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编第三章对刑事回避制度作了较为原则化的规定,但是并未进一步具体规定刑事回避中的举证责任,从而造成了司法实务中法律适用的空白。此时,如果适用传统的“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则可能会导致申请主体的举证负担加重,既提高了申请与审核的难度,导致程序复杂化,也违背了设立刑事回避制度的初衷。因而,本文认为有必要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加入对刑事回避举证责任及相关配套制度的规定。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健全监狱法治工作在理论上、立法上和司法实践上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随着《监狱法》、《人民警察法》、《国家赔偿法》的出台,《刑事诉讼法》、《刑法》的修改与完善,我国的监狱工作基本上纳入了一个法治轨道。但综观上述法律及有关法规,不得不遗憾地发现关于监狱人民警察在执行监管职务中的回避规定均无有所反映。这与我国依法治国、依法治监的进程是不相符的。本文将就在立法上设立监狱人民警察回避制度进行一些尝试性的探讨,以求教于同仁。 一、监狱人民警察回避制度的含义 监狱人民警察回避制度是一个外延十分宽广的…  相似文献   

3.
刑事诉讼回避制度在当今世界各国的刑事诉讼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其普遍确立的一项重要诉讼制度.鉴于此,本文拟从四个方面(回避制度的概述、内容、存在的问题和完善)对回避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我国的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改革完善尽到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对回避制度的规定较为简单.导致司法实践中问题很多,立法的疏漏不可避免地影响这一制度发挥作用。因此,对其中隐含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并加以完善就显得非常必要。笔者认为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实施有因回避和无因回避并举,以弥补我国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缺陷。  相似文献   

5.
边际 《天津检察》2007,(6):32-33
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回避制度,司法实践中当事人就具体办案人员向公安、法院、检察院提出刑事回避申请的事例和情形也很多。但针对回避事由,法律没有具体规定举汪责任的归属,因此,笔者仅就该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笔者认为,刑事诉讼中回避制度的举证责任。不同于民事诉讼中“谁主张谁举证”  相似文献   

6.
目前阶段,我国民事诉讼法关于回避制度的规定有一定的缺陷,但最主要集中在《民事诉讼法》第四十五奈。另外,一些其他问题,如法院整体回避、律师回避、诉讼代理人的回避请求权、当事人时审判人员信息的知悉等,都是完善立法必须弥补的地方。本文指出在法制中国完善民事回避制度,不仅要依靠立法手段,更要从根本上提高审判人员的回避意识,从而保证司法公平公正,让正义以看得见的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7.
赵莉 《法制与社会》2011,(24):57-57
刑事回避制度是指与相关案件有利害关系或其他可能影响案件公正的人员及机构,不得参与该刑事案件的处理的一种刑事诉讼制度。该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充分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法制发展程度,在我国刑事诉讼的立法和实践中,对于回避制度却缺乏相应的重视。我国刑事诉讼立法对于回避制度的规定不够细致,在操作上存在一定难度。本文意在对我国刑事回避制度的现状乖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我国刑事回避制度的缺陷和不足之处,提出完善我国刑事回避制度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回避制度是一个国家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保证诉讼的案件得到公正的处理,确保案件当事人在诉讼的过程中得到公正的待遇,使法律制度与法律适用的过程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尊重。自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回避制度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  相似文献   

9.
回避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其是在诉讼中参与案件的人员主动或被动的退出案件的制度,它的出发点在于消除当事人的疑虑,保持诉讼程序的公正性,也同时有利于案件真实的发现。新的《民事诉讼法》对于回避制度有了新的修改,在原来法律的基础上又新增了审判人员需要回避的新情形,将审判人员的具体行为加以说明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完善了当前法律的不足。但是法律的规定也同样有着模糊性,极容易对法官审判案件造成偏差。故此,对于法律的规定有完善的必要。本文主要从回避制度的法律规定出发,从三个方面对回避制度进行完善:回避对象的范围及操作,回避情形的规定,回避程序的建立等。结合相关学者的理论研究,对回避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问题提出完善意见。  相似文献   

10.
梁立 《法制与社会》2012,(20):31+39
回避制度作为我国三大诉讼法的基本制度之一,在诉讼法以及司法解释中都作了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仍然出现了许多法律规定所不及的问题,尤其是在回避情形的界定,自行回避的监督与申请回避权和决定权的行使,执行程序中的回避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以及对法官违反回避制度的追究和处分方面存在着一些疏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司法公正的追求,影响了司法裁判的公信力.本文试对我国现行回避制度存在的问题作一剖析,提出一些完善回避制度的建议和看法,以促进回避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自古罗马以来一直流行于世的格言:“人不能裁判有关自己的审诉”.回避制度设立的法理意义就在于将影响公正的因素最大限度的排除。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将回避制度列为民事诉讼基本制度之一,专章对回避的原因、程序等作出了规定,并于2000年1月3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审判人员严格执行回避制度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民事诉讼回避制度对回避的主体和适用条件、回避的启动、回避的决定和回避的审查及其效力等做出了较为完整的规定,使得我国民事诉讼回避制度形成了一个基本的框架。本文就我国民事诉讼回避制度做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沈晓敏 《政法学刊》2001,18(2):27-29
清代回避制度集中国历代回避制度之大成,司法回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传统法制下的清代司法回避,可分为任官回避和听讼回避,朝廷对全国司法官吏的回避情况进行监察和处分,其间利弊互见。  相似文献   

14.
回避制度是保证刑事诉讼活动能够客观、公正的重要措施,它既是实现刑事诉讼公正的直接表现,也是实现刑事诉讼实体公正的必然要求。 分析我国刑事诉讼法现有规定的五条回避理由,可以很快得出结论:我国目前所设定的回避理由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司法人员与案件当事人之间的  相似文献   

15.
阎峥 《法制与社会》2010,(22):62-62
民事诉讼回避制度作为程序公正的内在要求,是实现诉讼整体公正的重要保障,但我国民事诉讼回避制度却存在着许多立法与实践的缺陷。本文从回避制度的价值入手,主要分析了其立法与司法的现状,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旨在进一步完善我国民事诉讼回避制度。  相似文献   

16.
公务回避:回避制度的根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执法公正重在制度建设,改革和落实公务回避制度,阻力小、见效快,是当前解决执法不公问题的捷径。 堵塞不正当交易   根据有关法律、政策的规定,回避制度在我国已经形成任职回避和公务回避两大系列。任职回避是对国家工作人员任职资格的一种限制,包括地域回避和部门回避两种形式。公务回避是对国家工作人员执行公务资格的一种限制,包括司法回避、行政执法回避以及其他公务回避三种形式。   上述两种回避制度的立法目的相同,都是为了保证国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但其适用范围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任职回避的主…  相似文献   

17.
王福华  张士利 《法学论坛》2005,20(6):105-109
从我国民事诉讼领域观察,回避制度在回避原因、适用程序两个方面存在着结构性的缺陷,在实践中导致侵害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后果。有必要对我国回避制度进行规范分析,并对司法实践运作状况加以考察,对民事诉讼回避制度进行修改、完善。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司法回避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避制度是现代诉讼的基本制度之一,它对保障司法公正与程序正义具有重大意义,但由于我国没有统一的回避规则,现行的有关回避的规定也都散见在《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这三大诉讼法中,其后修订的《法官法》、《检察官法》虽有所涉及,但由于制订年代的不同,加上各自调整范围的差异,使得有关回避的相关规定也多有出入。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制订了《关于审判人员严格执行回避制度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试图对此作出统一规定,但由于司法解释仅限于审判人员,故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杨欣 《天津检察》2010,(4):63-64,67
检察委员会是中国特色检察制度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本文将从检察委员会委员回避的法律及现实状况入手,分析完善检察委员会委员回避制度的理由与必要性,进而提出构建我国检察委员会委员回避制度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0.
回避制度对保障刑事诉讼的程序公正具有重要的价值作用,它被各国普遍接受、认同,成为现代审判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诉讼制度。针对回避制度在我国审判实践中被束之高阁的现状,本文以回避理由为切入点来寻找原因,认为目前关于回避理由的规定存在很大缺憾,影响了当事人回避申请权的行使。回避理由应避免模糊用语的使用,应进行细化、扩充;借鉴无因回避的合理因素建立适当限定性的无因回避制度,使当事人申请回避权不至于虚置而能真正得到行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