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受近代启蒙思潮和一师求学经历的熏陶,毛泽东在主、客关系方面注重主体意识的张扬;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他将张扬的主体意识淋漓尽致地渲染在其不同时期的诗词作品中。对主体意识的适度张扬则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对主体意识的片面张扬则是唯意志论。毛泽东诗词彰显的主体意识带来了双重意蕴: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推动作用;而唯意志论则滞缓了社会主义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2.
吕慧萍 《理论导刊》2006,1(11):29-32
毛泽东的文化价值观是以人民为本位的,由文化价值的本体、文化价值的评判标准和文化价值的指归等构成。毛泽东的人民本位的文化价值观,是其人民观在文化价值问题上的体现。建国以后,毛泽东在文化实践中的重大失误,若从文化价值观角度反思,根本原因不在文化价值本位的确定上,而在对文化价值主体及其需求的认识上存在严重误区。  相似文献   

3.
延安时期,在革命文艺发展过程中兴起的新秧歌运动,不仅在中共进行政治动员、构建革命文艺新秩序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整合知识分子的情感方式和价值观念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既是《讲话》之后边区文艺工作者创作实践的新样态,又折射出中共改造民间艺术,坚持文艺大众化的心路历程。传承延安精神,汲取延安时期发展革命文艺,尤其是开展新秧歌运动的经验,对新时期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以下简称《祝辞》),是邓小平关于文艺工作所作的重要讲话。他的文艺思想集中于这篇重要《祝辞》中,是继承和发展列宁、毛泽东等革命领袖的文艺思想的结晶。邓小平文艺思想围绕文艺与人民的关系进行阐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对其精神实质进行认真地研读、领会,对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文艺的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一、文艺的社会价值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是民族文化的主体。作为人类创造历史的精神性产物,作为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与人民有不可分…  相似文献   

5.
正1945年7月,毛泽东同黄炎培作了著名的窑洞对谈。"窑洞对"中毛泽东提出的"民主新路",充分揭示了毛泽东廉政文化思想的内核——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的人民主体论,作为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必须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一、人民主体论集中反映了毛泽东廉政文化思想的人民性。其一,廉政文化思想首先是一种权力观。权力是人民的,共产党的权力来自于人民,是毛泽东一以贯之的权力观。毛泽东一直强调,"共产党是为民  相似文献   

6.
编余琐记     
《瞭望》1992,(4)
艺术形式上的各种探索,对于文艺的发展,当然是必需的、有益的。但无论何种探索,总要有利于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其检验标准,是文艺的社会实践。如果文艺家的探索,使文艺与社会、与人民愈益隔离,文艺便成了空中楼阁,  相似文献   

7.
谢兵 《理论视野》2017,(12):78-80
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距今整整75周年。毛泽东在讲话中对文艺工作一系列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进行的系统阐述,对做好今天的文艺工作乃至文化工作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毛泽东关于文艺与人民关系的思想,给我们深刻启发——必须始终坚持以为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即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距今整整75周年。毛泽东在讲话中对文艺工作一系列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进行的系统阐述,对做好今天的文艺工作乃至文化工作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毛泽东关于文艺与人民关系的思想,给我们深刻启发——必须始终坚持以为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即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  相似文献   

9.
以人民为本位,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考察和解决文艺问题是邓小平文艺思想的一条主线。抓住这条主线,对理解邓小平的文艺思想的实质内涵,解决文艺创作和文艺研究中所出现的问题,克服文艺工作中某些不良现象,对建构具有中国特色文艺理论,优化和健全文艺批评,推动和繁荣文艺创作,都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一、人民和艺术相互需要,相互依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向来重视艺术与人民的关系。他们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实践的主体,社会主义文艺作为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理所当然是属于人民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艺理论很大程度上就是在…  相似文献   

10.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是集中体现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重要文献,也是毛泽东文艺思想成熟的主要标志。《讲话》中蕴含着的以“人民性”为核心的文艺创作三重逻辑已经成为我们党指导文艺事业和文艺工作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指南。从价值逻辑来看,文艺创作要坚守人民情怀;从历史逻辑来看,文艺创作根源于人民实践;从现实逻辑来看,文艺创作要满足人民需要。从这三个维度重温《讲话》的核心内容和理论贡献,是在新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下让《讲话》精神在继承中发扬光大,继续引领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建设和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动力论是历史观的主体内容之一。毛泽东、邓小平的历史动力论,都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问题所概括出来的能动地指导现实实践、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历史思想,而且都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但两者无论就哲学本体论方法论的指导、还是历史观的侧重点及功能作用诸方面来比较,又有所不同。一、毛泽东:“农民革命动力论”与政治革命观毛泽东主要生活于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他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是如何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新中国。对敌斗争的残酷无情,使他不能不在近代中国错综…  相似文献   

12.
文艺是民族思想解放的重要引擎与推动力量,是人民群众自觉追求"真""善""美"最高精神境界的物质载体。其作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不仅蕴含着深刻的道德内涵,而且承载着深厚的道德意义。就此而言,文艺作品、文艺工作和文艺工作者担负着深沉的道德使命,并藉由文艺的载体与形式,发挥着一定的社会道德治理功能。具体而言,这一功能集中体现在其对社会关系中人们道德情感的培育、道德认识的提高和道德意志的坚定等层面,并最终落实到人们具体的道德行为上。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的人民主体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丰富与发展,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核心价值理念,表现内容和服务对象都是人民。毛泽东的人民主体文化思想是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它既体现在对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批判与继承,也体现在对西方文化中"人本主义"思想的批判与继承。毛泽东人民主体文化思想是中国文化建设的革命性变革,这是毛泽东作为无产阶级政治家思考文化建设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强调:"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习近平对文艺工作者一直以来所作的贡献表示感谢,并且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继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创作,"响应党的号召,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创作出更多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的优秀作品。同时,他还针对文艺工作中的一些重点问题,给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几点希望。本期"习近平用典"特摘编他讲话中的经典名句,与读者共同学习。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20,(7)
1919年7月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发表了《民众的大联合》重要文章,系统阐述了他的民众大联合思想,将民众大联合作为改造中国社会根本方法。并在以后的革命实践中使这一思想得到丰富和升华。在工人运动中毛泽东看到了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在国共合作中,第一次大革命因为各革命阶级的大联合形成了大革命的高潮和胜利,在农民运动中深深感知到组织起来的农民才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从而使毛泽东民众大联合思想得以产生,揭示出人民主体思想基本内涵和这个概念的包括范围,为人民主体思想进一步发展为一个系统的理论开了一个好头。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8,(12)
毛泽东文化领导权思想是在中国革命的发展中逐步形成的,指出文化领导权要由无产阶级掌握,为人民大众服务,通过吸收和改造知识分子、整顿党的作风、建立文化统一战线等路径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毛泽东文化领导权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文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毛泽东、列宁等革命家也都曾反复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的问题。但是,国外有些学者反对文艺为政治服务。他们认为只有彻底摆脱政治的文艺才是真正的文艺、高尚的文艺。中国也有少数人接受...  相似文献   

18.
"公平"与"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两大支柱,其现实体现则为"人民主体"与"公正本位".目前,"人民主体"与"公正本位"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在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而和谐价值观范型的建构与规制乃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9.
论社会主体与群体主体──兼与王南湜同志商榷刘守和主体是以一定的客观存在为对象,主动发动并正在对客观对象进行认识和实践者。主体的存在形态有三种,即个人主体、群体主体的社会主体。这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由于对象和活动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与这...  相似文献   

20.
文艺大众化运动伴随着整个现代文学的发生和发展,在理论建设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其理论探讨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对大众的认识与评价,普通大众从被教育被启蒙的接受对象逐步成为文学的主体,并参与到创作之中,最终实现了接受一创造一体化;二是对大众文艺形式的认识与评价,围绕语言文字的大众语讨论,旧形式的利用和民族形式的论争等中心问题展开,从而扫清了文艺大众化中的种种障碍,明确了大众文学的走向和文艺创作实践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