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刘诚龙 《唯实》2007,(8):191-191
阿Q一生最大的“文化活动”是画圆圈。阿Q稀里糊涂当上了造反派,将被押上刑场明正典刑,还有一个手续有待完成,就是签字画押,“因为他的手和笔相关,这回是初次”,所以阿Q“高度重视”,“使尽了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结果呢,“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往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  相似文献   

2.
阿Q临死的时候要画押,可是他不会写宁,只会画圆圈,又没有画得很圆,于是他很羞愧. 当年渎鲁迅先生小说的时候,我很纳闷:面不圆有什么可羞愧的呢?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中国文化了解得多了,才知道画圆实在是一个很深奥的哲学命题.  相似文献   

3.
说“贵”姓     
两人打交道,不知姓名,于是握手寒喧,要问一声“贵姓”。这“贵”字是敬辞,并不是说姓有贵贱之分,但也有“并非如此”的时候。读鲁迅《阿Q正传》,在介绍阿Q的姓氏时,就写道:“有一回,他(阿Q)似乎是姓赵。赵太爷儿子进秀才,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地说这于他很光彩,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其时几个旁听的人倒也肃然有些起敬了。”听赵而起敬,这“赵”姓自然是真正的“贵”姓了。读到后来,这印象越发被证实了:第二天,赵太爷一见阿Q便满脸怒气,甚至给他一个嘴巴,“你怎么会姓赵  相似文献   

4.
“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阿Q所喊出的这两句口号,既是他对革命的理解,也是他对革命的追求。吴晗先生曾说,朱元璋革命就是为了要“过当皇帝的瘾”。这是一个最好的注脚:“阿Q革命”者,“过革命的瘾”而已矣!虽然这一切不过是阿Q在土谷祠里的“南柯一梦”,而且很快他也就“大团圆”了,但是现实中此类思维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在中国可以说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一次,阿Q用手去摸静修庵小尼姑新剃的头,小尼姑满脸通红地说:“你怎么动手动脚?”阿Q回答说:“和尚动得,我怎么动不得。”这句话,活脱脱地道出了阿Q的处世原则。本来,阿Q“动”得并非有理,但既然和尚先“动”了,那么他也就可以动一动,无理便成为有理,而且理直气壮。  相似文献   

6.
阿Q典型浅论     
阿Q是什么典型,阿Q“精神胜利法”的阶级属性及阿Q性格的悲剧与喜剧,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探讨不已。本文也想就此发表一些浅见,以便就教于广大读者。阿Q是个什么典型、阿O是个什么典型?从《阿Q正传,发表以来,就有不同的看法。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要依据鲁迅先生的意见。鲁迅先生说:"阿O该是三十岁  相似文献   

7.
不要做看客     
吃过晚饭,坐到电视机前。电视里正在转播话剧《阿Q正传》。阿Q的悲剧,一幕一幕地在眼前演出。从赵太爷不许阿Q姓赵到恋爱的悲剧,又从中兴到假洋鬼子不许阿Q革命,到最后的大团圆。阿Q的“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在我心中引起了深沉的感慨,这是不用说的了。而同样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更加令人感慨的,却是那些站在一旁观看阿Q悲剧的看客。他们站在一旁看阿Q的被杀,或者高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原本是“正人”,对女人“怒目而视”,时常掷小石块“惩治”女人。可是,当他看到和尚对小尼姑动于动脚,心里却痒痒起来,也动手摸小尼姑,拧一把小尼姑。恼羞成怒的小尼姑骂他“断子绝孙”。阿Q忿忿不平,找出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理由:“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似乎前有车后有辙,动之有理。 阿Q染病变坏,贼心发作,显然“病”是从眼入的,进而由眼入心,产生了“和  相似文献   

9.
读不透的阿Q     
在我读过的书中,读的遍数最多而又始终感到读不透的就是《阿Q正传》。我第一次读《阿Q正传》是在淮安上师范学校的时候。那时只觉得阿Q这个人物苦得可怜又滑稽可笑。后来,看了相关的书籍,听鲁迅先生说,他写《阿Q正传》,“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见《致王乔南信》),而是在试着“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来“(《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希望“在将来,围在高墙里的一切人,该会自己觉醒,走出,都来开口……“。这样,我对阿Q的认识才深入了一层,不过越读越感到这个“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不过没有流氓样,也不像瘪三样“(见《寄〈戏〉周刊编者信》),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那个历史大环境里的落后农民,是一个很难读透的人物,以后,也就没有再去细读他。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提起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知道的人恐怕不多,但提起阿Q的逻辑,知道的人不一定很多.色迷心窍的阿Q调戏尼姑庵的小尼姑,在大街上伸手去摸小尼姑新剃的头皮,当遭到小尼姑拒绝时,阿Q一边扭着小尼姑的面颊,一边振振有词:"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在阿Q的心目中,既然和尚能对小尼姑动手动脚,我阿Q就有理由对小尼姑摸摸捏捏.这就是阿Q的逻辑.  相似文献   

11.
“九一八”事变后,我国东北三省被日军侵占,举国悲愤。当时齐白石在北平卖画营生。一天,一个日本商人出高价想索取他的画,被他拒绝。后来他贴出字条:“齐白石画不卖给日本人。”  “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北京。一天上午,两个日军军官带一个翻译找到齐白石,以买画为由,诱劝他加入日本籍。他一听就火了,斩钉截铁地说:“我是中国人,不去日本!你们要齐璜(白石的名),就把他的脑袋拿去!”3人碰了一鼻子灰。为避免敌人找麻烦,齐白石写了一个告示贴在门下:“中外长官要买画,用代表可矣,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  相似文献   

12.
蒋逢轩 《奋斗》2001,(3):56-56
“阿Q精神”,差不多都知道。特别是近些年,随着世风那有目共睹、无睹也能意会的原因,导致的一些人心不顺气不畅,“阿Q精神”的上嘴率就尤其高了。在一些人心目中,仿佛阿Q精神就是自我安慰,自我平衡,自我解嘲的代名词。然,阿Q到底是什么精神?  相似文献   

13.
当官者应警惕更应杜绝“阿Q”式的心智模式,因为“阿Q”式的心智模式是多数为官者走向贪官之路的根源。心智模式是心理学术语,简单讲就是指人的心理定势或习惯,它对人的行为影响很大。那么“阿Q”有怎样的心智模式呢?看过鲁迅先生《阿QA传》的人都知道,阿Q思考问题时,极力标榜自己是正人君子,自认为是维护中华文化的卫道士,对于剪辫子的“假洋鬼子”之流违背祖宗之行为是深  相似文献   

14.
徐浩程 《廉政瞭望》2013,(21):58-59
“任何一种语文教材,要想不体现国家意志,不体现时代精神,不体现民族文化,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这次是鲁迅的《风筝》。9月,新学期开学之际,众人发现人教版新编初一语文教材删除了《风筝》一文,舆论热议。早在几年前,《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等多篇鲁迅的作品已被删除,被网友称之为“鲁迅大撤退”。  相似文献   

15.
刘俏到 《廉政瞭望》2012,(23):69-69
造反派与女人的关系。似乎自然而然。阿Q做梦都在造反,因为在他概念里,造反的好处之一就是女人。阿Q一辈子没沾过女人,只在梦里,因为造反,结果不但有女人,还有挑选的余地哦。“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归结到最后,还是他念念不忘的吴妈,但也嫌她脚大。由此推断过去的常识,女人多半是造反的目标或结果之一。  相似文献   

16.
造反派与女人的关系,似乎自然而然。阿Q做梦都在造反,因为在他概念里,造反的好处之一就是女人。阿Q一辈子没沾过女人,只在梦里,因为造反,结果不但有女人,还有挑选的余地哦。"赵司晨的妹  相似文献   

17.
齐夫 《前线》2012,(9):51-51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建文化强国,须有伟大作品问世,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伟大作品有什么标准,如何创作出伟大作品?依笔者管见,伟大作品,至少应满足以下3个标准:一是影响大。像鲁迅的《阿Q正传》,影响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其人物阿Q成了文学长廊里的一个“精神胜利法”的鲜活标本。  相似文献   

18.
圆圈的启迪     
笛卡尔(法国数学家,1596-1650)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伟大学者,但他愈学愈发现自己的无知。一次,有人问笛卡尔这位大数学家:“你学问那样广博,竟然感叹自己无知,岂不是大笑话?”笛卡尔说:“哲学家芝诺不是解释过吗?他曾画了一个圆圈,圆圈内是已掌握的知识,圆圈外是浩瀚无边的未知世界。  相似文献   

19.
胡军  周照 《廉政瞭望》2005,(3):44-45
人物档案13:黄桂坤,某检察院反贪局侦查科副科长,从事反贪工作7年。香纸巾打开“铁闸门”他讲话幽默、语调柔和,最善于攻克女性贪官大概是因为办过不少女性贪官案,而且每次都挺成功,被大伙儿封了个“师奶杀手”的绰号。你看电视里那些“少男杀手”、“少女杀手”……个个容貌出众,潇洒不凡,再看看自己,30岁刚过,就已微微谢顶,“杀手”从何谈起?没办法,我也只能学学阿Q讲一句:“想当年,咱也帅过!”要做反贪的“师奶杀手”,其实不一定靠外形,凭一式“温情公关”,照样可以。所谓“温情公关”,就是调动一切可  相似文献   

20.
“Q”,英文Quotient的缩写,是汉语“商”或“商数”的意思,只是算术中除法运算的得数,跟人扯不上关系。然而,由于鲁迅先生的幽默笔调,梳短辫的阿Q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劣根的代言人,“Q”成为“精神胜利法”的标志。于是乎,“Q”好象跟人扯上了点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