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的拉美政治研究在国际学界中颇具代表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于其战略需求,拉美政治研究在美国兴起。在冷战背景下,由于国家安全和意识形态等原因,美国的拉美政治研究与现实政治发展密切联系。美国拉美政治研究的发展表明,其核心争论在于普遍主义范式与相对主义范式的平衡,即拉美国家应追随和复制西方现代化的成功经验,还是应打破"依附论"观点下的中心外围结构保持自身发展道路的独立性。冷战结束以来,拉美国家的现实政治发展表明单一范式效度的有限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拉美政治研究主要回答如何处理拉美地区与世界的关系,呈现多元化发展。尽管美国的拉美政治研究存在价值立场和历史视角的偏见,但其研究经验仍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
文章系统介绍和梳理了最近10来年兴起的混合型政体和威权主义韧性的文献。先从方法论角度批评了转型范式的不足和混合政体的方法论基础,然后从概念上讨论了混合型政体(竞争性威权主义、选举型威权主义等)与威权主义以及民主政体的区别及其对现实政治的多样性的把握,最后讨论了威权主义及混合型政体韧性的问题,尤其是各种制度对混合型政体稳定性的影响。这些都对转型范式提出了挑战,尤其是更好地研究了各种制度对维系威权主义和混合型政体的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矫正了民主化理论或转型范式对制度因素的忽视。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美国国会研究在国内学术界方兴未艾,特别是美国国会与中美关系研究引发了学术界的浓厚兴趣。然而,迄今国内对美国国会政治的研究仍停留在现象描述的阶段,对国会政治的内在规律缺乏整体把握和理论深度。美国的国会政治研究经历了类似英国式政党的议会政治研究、具有社会学倾向的立法行为研究和以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指导下的国会制度研究等范式的转型。而国会研究范式的变迁往往与美国社会的时代背景和政治方法论的变革密切相关。因此,把握美国国会政治研究的发展方向,可以为中国的国会研究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国会治理尤其是国会外交将成为中国的美国国会政治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4.
作为美国特有的总统选举制度,选举人团制度是一个长期备受争议的政治问题.20世纪60年代以后,虽然美国民众以及自由主义政治精英要求废除选举人团制度、实行总统直接选举的改革呼声强烈,直选改革提案也一度几近在国会两院通过,但反对力量借助修宪程序阻止了改革.选举人团制度改革本质上是两党政治问题.鉴于民主、共和两党对选举人团制度本身的认识分歧、两党政治与种族政治问题的交织,以及与该制度直接相关的选举利益,两党难以就直接选举改革达成共识,导致改革难有实质性突破.在此背景下,新的改革运动全国普选票州际协定试图从州层面逐步实现直接选举.这虽不失为一种潜在的改革路径,但围绕于此的争议表明,改革前景并不明朗.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近几年来中国国际关系学界比较流行的三大主义式论文写作方式的内在缺陷进行了分析:诸如在文献回顾中以评价代替批判,对三大理论范式进行非常简单化且常常似是而非的批评,以及在一个篇幅不长的论文中同时对三大理论范式提出反驳,等等。此外,这些论文认为结合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三大理论的长处,可对自己提出的经验问题提出更有效的解释。但是,对于何为理论综合以及如何进行具体的综合,这些作者并未给出具体说明,从而对于自身提出的经验问题往往没能给出更有效的解释。本文分析了导致这种写作方式流行的原因,并对这类论文的出路进行了做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美国政府中,总统助理及其行为,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那么他们究竟是些什么角色?其产生、发展、作用以及对美国政治的影响如何?本文拟就上述问题加以简要论述。一、总统助理制度的建立美国的总统助理制度是指通过由总统的亲信、顾问和行政人员组成的总统办事机构来协助总统处理国内外事务的一种制度,它的奠基  相似文献   

7.
反智的美国     
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表明,反智主义在美国仍然十分强盛。希拉里·克林顿小心谨慎,注重分析,特朗普更凭感觉,讲话缺乏根据,经常自相矛盾,但结果是反智的特朗普获胜。美国白人工人阶级在共和党初选中支持特朗普是其当选总统的重要原因,近年来,他们在美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相对地位全面下降,对美国现行体制和精英失去信任,希望特朗普这样的外人冲击体制。但支持特朗普不是一个理智的选择,他上台后推行的政策更有可能加剧美国社会的贫富悬殊,他缺乏理智的执政风格给政府决策和政策带来极大随意性和混乱,他为保留部分白人支持而对种族主义的暧昧立场更是历史的倒退。特朗普主义会将成为反智的象征载入美国政治历史。  相似文献   

8.
近几十年来,在比较政治学中出现了一种与由行为主义和量性方法主导的区分化和精细化研究范式并行不悖的综合化的趋势,这体现在研究主题、研究单位、理论范式和方法设计等各个方面:全球化导致了现实政治日益紧密的联系并突破了国家的限制,由此推动研究单位从以单一变量为单位向以模式变量为单位转变;而比较政治中的三大研究范式即理性主义、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理论在弥补自己的缺陷时,也采取了一种相互兼容的发展趋势,它们总是会通过吸收其他范式要素的方法来发展自己,这已经成为这些理论发展的重要路径和范式选择;与此同时,由于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各自本身的缺陷和优长及其围绕着两者之间的争论,已经使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这两种设计和推论既存在着差异性也有其互补性,因此,将以个案为取向的研究方法和以变量为取向的研究方法相结合以取长补短,也成为当下方法论发展的重要选择。这种综合性路径似乎可以为解决在全球化过程中变得越来越重要的政治等效性问题提供一种新的分析路径,从而与区分化路径一道推动比较政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社会涌现出一系列新问题。这不仅丰富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议程,而且将对其研究视角、范式和路径的演进等产生深远影响。美国学派和英国学派之间的论争引发了学界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走向的深刻反思。在这场论争中,理论的多样性重新得到珍视,"中国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更重要的是,一种可通约的、更具包容性的分析范式——分析折中主义日益兴盛。与此相对应,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议题不断拓展,金融危机的政治根源、全球治理的合法性、全球不平衡问题、全球金融治理与监管、新兴经济体崛起与全球秩序转型等问题备受关注,这使得问题导向型的研究拥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国际政治经济学也随之成为一门更加兼容并蓄的学科。  相似文献   

10.
法国总统选举制度是法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选举制度和政治制度的设计理念就是通过政治博弈,寻求一个社会各阶级、阶层和政治力量的平衡点,从而达到社会的稳定。2012年法国总统选举显示了法  相似文献   

11.
当代西方民主化理论的基础性范式是经济分析与文化分析,这两种分析方法的基本特点是其结构性、历史性与宏观性,其局限是缺乏对民主化过程的微观解释。随着理性选择理论的兴起,民主化理论的分析路径实现了从宏观向微观机制的转向,突出了政治主体的理性选择和策略互动对于民主化过程的重要意义。而理性选择理论关于个体主义和经济理性的严格假设,无法有效解释民主化过程中人类行为的复杂性以及无效制度的长期存在和传播。近年来新制度主义分析方法开始广泛兴起,这一分析方法通过重视制度(包括规范、文化等)的作用,致力于把宏观视角与微观机制结合起来,对民主化过程提供了一个综合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在过去40多年的时间里,国际政治经济学先后经历了宏观层次的范式辩论和中观层次的开放经济政治学两个学科发展阶段。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和2010年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又一次重塑了国际经济秩序。由于支持开放经济政治学这一研究路径的单极霸权结构逐渐坍塌,学界开始全面反思开放经济政治学的分析框架在新时代的局限性,并试图重新找回体系结构、国家权力和理念冲突等因素对国际经济关系的重要塑造作用,并且强调由"方法导向型"向"问题导向型"的研究转变,这促使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第三波知识浪潮的到来。  相似文献   

13.
自2018年以来,美国对华发起的贸易战引发美国国内的利益分化,部分州坚定支持对华发动代价高昂的关税战,部分强烈反对,还有一些则摇摆不定。从产业地理政治视角出发,基于贸易结构和对华依赖程度两个维度对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制定的产业政治地理进行类型化分析后发现,美国各州对华贸易偏好的有四种主要倾向:出口导向—对华贸易依赖度高的“经济接触派”、出口导向—对华贸易依赖度低的“观望派”、进口竞争—对华贸易依赖度高的“经济遏制派”及进口竞争—对华贸易依赖度低的“议题联动派”。贸易结构和对华依赖程度塑造了美国各州差异化的经济利益,所形成的地区整体对华贸易政策偏好经由选举制度投射至决策主体——总统和国会,对国会议员而言,重点关注本选区选民的诉求;对总统而言,侧重点在于摇摆州和票仓州的选民利益,二者在沟通、互动和妥协后达成“有限一致”并输出为最终的政策结果。通过对两组代表性案例即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得克萨斯州与密歇根州和马萨诸塞州进行比较分析,印证了美国对华贸易决策背后的产业地理逻辑。  相似文献   

14.
当代政治转型研究的理论范式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政治转型研究是比较政治学中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其理论范式主要有四种,即比较现代化理论、战略选择理论、市民社会理论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考察和分析了政治转型这一当今世界的重大历史现象和问题,但它们都还存在一些固有的缺憾和弊端,都还不足以完整而全面地解析政治转型的全过程及其本质。  相似文献   

15.
国际组织研究整体上遵循着"新实践—新议题—新方法—新理论"这一逻辑顺序。19世纪中后期至今,国际组织数量、规模、类别、功能的发展促使国际组织研究议题的拓展和路径方法的创新,研究议题从关注内部机制发展至覆盖国际组织产生、结构、活动、功能的全理论领域,方法上经历了从纯经验主义和规范主义向实证主义转变、从多学科研究向跨学科研究转变的过程。20世纪中后期,学界依托国际关系学、国际法学等传统学科创立了一体化理论、国际制度理论、国际组织法理论等以国际组织为主要客体的研究门类。冷战结束后,国际组织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独立性日益显著,多学科路径后继乏力,跨学科研究和新理论构建意识逐渐兴起。发展国际组织体系理论是当前国际组织研究的中心任务,需从四个方面推进,即在体系理论视野下科学定义国际组织,明确跨学科研究的最终目标和着力点,综合多学科成果并进行再概念化和再术语化,搭建促进理论争鸣的知识传播平台。  相似文献   

16.
政治制度:作用和局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制度影响政治过程,进而影响到其结果,这是制度研究中的一个共识。传统制度主义和新制度主义的文献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法揭示和分析了这种作用。然而,由于政治的过程和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政治制度的这些作用也存在局限性。分析和解释制度在复杂的政治过程中的作用,不能离开制度所指涉的领域、其历史社会经济背景以及具体的形势,也不能无视受到制度影响、同时也塑造着制度的政治行动者的作用。制度和政治行动者是互为补充的。不考虑到这一点,孤立地分析制度的作用,不仅不能解释清楚现实世界中复杂的政治过程和制度在其中的作用,而且会跌入制度决定论的陷阱。  相似文献   

17.
2009年年初,在总统就职演讲中,奥巴马宣称,美国在迎接一个新的责任时代的到来。实际上,很多美国人也确实认为新时代到来了。但通过对密执安大学社会研究所最新发布的《美国全国选举研究》关于2008年总统选举前后的民意测验资料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决定奥巴马当选的社会政治背景并没有超出自罗斯福新政以来所形成的社会政治势力基本格局,经济、群体关系和国家安全仍然是围绕美国总统选举的三个长期性主题。综合来看,  相似文献   

18.
国际组织正式制度和组织文化处于不断演变的进程中。对国际组织变革规律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对结构、施动者、变革机制这三个问题的认识,围绕国家中心主义和国际组织中心主义两大路径,形成了诸多中层理论。在国家中心主义路径下,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制度竞争、委托—代理等理论将国家视为国际组织变革的关键施动者,认为不断变化的国家利益和国家间权力博弈可推动国际组织制度设计的改变。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分析了国家推动国际组织改革的策略选择问题。国际组织中心主义路径则将组织文化视为决定国际组织行为的结构性因素,重视国际官僚的施动性。理念流动、认知演化和官僚政治等国际组织内动力机制能推动组织文化变革。上述研究使人们对国际组织变革逻辑有了较全面认识:若想推动国际组织深度变革,就需整合来自国家、国际官僚和其他国际行为体的变革推力,并同时重视物质和观念要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乔尔·S.米格代尔(Joel S.Migdal)是著名美国政治学者、华盛顿大学亨利·杰克逊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早年师从亨廷顿。20世纪70、80年代,当现代化理论在美国比较政治学界逐渐式微后,国家回归学派和历史制度主义兴起,米格代尔在这个大潮流中进行了调整和反思,提出了"社会中的国家"的研究路径,对"国家中心主义"提出了建设性的挑战。《强社会与弱国家:第三世界的国家社会关系及国家能力》(1988)就是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2001年,他在《社会中的国家:国家与社会如何相互改变  相似文献   

20.
国际组织正式制度和组织文化处于不断演变的进程中。对国际组织变革规律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对结构、施动者、变革机制这三个问题的认识,围绕国家中心主义和国际组织中心主义两大路径,形成了诸多中层理论。在国家中心主义路径下,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制度竞争、委托—代理等理论将国家视为国际组织变革的关键施动者,认为不断变化的国家利益和国家间权力博弈可推动国际组织制度设计的改变。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分析了国家推动国际组织改革的策略选择问题。国际组织中心主义路径则将组织文化视为决定国际组织行为的结构性因素,重视国际官僚的施动性。理念流动、认知演化和官僚政治等国际组织内动力机制能推动组织文化变革。上述研究使人们对国际组织变革逻辑有了较全面认识:若想推动国际组织深度变革,就需整合来自国家、国际官僚和其他国际行为体的变革推力,并同时重视物质和观念要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