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宋健飞 《德国研究》2001,16(3):65-69
德国文坛元老汉斯·迈耶2001年5月19日与世长辞,终年94岁.汉斯·迈耶参与了20世纪德国文学的几乎所有重大历程,并以其独特的经历和学术研究在德国乃至欧美文学界享有盛誉.迈耶是犹太人、文学理论家和文艺评论家、马克思主义者、德国语言文学家、教授、作家、善于论战的辩手和乐于交谈的伙伴.他曲折而又辉煌的一生也是德国当代历史的写照.笔者谨以本文深切悼念这位世纪老人.  相似文献   

2.
亦农 《德国研究》2002,17(2):63-66
本文着重介绍了当代德国著名作家克里斯朵夫·海因及其代表小说《陌生的朋友》 ,并记述了克氏对中国的印象。  相似文献   

3.
文章考察了“9·1 1”事件后德国在全球反恐运动中的立场、角色和主要表现 ,分析了德国反恐怖主义政策的特点、缘由及其产生的作用和国际影响。文章认为 ,德国的特殊历史和它在国际体系中尤其是欧洲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其在后“ 9·1 1”时代的反恐怖主义运动中分外引人注目 ,它的各项反恐怖主义措施和行动必将对德国、欧洲乃至世界反恐运动的发展和国际局势的演变产生重要影响。文章强调 ,德国在反恐运动中折射出的外交与安全战略为我们认识大国关系和国际体系的变迁提供了参照 ,值得进一步关注与重视。  相似文献   

4.
约翰·伯奇协会(John Birch Society,以下简称协会)是战后美国出现的一个极右组织。麦卡锡主义遭谴责后冷战格局的进一步发展,美国国内社会问题的日益严重,《权利法案》提供的保护以及美国国内存在的区域纷争,为协会的建立和存续提供了条件。与麦卡锡主义一样,协会也主张“共产主义阴谋论”,但在表述方法和所包含的内容方面又较麦卡锡主义灵活而丰富。作为一个组织,协会实行严格的集权制管理,通过发行刊物和公报、建立委员会、寄发邮件和游行示威等方式宣传自己的主张。它的极右言行对战后美国保守主义运动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但协会对“共产主义阴谋论”的泛化和它对美国政界人物的指责,使它逐步失去了保守主义运动主流派的支持,沦为边缘右派。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 ,“文明冲突论”已成为美国和西方学术理论界备受关注的热门理论之一。塞缪尔·亨廷顿在他所提出的这一理论中将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定义为在未来的“文明冲突”中对西方基督教文明最具挑战性的文明。由此论点出发 ,他不遗余力地提醒美国和西方对即将到来的来自这两种文明的“威胁”采取对抗和遏制措施。尽管他的这一理论实质上反映的不过是他维护美国霸权地位和利益的初衷 ,而且在理论上也充满悖谬。但他的这一理论对美国和西方学术界和政界人士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着重从历史和现实分析的角度 ,同时也从考察西方文明与东亚儒家文明在世界近代史上的互动关系的角度 ,来揭示他提出的这一理论在主观立场上所包涵的谬误成份  相似文献   

6.
二战以后 ,生存哲学成为德国人普遍关注的问题。伯尔在他的短篇小说《轶事 :关于职业道德的沦丧》中 ,通过对一个渔夫经历的描写 ,批判性地揭露了由于战争所造成的整个社会伦理道德意识普遍下降的现实 ,也再现了下层人民在贫困中对生活原有本质的另一种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7.
安娜·西格斯:--中国人民的朋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晓樵 《德国研究》2001,16(2):55-57
安娜·西格斯是德国著名的女作家,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在她的作品里,曾写过许多有关中国的人和事.本文就安娜·西格斯与中国的文学因缘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米歇尔·福柯 (MichelFoucault,1 92 6-1 984)对理性、知识、主体性和社会规范的疑问和怀疑 ,对后现代思潮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 ,他的理论对当代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不同的人都能够从中汲取到十分有益的东西 ①。在一生的创作和研究中 ,福柯给文学也留出了一个特别的位置。《词与物 :一种人文科学的考古学》不仅在题目上提到了文学问题 ,而且在作品中也对文学进行了极为深刻论述 ,尤其是从“词”与“物”的离合 ,知识范式的转型等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深入地探讨了“人学”。 …  相似文献   

9.
俞宙明 《德国研究》2001,16(4):11-15
本文简要介绍了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后德国政府在内政、外交及军事等方面的反应,并对"9·11"事件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对德国的近期影响作了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10.
雷蒙·阿隆是国际政治经典现实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阿隆认为,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有着本质的区别。战争与和平的交替是国际关系的核心问题。国际政治的悖论首先是伦理与效率的矛盾。对外政策的首要目的,就是在一个国家拥有合法行使暴力权力的世界上,寻求和平与安全。终其一生,阿隆都在探究1945年以来国际体系发生的变化。他认为,核武器笼罩下的两极和异质是战后国际体系的主要特征,由此也造成核时代国际战略、国际伦理的两难困境。尽管阿隆的分析和思考连同冷战都已经成为历史,但他研究国际关系的方法,他的政治、历史和哲学智慧对我们今天认识当代的国际政治仍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唐晋伟 《德国研究》2004,19(3):71-75
授权行为是德国民法总则当中的一项重要法律行为.在法律性质上,授权行为是单方、须受领的意思表示.在民事行为能力上,授权人必须是完全行为能力人,如果未成年人为授权须征得法定代理人事前同意方能有效.授权行为与代理行为是相互独立的两个法律行为,成立有效代理并不以授权行为本身、而是以授权行为的法律后果--代理权为构成要件.授权行为还应与基础关系相独立,遵循无因原则.  相似文献   

12.
德国劳动力市场中的弱势群体:现状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弱势群体,如无技术人员、年龄较大人员、残疾人等。劳动力市场岗位不足、自身技能低以及就业歧视等因素导致这部分群体很难就业。为此,德国政府采取诸如拓展就业领域、开发就业岗位、进行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反就业歧视等政策来促进这部分群体就业。德国促进弱势群体就业的成功经验,对于中国解决弱势群体就业问题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晚清编译德国军事著作活动考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立峰 《德国研究》2007,22(2):59-66
作为洋务中师德军事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德国军事著作的翻译与编纂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甲午战争为线,晚清编译德国军事著作的活动,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19世纪70年代至甲午海战为前期,以江南制造总局等官办译书机构为主体,出现了大规模翻译德国先进武器书籍的局面,大量的德国原版军器著作涌入译出.甲午战后为译书的后期.此期译书活动的内容由战前的兵器学译著转向德国的军事学等理论著作;译书机构除官办译书馆外,出现了众多由私人编撰的译介著作与教科书.编译德国军事著作活动与晚清政府的自强运动、军事变革相呼应,丰富并促进了中国近代的师德军事教育.  相似文献   

14.
李国强 《德国研究》2003,18(1):54-54
一、高校发展中心  高校发展中心 (Centrumf櫣rHochschulentwicklung ,缩写CHE)由贝塔斯曼基金会和大学校长联席会议联合倡议 ,成立于 1 994年 5月 ,其目的是支持德国高等院校的改革。高校发展中心属公益性责任有限公司 ,是一个非政治、非盈利的组织。中心的宗旨是为高校改革服务 ,保证高校的教学和科研质量。其主要任务是借助于国际比较 ,提出德国高校发展的新思路 ,并在高校中试验新的组织机构模式。同时通过与高校和政界决策部门的对话 ,使改革方案更加具体化。高校发展中心由一名执行理事领导 ,负责…  相似文献   

15.
德国经济社会体制在当今时代所表现出的弊端迫使政府不得不进行深入改革,改革计划严重冲击了社会弱势群体,遭致朝野及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由于利益所致,德国社会民众从总体上讲还缺乏对德国经济社会改革的必要性和急迫性的共识,消除各界分歧,整合利益集团还需付出巨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
丁栋  谈利兵 《德国研究》2007,22(2):67-71
面临列强环伺、国运积弱的严重局面,南京国民政府意图军事建国,以二战前德国为师,从武器装备的引进、军事工业兴建和基础工业的发展诸方面着手,开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的现代化军事技术变革.使中国军队逐步摆脱破败落后的状态,步入现代化之路,总体国防实力也有较大改观,为抗日战争胜利积累、奠定了物质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德国应对国际留学市场竞争的措施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隽 《德国研究》2001,16(3):70-72
本文着重介绍了德国政府以及文化机构为了在国际留学市场占据有利位置而采取的种种积极措施。  相似文献   

18.
李欣 《德国研究》2005,20(3):30-34
2005年1月1日,德国历史上第一部<移民法>(Zuwanderungsgesetz)正式生效.<移民法>的产生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本文着重分析德国二战后的移民潮流,试从历史的角度证明,制订这部<移民法>是德国社会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9.
Keines der idealtypischen Modelle des Wohlfahrtsstaates befriedigt als richtungsweisende Vision für die Reform des Geschlechtervertrages. In Ländern, die dem liberalen Modell nahe kommen, gehen die bemerkenswerten Gewinne der Frauen in der Geschlechtergleichheit auf dem Arbeitsmarkt zunehmend zulasten gering verdienender Frauen und Familien. Im konservativen Modell ist vor allem die mangelnde Flexibilität der Beschäftigungsverhältnisse, die hohe vertikale Segregation zuungunsten der Frauen und die geringe Nutzung des weiblichen Humankapitals zu beklagen. Die Kosten des sozialdemokratischen Modells sind in erster Linie in der hohen horizontalen Segregation des Arbeitsmarktes zu suchen. Diese ernüchternde Bilanz fordert zu einer grundsätzlicheren Analyse der institutionellen Bedingungen gerechter und effizienter Arbeitsmarktorganisation heraus. Der Beitrag zeigt, dass die Möglichkeiten zur Verbesserung der Wettbewerbssituation der Frauen auf Arbeitsmärkten nicht ausgeschöpft werden. Häufig lassen sich die Bedingungen eines fairen Wettbewerbes auf Arbeitsmärkten aber auch durch eine konsequente Antidiskriminierungspolitik nicht herstellen. Aufgrund der faktisch nach wie vor einseitigen Verteilung familiärer Verpflichtungen erfüllen vor allem Frauen die Bedingung der Angebotselastizität nicht. Andere Spielregeln müssen dann institutionalisiert werden, um Anreize zur effektiven Kooperation zu schaffen. Neben dem Wettbewerb werden deshalb drei weitere Spielregeln der Gerechtigkeit identifiziert: Solidarität, Chancengleichheit und egalitäre Gleichheit. Für alle vier Spielregeln werden konkrete Beispiele für eine zukunftsweisende Gleichstellungspolitik entwickelt.  相似文献   

20.
周建明 《德国研究》2007,22(3):43-47
在中国与欧洲国家的贸易交往中,中德贸易要晚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其他的国家,18世纪初,德国人的经营范围逐渐发展到我国的广东,茶叶、生丝、丝织品和瓷器是当时德国人最感兴趣的商品,早期的中德贸易中国始终处于被动状态.1861年中德通商协定的签订,使中德贸易逐步转官方渠道,由间接贸易转为直接贸易,在华洋行不断增加,在华贸易地位不断上升,军火贸易开始成为中德贸易的重要内容.19世纪末,中德间的直接贸易已明显超过间接贸易,中德贸易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了相当规模,然而1914年后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德贸易额急剧下降,又回到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