰文《列宁的政治遗嘱》,将这5篇文章称为列宁的“政治遗嘱”,并指出列宁的5篇文章“是一个完整计划的表现”,构成了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战略计划的各个有机部分。在以后的研究中,又多有人把《给代表大会的  相似文献   

8.
一、列宁对中间环节的阐述和设想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变化为实践,首先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实现的。因此,如何在不发达国家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十月革命胜利后摆在俄国人民面前的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既不能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找到现成的答案,也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为了解决这个课题。为俄国建设社会主义开辟正确的道路,列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深入研究俄国的具体情况。在总结经验教训询基础上,列宁提出: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在各国可以有不同的形式、方法和途经,在小农占优势,生产力落后的俄国,不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而必须通过迂回的道路,必须采取“改良主义式的”逐步的、审慎的过渡方法。列宁讲:“从资本主义过渡到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国家的第一次改革开放,始于苏俄1921年的新经济政策时期。在新经济政策中,列宁大胆地提出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做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桥梁。具体地说,就是通过租让制等形式,利用外资,吸收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管理经验,为恢复和繁荣俄国的经济服务。列宁利用资本主义先进科技和生产管理经验的思想,大致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引进西方先进科技与生产管理经验,是恢复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必要手段。十月革命前夕,列宁在1917年写的《大难临头,出路何在?》一文中就指出,俄国革命后可以利用资本主义先进科技和生产管理经验。十月革命后,列宁又多次重新提  相似文献   

10.
一、党必须致力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党必须致力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早在 15 0年前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 ,争得民主。”可见 ,共产党从诞生的第一天起 ,就把民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后来 ,列宁又指出 :“没有民主 ,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 ,这包括两个意思 :( 1)无产阶级如果不通过争取民主的斗争为社会主义革命做好准备 ,它就不能实现这个革命 ;( 2 )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行充分的民主 ,就不能保持它所取得的胜利 ,并且引导…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十月革命胜利80周年,发生在本世纪初的这场革命曾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这一革命无疑是在列宁的革命理论指导下进行并取得胜利的,但斯大林把列宁的理论简单地归结为“一国胜利论”。他说,“从马克思和恩格斯起,都持着这样的意见:社会主义在单独一个国家内的胜利是不可能的,要使社会主义胜利,必须在几个国家内,至少在几个最发达的文明的国家内同时爆发革命。”(《斯大林全  相似文献   

12.
15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3页)列宁也指出,“马克  相似文献   

13.
一、列宁“社会主义意识灌输理论”的提出与内涵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完成了向帝国主义的过渡,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更加尖锐起来,工农革命进一步高涨,但这时的工人运动还是一种纯粹自发性的运动,其目的只是为了改善工人的生活条件。正象列宁所说,当时工人“还没有而且也不可能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复杂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无产阶级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多次实践、认识、反复探索。首先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俄国无产阶级也是如此。1923年1月,列宁在晚年的著作《论合作制》一文,总结了布尔什维克党关于工作重心转移,对商业、合作社性质看法的改变等重大理论问题的再认识,明确指出:“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这个根本改变就有力地说明了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短短几年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对社会主义有个不断认识,再认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三十五周年了。三十五年来,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共产党运用人民民主专政这个杠杆,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革命转变论的发展,是建国以后理论战线上的第一支凯歌。一、关于“革命首要的基本的标志”的意义列宁于一九一七年四月八日至十三日在《论策略书》中指出:“无论从革命这一概念的严格科学意义来讲,或是从实际政治意义来讲,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手里转到另一  相似文献   

16.
十月革命后,列宁探索出一条落后国家利用资本主义迂回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路。我国与前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利用资本主义问题上发生的曲折,与忽视列宁的迂回过渡思想、忽视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有关,并与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有内在联系。中国现实的社会主义,要吸收和借鉴列宁利用资本主义迂回过渡的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7.
现已出版的科学社会主义教材在有关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章节中,大都将列宁在一九一七年二月革命后提出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可能和平发展的思想与十九世纪后半期马克思、思格斯关于英、美等国无产阶级可能通过和平方式达到目的的思想相提并论,一同作为革命导师在肯定暴力革命的同时不排斥革命的和平方式的论据.(参见:高原主编《科学社会主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13—11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科学社会主义原理》1983年版,第179—180页.)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列宁在论述一九一七年二月革命后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平发展的思想时说:“武器掌握人民手中,没有外力压制人民,——这就是问题的实质.这就提供了并保证了整个革命有和平发展的可能.”(《列宁选集》第三卷,第107页)在这里,列宁非常明确地指出了革命可能和平发展的实质性条件就是“武器掌握人民手中,没有外力压制人民”.很显然,这种实质性的条件是由暴力革命提供的.由于历时多年的帝国主义战争和腐朽的沙皇制度造孽,俄国一九一七年二月终于爆发了革命.这是一场由布尔什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认真总结了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明确提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关于社会主义历史分期的崭新判断,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新贡献。马克思和恩格斯从1844年开始,先后在《经济学手稿》、《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论的思想。在1875年的《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则明确地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社会的发展可分成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从当时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掀起这个时代特征出发,认为对未来社会的划分不能提任何适应一切条件的一劳永逸的方案,半文明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和文明国家不一样,不会是简单的“三大段”,而是有一个  相似文献   

19.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担起了领导苏联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他在捍卫列宁主义的斗争中,并在总结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阐发了许多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但是,从1956年苏联批判斯大林以后,他所阐述的许多正确思想,都被否定了。今天我们有必要对这些问题重新进行探讨。一、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体系问题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是一个革命转变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马克思认为“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的实践中发展了这一学说,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体系”的概念,并指出这是“一个由若干齿轮组成的复杂体系,而不是一个简单的  相似文献   

20.
现已出版的科学社会主义教材在有关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章节中,大都将列宁在一九一七年二月革命后提出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可能和平发展的思想与十九世纪后半期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英、美等国无产阶级可能通过和平方式达到目的的思想相提并论,一同作为革命导师在肯定暴力革命的同时不排斥革命的和平方式的论据。(参见:高原主编《科学社会主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13—11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科学社会主义原理》1983年版,第179—180页。)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列宁在论述一九一七年二月革命后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平发展的思想时说:“武器掌握人民手中,没有外力压制人民,——这就是问题的实质。这就提供了并保证了整个革命有和平发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