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周艳 《贵州民族研究》2007,27(3):184-188
贵州汉语中有一批词语在汉语古籍文献和其它汉语中都找不到相应的词语,但却在侗台语诸语言中可找到与其语义相当、语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说明它们来自侗台语,可以定之为“底层词”。贵州汉语中存在着侗台语底层语言的事实,对探索贵州汉语发展史和民族关系有重要价值;进行贵州汉语中侗台语底层词的研究,对保护侗台语这一濒临灭绝的、具有地方性的、民族性及古老文化特色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汉语和侗台语(下简称江台语)关系的研究源远流长,早在一个多世纪前,欧洲学者就发现了汉台语之间的关系,18世纪60年代,德国学者斯克纳在他的《暹逻语和汉语》一书中指出,汉语官语、福建语和暹逻语之间存在着关系词,继他之后(90年代),另一个德国学者孔好古对汉台语的关系又作了进一步的研究,认为汉语和侗台语有亲属关系。于是,他提出了“印度支那语族”的谱系划分。孔好古的观点得到了法国学者马伯乐和丹麦学者吴克德的赞同。其中,马伯乐还提出了三国以前汉语跟原始台语有密切关系的具体看法。汉台语同源说(下简称同源说)被欧洲学者一锤定音之后逐成至理名言而为世人所接受,当然也包括中国学者。  相似文献   

3.
语言年代学是以亲属语中基本词汇保留率的多少来推算其分化的年代。由于无确 凿的文献记载和过硬的考古发现,对于侗台诸民族的分化迁徙年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通 过语言年代学对侗台语的研究得出:在百词表中,黎语同侗台语的百分比为31,其从侗台语中分化 出去大约在3000年前;侗水语同台语(壮泰语)的百分比为56,其分化年代大约在1500年前;临高话同侗水语的百分比为63,其分化年代大约在1000年前。  相似文献   

4.
根据语言接触引发语法演变的理论,分"语法借用"和"语法复制"两种类别考察黔东南方言与侗语、苗语的语法接触现象,认为:第一,黔东南方言不同于其他西南官话的地域特征与语言接触有关;第二,侗语、苗语中的语法借用和语法复制现象多于汉语,表明汉语为强势语言,吸引侗语、苗语向其靠拢。  相似文献   

5.
从壮侗语族同源词看语音的稳定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目前已知的语言里,任何一种民族语言它的词汇的构成,除了一些本民族语所特有的词和借词外,都有一定数量的与其他民族有渊源关系的“同源词”,这是语言历史发展的结果。台语也不例外。在台语的各个民族语言中也都有许多数量不等的同源词。这些同源词,有的可以看出它们跟本语族的所有语言都有渊源关系;有的只跟本语族的一种或几种语言有渊源关系;有的除了跟本语族所有语言都有渊源关系外,还可以进一步看出它们跟汉语及其他语言也有渊源关系。我们把跟本语族所有语言都有渊源关系的词称为“语族同源词”。  相似文献   

6.
夏丽莉 《前沿》2014,(23):212-213
本文论述了蒙古语中形容词在句子中作为句子成分时与汉语形容词的各种用法的异同,包括形容词在两种语言中做谓语、形容词"级"的变化、形容词的重叠、形容词被修饰、形容词修饰名词、形容词做状语、形容词做补语、非谓形容词用法的异同。通过两种语言中形容词用法的平行比较,深化汉语学习者在语法上对汉语的形容词用法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彭晓 《求索》2012,(11):125-126,124
随着语言接触,大量音译词被借入汉语。其中一部分在受语迁移的影响下产生了音节语素化现象。随后,由于重新分析的作用,促使该语素进一步演化为词缀。本文以样本外源性词缀为考据,对其受语迁移引发的词缀析出路径与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当代汉语派生式构词理论提供新的研究径向。  相似文献   

8.
一、侗语地名研究的意义 地名是地方的名称。每一个地名都是人们对在地理环境中具有特定位置、范围及形态特征的地方所共同约定的语言符号。 地名是在历史上形成的,是人们对客观地理实体主观认识的产物。由于时代不同,人们对自然环境认识的不同和自然开发利用水平的不同,以及一个地方居住过居民的不同,这些都极可能在地名中得到反映。一个地方的地名一般总是由最先滋长生息在那里的民族,以其语言来命名的。由于语言或方言具有民族、时代和地域特征,因而地名也具有民族、时代和地域特征。 地名学是研究地名的起源、含义、特点、演变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侗语地名是侗族人民用侗语对自己居地的命名。本文拟通过对各地侗语地名的调查分析,来探求侗语地名的得名、含义、特点和结构规律以及汉译等问题。 二、侗语地名的结构 语言、语法、词汇是语言构成的三要素。语言研究就是探求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的结构规律。地名是语言的一部分,地名研究当然也要探求地名的语音、语法、词汇的结构规律。 侗语地名大都是双音节,也有一部分单音节和个别多音节。例如: 单音节地名:  相似文献   

9.
汪锋 《思想战线》2016,42(6):98
茶马古道本质上是一个网络,将各种不同的文化圈贯通起来。这个网络是不断演化发展的,在不同的时间阶段有不同的内涵。语言上的关联是文化圈形成的最好证据,同源词体现发生学上的自源关联,借词反映接触传播上的联系。从茶马古道发源的核心地区里分布的藏缅语与汉语的比较,可以发现与茶马古道的演化密切相关的语言证据,在此基础上,根据历史语言学中的年代测定的一些方法,能理清茶马古道网络演化中的一些时间层次。  相似文献   

10.
以锦屏侗语、汉语方言为例,说明在民族杂居地区语言接触会导致大量的借词产生。但是双方借词在意义范围、词类、数量、借入途径上都存在着不小的差异,从中体现出语言影响的一般规律:在两种语言的接触中,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使用人口占优势的语言,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吴守华 《思想战线》2002,28(5):127-132
汉语中的“动 (形、名 ) +‘介’ +名 (代 )”词序格式 ,简称为“V +P +N”。此层次可切分为“V +P N” ,P是“指向助词” ;“V +P”是一种特殊的临时“挂靠形式” ,在语法功能上相当于一个动词 ,在句中充当述语 ;N为补语。  相似文献   

12.
对苗族飞歌、侗族大歌保护与开发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健 《贵州民族研究》2006,26(6):108-109
苗族飞歌、侗族大歌是优秀的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音乐中的一支奇葩,值得我们挖掘、保护、传承、创新。  相似文献   

13.
田铁 《贵州民族研究》2007,27(5):191-194
本文通过汉语、侗语、英语人称代词的使用上的异同进行比较,探讨语言的发展规律,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学习语言,加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4.
田铁 《贵州民族研究》2007,27(3):189-193
目前有关苗语量词的研究主要是对苗语部分方言区的名量词的描写和分析,对苗语动量词的研究则很薄弱,对苗语各方言区的量词也缺少整体上的对比描写和分析。本文认为可以把苗语黔东方言、湘西方言、川黔滇方言三大方言区作为一个整体,全面考察苗语量词,并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出发,对苗、汉量词之间的关系作谱系内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5.
黔东南州积极推进特色民族村寨建设、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建设,让特色村镇与旅游、特色产业结合发展,创造了西江苗寨、肇兴侗寨、郎德上寨等模式,全面规划和深入研究在保护好资源的前提下对黔东南"民族村寨"开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诗经·公刘》详细叙述了周人先祖公刘带领周民迁都的史实。自《毛传》以来,学者多认为迁都地点是由邰到豳,邰、豳两地都在陕西境内。而现在位于陇东地区的庆阳,亦有不、公刘遗迹。由此,本文试就公刘的活动区域,尤其是其在庆阳地区的活动加以考证。  相似文献   

17.
最近几年,在国家和省的支持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计算机网络远程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表现出一些问题。不管怎样,基于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现代远程教育,为贵州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民族歌舞旅游产品是少数民族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歌舞旅游产品开发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民族旅游产品的质量.本文以黔东南苗族侗族歌舞旅游产品开发和管理为例,从满足游客对少教民族歌舞旅游产品的需求,以及旅游对少数民族歌舞产品的影响控制两个方面着手,以"真实性"为切入点,总结民族歌舞旅游产品开发的特点,并建立少数民族歌舞旅游产品管理模型,希望这个管理模型对少数民族歌舞旅游产品可持续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近代滇黔川边循道公会教育体系,主要凭借当地各民族的力量,使滇黔川3省上万名青少年接受了规范的初等教育,使数万名当地群众完成了扫盲教育,为苗族、彝族培养出第一批高级知识分子.它的男女学生合校、双语教学、把学校办到山寨、大众扫盲教育、注重民族高等人才的培养,成就了我国近代教育的一个创举.  相似文献   

20.
"产翁"即男子"坐月子",是唐至清代广泛流行于中国南方壮侗语族先民中的一类特殊习俗。与"射日"有关的神话在中国也曾广泛流行,西南地区苗瑶族群中至今流传,甚至遗有表演这一神话的"射日舞"。分析发现,二者均是古之某种仪式的遗存。其中,"产翁"之俗是人们相信男子"坐月子"可保母子平安信仰下的一种仪式,它的出现或与南方湿热气候下初生儿的存活率有关。而"射日神话",本是对"射日"仪式的解释,"射日"是人们在旱灾中登高以箭射日的一种仪式,基于人们相信如此可驱退酷热的信仰,其或与发生在距今4000年前后的气候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