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沿海发达地区新社会阶层党员队伍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社会阶层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个新阶层,加强新社会阶层党员队伍建设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实现党的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都是十分必要的.我们既要肯定新社会阶层党员队伍年龄合理、党龄较长、有一定文化素养、有展示自我阶值强烈愿望的特点及一些作用,也要正视这支队伍建设中存在的诸如力量薄弱,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等问题,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保持新社会阶层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有效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国现代化事业建功立业.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30年的改革开放,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观念转变的过程中,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崛起了一批新的社会阶层。作为社会中间阶层主要力量的新社会阶层,在一定意义上,它的演变是一个关乎全局的问题,直接或间接地推动或制约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进步。因此,新社会阶层的健康发展,对于加速现代化进程、推动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莉 《学习论坛》2004,20(12):52-54
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逐渐富裕 ,而且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除原有的工人、农民两大阶级和知识分子一个阶层之外 ,新生了六个阶层。他们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而产生 ,并使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由静态走向动态、由单一结构走向多个层次。在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他们表现出的较为温和的政治态度有利于执政党对社会进行政治资源整合 ,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不可低估 ,在参与政治的愿望、热情和行动上促进了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 ,并在我国构建现代社会结构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4.
新社会阶层人员集中分布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之中。新社会阶层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其基本特征是.在生产要素及其收入上占有一定优势;在职业和身份上具有选择性和自主性;在价值取向上具有多层次性和多元性.  相似文献   

5.
新社会阶层是在社会结构变迁过程中伴随社会分化而产生的新社会力量。新社会阶层是一个政治概念,但它同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新社会阶层具有同其他阶层不同的特点。正确认识这一阶层的社会特征,有利于我们在统战工作中以正确的理念和积极的行动,引导这一阶层合理、有序地进行政治参与,并将这一社会阶层纳入到和谐社会构建之中,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逐渐产生了六类新的社会阶层。加强对新社会阶层的统战工作,促进新的社会阶层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作用,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获得强大的力量源泉。加强对新社会阶层的统战工作除了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统战部门、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的作用外,还应积极寻求加强社团和社区组织建设、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优势、积极开展各种活动等,拓宽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实践途径,推动统战工作社会化。  相似文献   

7.
新社会阶层应该成为参政党建设的积极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国社会阶层开始发生剧烈分化。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新社会阶层,目前已经崛起成为重要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力量。各民主党派作为我国的参政党需要不断提高其参政能力和水平,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将新社会阶层的崛起和参政党的建设结合起来,可以更广泛地团结各阶层人民,凝心聚力,共谋发展大业。  相似文献   

8.
我国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阶层结构变化,新的社会阶层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从世界局势看,也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社会阶层整合过程中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一是价值观念整合存在薄弱环节,表现为主流价值观念社会整合功能弱化,对新社会阶层的思想特点研究不够,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实效性。二是政治参与整合的渠道不畅,表现为入党、从政渠道不畅,政治社团的整合渠道不畅。三是民间组织整合功能发挥不够,表现为民间组织发展程度低,对新社会阶层的吸纳能力不强。  相似文献   

10.
齐杏发 《求实》2007,4(1):68-71
从社会历史角度考察,可以更深层次认识新社会阶层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政治意义。新社会阶层第一次改变了中国传统政治的经济社会基础、消除了人身依附和控制、冲垮了“官本位”文化的统治地位,从而比较彻底地消解了集权和专制的基础,增加了和谐社会的活力。同时,新社会阶层强力推动了自主人格、社会阶层关系、国家社会关系的重构,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要加强引导与创新,使新社会阶层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1.
新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社会阶层作为一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浪潮中形成和发展壮大的社会群体。近年来,学术界在新社会阶层身份属性的划分、“政治参与度”以及“政治参与方式”等问题上陷入了理论困境,为此,需要我们从党的共同富裕政策、动态发展过程以及整体的、生态联动的角度来有效化解研究上的难题。  相似文献   

12.
开展阶层研究有不同的观察视角和方法。生态学提出的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依存、平衡发展的观点为阶层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研究民营企业家的地位获得、阶层流动以及社会政治属性,需要从社会生态的角度加以分析。将当代中国的民营经济及民营企业家的存在和发展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单位,作为一个生命系统加以考察,不仅可以确证这一经济成分和阶层得以确立并发展的社会根据,探寻他们与政经体制间存在的从共生走向和谐的相互作用关系,也可以阐明社会环境变迁对该阶层的形成、走势所具有的作用,揭示社会变革对这一阶层演变所具有的特殊要求,探寻如何培养一支优秀的企业家队伍,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认识上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党的方针政策要求等方面,客观地分析了我国社会阶层结构新变化产生的社会依据及其这种新变化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社会作用和对坚持党的阶级基础发挥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伴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意识日益增强.在这种背景下,加强新社会阶层政治引导具有重要意义.做好政治引导工作,不仅能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能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因为新社会阶层所拥有的经济力量,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新的增长点,加强对他们的政治引导,可以把这支新生力量凝聚起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发展文化产业,增强国际竞争力,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社会分层理论与弱势群体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向纵深推进,一个突出的问题———弱体群体问题———摆在了政府和理论界的面前。对弱势群体问题的研究,既要以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为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又要借鉴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各种分层理论,当然更要以我国的国情为出发点。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新社会阶层的政治诉求及社会责任的承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国传统社会阶层开始发生剧烈分化.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新社会阶层,目前已经崛起成为重要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力量.作为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推动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他们在促进共同富裕、构建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新社会阶层目前对社会的贡献还远远不够,在其强烈谋求政治地位的同时,却忽视了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因此,如何在提高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度的同时,使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成为理论界和政府应当共同关注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的人民内部矛盾集中表现为因经济利益引发的矛盾,这些矛盾与过去相比具有广泛性、关联性、突发性、转化性、过程性的特点,作者从经济、社会、政治及思想文化四个方面,分析了产生这些矛盾的原因.并就解决这些矛盾的原则、途径和方法提出了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赞扬了巴黎公社领导者的公仆精神,并充分肯定了巴黎公社防止社会公仆变成主人的重要措施.在新形势下,一些干部的公仆精神淡薄,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制度和传统观念的某些消极因素模糊乃至颠倒了公仆与主人的相互关系;具体的选举制度模糊了权力的授受关系和主仆关系,有待完善,干部的选拔、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不利于培育公仆精神;具体监督制度不够健全,不利于弘扬公仆精神;由于制度和管理不严,一些干部搞特殊化,严重脱离群众;公仆精神的培育和自我修养不够.进一步弘扬社会公仆精神,就应当深化改革,真正体现人民群众在权力运行、资源分配和重大决策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党内民主制度,包括选举制度、干部选拔制度、民主监督制度,从权力授受关系上理顺和规范社会公仆和主人的相互关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权力观,坚持不懈地培育和发扬光大社会公仆精神.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社会救济史作为考察历史的一个重要视角,越来越受到史学界的重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救济有力地保证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