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瑶 《法学家》2006,8(6):148-156
国家领土完整原则和人民自决原则在当代国际法中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冷战后,自决原则的进一步发展使之与分离权的联系日趋密切,在殖民主义之外,单方面分离权挑战国家领土完整原则,但包括分离权的自决原则并没有成为实在国际法规范.为避免这两项原则之间的对立冲突,应当使自决原则的适用受到领土完整原则的限制;而在国内,一国应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的自治权.  相似文献   

2.
公民投票是指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的立法运作程序,是直接民主的表现形式之一.宪政民主是一种修正了的民主,强调体现多数意志的民主也应受到宪政基本原则之约束.公民投票制度之设计也应与宪政民主的理念相契合人民主权并不是指人民直接行使主权,代议民主与直接民主都是人民主权的表现,但适用的层次有所不同,国家层次的公民投票与地方层次的公民投票应有所不同;公民投票也应遵循权力分立原则,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也应受到司法审查.  相似文献   

3.
陈力 《新法规月刊》2010,(1):138-148
海牙取证公约意在协调各国因司法制度差异以及司法主权要求而产生的域外取证冲突。在各国对公约规定的取证途径(尤其是审判前发现程序)以及公约排他性适用等问题仍存在分歧的情况下,我国司法机关应当坚持公约的排他性适用并积极履行公约规定的义务,同时在公约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国内立法灵活适用公约,从而在坚持国家司法主权的前提下提高域外取证合作的效率。  相似文献   

4.
宪法对领土的调整和保护着重于领土原则的确立,主要包括领土的完整性、排他性和人民自决三大基本原则。领土完整性原则的内涵主要有领土组成部分的完整性、领土权利与权力的统一性、领土与领土上的资源不可分割性和领土与领土上人民的不可分离性。领土的排他性原则作为一项古老的国际法原则,在19世纪被各国宪法普遍接受,主要包括领土主权的排他性和领土权力的排他性等内涵。人民自决原则在20世纪20年代左右才成为宪法上的一个新兴的领土原则。它最初只是选择民主的方式决定部分领土归属的一种方法,后来演变为国际法上的一个决定领土归属的原则,最终被众多国家的宪法所确认,但同时被赋予了不同的涵义。就现代宪法的规定来看,它已经由一个领土独立自治原则演变为领土变更的限制原则。这些宪法原则,都应当成为我国宪法对领土保护的基本原则,以示我国对外反对领土侵略、对内反对领土分裂的坚定意志。  相似文献   

5.
论宪法的人民主权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主权原则是近现代民主国家赖以构造的根本宪法原则。本文阐述了宪法原则的概念和特征,论述了人民主权原则与其它宪法原则的关系,认为人民主权是宪法产生的重要思想根源,人民主权的制度化、法律化是宪法的精神实质,人民主权是宪法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论人民主权原则与依法治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主权原则是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主要原则之一。人民主权理论的提出及发展,为民主宪政、法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人民主权是法治在历史上和逻辑上的起点,它与依法治国之间有着内在的、本质上的联系:确立并贯彻实施人民主权原则,对于依法治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  相似文献   

7.
范毅 《现代法学》2005,27(3):151-159
在国际政治和国际法领域里,自决权是一个难以明确界定的有争议的概念。它的内容、主体和适用范围始终在不断适应国际政治的变化和发展,它的重心也必将随着其内容、主体和适用范围的发展变化而发生相应的转移。这一重心转移的过程,既是自决权从外部自决向内部自决回归的过程;也是自决权由以国际法原则为重心转移到以国内法原则为重心的过程;同时也是自决权自身内涵不断扩大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自决权先后主要是独立权、国家主权、人权、发展权、人民主权和自治权。自决权的内涵及其重心转移说明,台湾当局企图分裂国家,搞“独立公投”的所谓“自决”,既违背国际法原则,也违背国内法原则,实际上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8.
"公众人物"的名誉权与言论自由的冲突及解决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士林 《法学论坛》2003,18(6):5-11
本文从界定公众人物的含义和范围入手,说明了公众人物名誉权所具有的公共性质及其和言论自由的冲突关系,并大体分析了这种冲突的原因。目前我国法律没有解决这种冲突的机制,而宪政先进国家则通过引入宪法确立了对这种冲突的平衡机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名誉权法制出现了一种趋势:即由传统上的侵权法调整转向宪法调整,这种趋势说明在名誉权案件特别是在涉及公众人物名誉权案件的审理中,要兼顾名誉权和言论自由这两种价值,而我国近乎没有宪法适用,怎样从宪法的高度解决这种冲突,司法实践迫切需要宪法学理论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9.
主权的独立性决定国家的属地管理权具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而各国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所形成的诸多刑事管辖原则,在适用于涉外腐败犯罪时又必然会引起管辖冲突。这种刑事管辖的局限和管辖权的冲突,决定各国在追诉涉外腐败犯罪时不得不谋求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中国当然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0.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视角下的特殊侦查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殊侦查措施是打击、控制犯罪的一柄利器,特别是对腐败犯罪这种具有隐秘性、智能化、无被害人的犯罪更是如此,对于此类犯罪,适用常规侦查措施往往力有不逮.但同时特殊侦查措施又是侵犯公民权利、滥用国家权力的凶器.在<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这种冲突体现得非常明显,并且其中也体现出了本国主权和他国主权,程序与实体之间的新的冲突.基于此,应当利用我国加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为契机,确立一系列原则,为我国刑事诉讼法律做指导.  相似文献   

11.
卢梭《社会契约论》对人民主权原则的论证分为两步,以第2卷第7章为中界线,前面揭示其“主权———公意———公共利益”三位一体的道德内涵,后面阐释其实践的政治法平衡结构“主权者———政府———臣民”。本文尝试解读后者,主要关心三个问题:其一,在卢梭的体系中政府和主权者是什么关系?其二,如何维持政治体的平衡?其三,理想主义的平衡结构对于现代代议制民主的相关性是什么?研究表明,卢梭用他的连比例“主权者:政府=政府:臣民”把人民主权推到了逻辑的终点,为民主政治确立了一个完美的理想主义范型。尽管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他的理想范型为正确理解代议制民主的有限性提供了一个批判的标准,并提醒我们隐藏在现代政治制度根源上的主权危机。  相似文献   

12.
民主治理的理念、权利保障的意识和权力制约的价值取向是现代宪法的基本精神,维护和实现宪法的民主价值是人民主权的内在要求,也是司法的应有功能。司法的组织结构、程序机制和管辖范围决定了法院可以通过政治渠道的疏通实现形式民主与实质民主的有机统一,通过价值整合实现民主秩序结构与文化秩序结构的有机融合,通过宪法阐释实现法律意志与公众政治意愿的有机结合,从而有效解决形式民主与实质民主、集体自主与个人选择、过去的法律意志与现时的民众意愿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3.
引渡是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的一种主要方式,包括主权国家之间的引渡和主权国家向国际刑事法庭(法院)进行的引渡。对请求国和被请求国主权的尊重是引渡得以进行的基本前提,离开主权原则,引渡无从谈起。同时,对引渡中相关当事人的人权保护是国际法的重要内容,体现着现代的法律精神。在引渡实践中,主权原则与人权保护往往存在冲突,这种冲突若得不到很好的协调,会导致引渡无法进行。本文区分两种引渡情况,对引渡中主权与人权的冲突与协调问题作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4.
司法克制、能动与民主——美国司法审查理论与实践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克制主义与司法能动主义相互交织在一起,贯穿美国司法审查制度史的始终,它们分别代表了司法的本分与本能。但就总体趋势而言,从克制为主到能动为主,从二者的互斥式对抗到互补式协奏,是美国司法审查制度发展演变的显著特点。在此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司法审查与民主是相互冲突抑或彼此相容的理论纷争。理论上的争议反映和证明了司法审查制度是一个矛盾平衡体,这是由“民主法治价值均等”原则下的美国“双主权”宪政结构所决定的。因此,在20世纪中叶以后司法能动看似占据了主流地位,实际上是自觉克制下的有限能动,亦即能动与克制的互动平衡、民主与法治的协调统一。这既是美国司法审查制度臻于成熟的标志,也是美式“双主权”宪政体制日趋完善的体现与保障。  相似文献   

15.
司法经济原则在WTO语境下的适用,有着不同于国内适用的特点:WTO协定义务的广泛性和冲突规范的欠缺使得专家组对司法经济原则的适用成为必然;在欠缺其他工具对政治问题加以回避的情况下,司法经济原则的适用则可以帮助专家组甚至上诉机构回避政治问题以维持其民主正当性.因此,对于司法经济原则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适用,不能简单地加以排斥,这一司法技术工具的正确使用应该考虑到WTO机构之间的分工和平衡.  相似文献   

16.
作为目标宏大的《民商事管辖权与判决公约》难产的情况下达成的最大共识的产物,《选择法院协议公约》包含了大量的排除公约适用的防御性条款,对此深入研究可以为我国批准和加入公约后更好地解决国际民事诉讼中管辖权的冲突,以及更好的保护我国的司法主权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安子健 《河北法学》2024,(5):164-182
近年来国家间数据主权倾轧导致数据法律冲突愈演愈烈。由荷兰法学家优利克·胡伯提出、美国法学家柯里完善的“国际礼让原则”经过法院的不断演绎,逐渐细化为以存在真实法律冲突为前提、以衡量各方利益为方法、以主权的自我约束为本质的具体规则。国际礼让原则服务于政治目标的单边主义倾向不言而喻,但是其多元化分析的特点加上对主权权力的克制,在协调国家之间数据法律冲突方面有突出的作用。在数据法律冲突主要存在的数据立法的域外适用、数据执法机构获取域外数据和跨境数据企业在一国执行他国数据相关判决三个情形当中,国际礼让的适用已经体现出了维护本国固有利益、缓和数据主权冲突的正面意义。国际礼让原则虽然不是我国正式的法律渊源,但在我国走向全面开放的历史新格局中,在立法、执法、司法方面适当借鉴国际礼让的适用规则,既符合我国谋求国际合作的一贯立场,也能为我国提升国际话语权、建立负责的大国司法形象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始人之一,早在“五四”运动之前,他就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学说,大力提倡科学进步、民主自由、人权等严,猛烈抨击黑暗的社会制度,首次提出“科学与民主”的口号,在中国开始了反封建专制,建立民主政治的艰难探索。一、反封建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什么是国家?陈独秀根据近代资产阶级国家学说,认为国家是土地、人民、主权三要素的总会体。其中主权在一国之中至高无上,上至国君,下至平民,均不得侵犯,主权归全体国民所共有。虽然土地、人民、主权是一切国家的构成要…  相似文献   

19.
行政信息公开是现代法治国家的标志之一,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依法行政的重要环节,符合人民主权的政治理念。行政信息公开满足了公民的知情权,能有效地防止行政权力的腐败,提高行政效率。这也是中国建设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人们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本文从人民主权说、经济人假说以及协商民主理论出发探讨了公民参与地方治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