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论资源型城市的科技进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它不仅推动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变革和发展,而且对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产生巨大的影响。国内外资源型城市开发建设的实践证明没有科技进步的巨大作用,就不可能有资源型城市的过去、现在,更不会有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一、科技进步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首先,科技进步是资源型城市由单一的资源经济向多元经济转变的根本途径。资源型城市绝大多数都是随着资源的开发而迅速兴起的,丰富的资源,大规模的连续性大生产和巨大的资源工业主宰着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吃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将带来资源型城市的“早衰”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对资源的需求,缓解了资源型企业和城市过去积累的矛盾。但同时,各资源城市资源开采能力扩张的内在冲动也难以遏制。业内人士认为,这种态势持续下去将使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矿竭城衰”进程加速,而且会使资  相似文献   

3.
矿产资源是“工业的粮食”,资源型城市犹如中国的“工业粮食主产区”。在一批资源型城市逐步陷入枯竭危机的背后,折射的正是我国自有资源保障能力逐步降低,资源对外依存度逐步攀高的现实。中国矿业联台会会长朱训介绍,  相似文献   

4.
《瞭望》2002,(36)
如何避免矿业型城市因资源枯竭而“撂荒”,是一道世界难题。 中外的矿业型城市,几乎都是因矿成市,城市的所有产业都依附于、服务于矿业。一旦资源枯竭,则一损俱损,百业萧条,经济凋敝。城市的“撂荒”,意味着大量固化投资的失效,意味着城市生产力要素的集聚功能、劳动就业的吸纳功能等功能的全面衰退甚至丧失。为了摆脱矿竭城衰的困境,我国的一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近年来进行了艰巨的努力。国外在这方面的做法和成功的经验,值得我国这类城市借鉴。  相似文献   

5.
在国家层面上着力解决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制度建设。主管部门强调要“研究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的重大意义在于,它们  相似文献   

6.
绿色治理体现了新时代治理变革的新趋势,推动传统治理向绿色治理转型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要求。资源型城市绿色治理转型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生态压力、发展困境和现实阻力,能否有效激发资源型城市的内生动力已成为决定其绿色治理转型成败的关键。基于实践探索的案例分析发现,资源型城市绿色治理转型的内生动力主要源自政策激励、产业转型和科技驱动三个方面,其中,政策激励启动转型进程并为转型提供规划、激励和指引,产业转型为绿色治理转型提供持久动力,绿色科技则为绿色治理转型提供技术保障。这三重动力均内在于资源型城市绿色治理转型的实践体系。在这一治理体系中,治理主体从政府管理转变为多元共治,治理过程从被动适应转变为主动变革,治理对象从生态治理转变为“三生融合”,体现了资源型城市绿色治理转型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7.
科技资源是支撑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引领前沿科技创新、吸引顶尖人才的重要手段,其规模、质量和利用效率直接关系国家科技创新实力和竞争力。进入新时代,我国进入从世界科技大国向世界科技强国迈进的新征程,我们要深刻把握新时代我国发展变革的新特征新要求,进一步明确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战略定位、思路和举措,通过深化改革和机制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利用效率,切实增强对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8.
《瞭望》2006,(Z1)
矿产资源是“工业的粮食”,资源型城市犹如中国的“工业粮食主产区”。当下我国426座资源型城镇,为全国提供着 93%的煤炭、90%的石油、80%的铁矿石和70%的天然气,在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发挥着重要  相似文献   

9.
未江涛 《学理论》2015,(7):22-23
城市总是处在动态的演化进程中,与经济发展周期伴随而行。当经济进入繁荣或衰退期,城市发展也会随之发生转型。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城市职能体系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在做出历史贡献的同时,也面临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在对资源型城市内涵和特征了解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科学发展观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关系,本文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下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又指出:“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作为最重要资源的人才资源,其开发和利用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与内涵可持...  相似文献   

11.
在西安市确立“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发展理念和“四区一基地”经济发展框架,并按照“拉大城市骨架、优化布局结构、发展外围新区、降低中心密度、保护古城风貌、建立时代新城、南北拓宽空间、东西延伸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实施新的一轮城市发展过程中,西安市灞桥区以自己独有的生态资源、大交通资源和巨大的城市发展空间优势资源和后发优势,勃发着西安市城市建设东扩的强大磁场。一个使灞桥区从传统的农业区切换成未来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的变化,即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的关键时刻已经到来。陕西省委副书记、西安…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转型中普遍面临四大危机:一是自有资源供给危机,二是人员就业危机,三是接替产业发展危机,四是环境破坏与污染危机。在资源枯竭型城市普遍面临四大危机的背后,凸显出我国传统的资  相似文献   

13.
试论江泽民的科技创新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恒 《理论探索》2005,(6):101-102
科技创新思想是江泽民科技思想的精髓。江泽民从治国方略的高度敏感地洞察到了“创新”对于解决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等多方面实际问题的价值所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从民族自强、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和中国实施科技创新的现实途径三个方面,建构起关于科技创新的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进步思想,对于推动我国的科技进步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资源型城市文化失衡现象描述及其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将文化变迁速度不一致造成的社会问题统称为文化失衡现象。资源型城市基于自身城市类型的差异,其所面对的文化失衡现象往往尤甚于科技型、旅游型及综合型城市,这势必会影响资源型城市的持续发展,成为阻碍其城市进步的一种文化摩擦力。因此,要实施文化战略,促进资源型城市的全面发展,就必须首先对其特有的文化失衡现象加以解读。资源型城市的文化失衡现象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城市心理失衡“城市心理”指的是同城市文明程度相适应的,城市整体的记忆、性格、情感、能力等特征的总和。资源型城市心理失衡现象表现为:(1)有目标无…  相似文献   

15.
衡阳是重要的资源型城市,但衡阳资源的开采是“先城后矿式”模式,所辖的未阳市和常宁市已相继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资源枯竭垂城市。衡阳市资源型产业发展经历了兴起期、发展期、衰退期三个阶段,目前衡阳发展绿色经济在社会氛围、产业结构、绿色绩效评价机制和核心技术人才四个方面面临着挑战,打造“绿色衡阳”需要采取积极对策。  相似文献   

16.
科技进步推动了宜昌市的经济发展,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市民的生活质量,千家万户正在成为科技进步的直接受益者。 科技装点现代城 “绿树蓝天、淡墙红檐;现代风格、形体多变;高低错落,间距相宜;依山就势,花木掩映;街景丰富、夜景华艳……”10年前,在宜昌市政府召开的“城市科学与城市发展研讨会”上,科技工作者为宜昌描绘了这  相似文献   

17.
曲丽秋 《学理论》2009,(26):58-59
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资源型城市因地区资源萎缩,替代产业尚未形成,使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面临着双重困难。本文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特点入手,对我国现有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模式进行分析,探讨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资源性产业这“一根救命稻草”无法拯救劳动者、城市和企业的命运记者年前对甘、辽、云、川、豫和内蒙古等省区的8座资源型城市调查后发现,矿产资源采掘和加工业长期“一业独大”造成的产业结构单一,是造成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种种转型困境的最重要的结  相似文献   

19.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然要求,更是资源型城市实现转型的战略关键点。资源型城市因建立和发展的特殊性,逐渐形成城乡分离的二元结构。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竞争优势下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以大庆市为例探讨资源型城市在城乡发展中显现出来的各种矛盾关系,提出在统筹城乡规划的基础上调整土地户籍制度、加强小城镇建设以及均衡公共服务等对策来协调城乡关系,以期为我国其他资源型城市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过程中,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转型是其基本问题之一.由于资源型城市依托资源开发而兴起的特性和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殊历史背景,资源型城市普遍形成了高度依赖其自然资源赋存的高度单一的产业结构.随着资源衰减、资源开采企业逐渐老化以及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资源型城市普遍出现了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不景气、大批员工失业等问题,影响到当地乃至全国的稳定,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及时实现产业结构转型进而实现城市转型就成为资源型城市规避风险和克服危机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